上海的塞納河左岸(上)
上海,從來就是一個既尊重歷史傳統又重視現代時尚的大都會。被人們稱之為【上海的塞納河左岸】的莫干山路50號,現在聚集了一批藝術家工作室、藝術中心以及畫廊。號稱:上海藝術產業聚集區。簡稱:M50創意園。藝術產業的存在,體現了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先進、文明的一面。這些蘇州河沿岸的工廠、倉庫不僅僅是保留這座城市的記憶載體,也是前衛的當代藝術創作和發展的空間。可以說,莫干山路50號的創意園實現了舊和新、歷史和現代、文化和藝術的生動結合。她所擁有的,不僅僅是舊城市的印跡,更重要的是孕育了新都市的符號。
我四十年前曾在此工作過,記得這里是上海國毛十二廠。當年是機聲隆隆,車來人往,好不熱鬧。現在可是人去樓空,寂靜的街,無聲的畫。我們上午還在夢清園,下午穿過澳門路拐一個彎就是莫干山路,故地重游。請朋友們一起去看看:
1、澳門路上的顧正紅紀念館,描述上世紀20年代的血雨腥風。
2、上海紡織博物館告訴你,蘇州河是如何變黑、變臭的。
3、源源流淌的布匹將我們帶入中國的近代歷史。
4、高高聳立的搖布機,飽經風霜的紅磚墻。

5、澳門路走到頭,就是西蘇州路。蘇州河的對面可就是上海新客站。
6、蘇州河上的游輪碼頭靜悄悄
7、總算進入莫干山路M50創意園了,一點不起眼,好像還有點東倒西歪的。
8、人們在歷史間穿梭,在閃光中切磋。
9、偌大的展廳空無一人,但走來一群發燒友,立刻就滿滿當當。
10、香風麗道咖啡館,環境清幽,濃香四溢。
11、不管墻外起高樓,躲進小樓成一統。
12、【莫干山】、【50】,就是這里的地標。
13、左面是50M,右面是71F。
14、消防龍頭不能移位,只好委屈大門了。
15、藝術家除了有畫夾,還要有吉普。
16、一橋飛架,天塹變通途。
17、中西合璧,藝術沒有國界。
18、工廠的舊物,搖身一變也成藝術品。
19、工廠的告示欄成了藝術品宣傳牌
簡介幾位莫干山路創意園的領軍人物,藝術品位可見一斑:
1、“薛松工作室”。薛松是最早在莫干山路50號建立工作室的藝術家。今年40歲的他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畢業后在上海歌劇院做舞美,90年代末辭去公職。2000年5月他第一個把工作室搬到莫干山路50號,因為離家近,且租金便宜。他沒想到這里會發展成現在的規模。他的工作室選在園區一處不顯眼的角落里,門上沒有標志,平日大門緊鎖,有訪客敲門,他還要透過門上的"貓眼兒"看看是誰。
2、“丁乙工作室”。它是50號的原老,因為1999年丁乙就在蘇州河畔的西蘇州路1131號,租下倉庫變成工作室,那是中國藝術家首先打出"藝術家倉庫"這塊牌子。2002年丁乙到離他很近的莫干山路50號和薛松合流。在莫干山路50號的藝術家里幾乎沒有不知道丁乙的,因為他的畫賣得好,價格也相對較高。他的作品有著嚴謹的工藝性,而且十幾年如一日地堅持著他的風格。
3、“香格納畫廊”。8號樓的香格納畫廊1999年就在這里開設,瑞士籍經營者LorenzHebling可說是推動中國藝術的一大主力,加上廣大的展出空間,香格納畫廊至今仍是上海畫廊的代表。
4、“比翼藝術中心”。位于7號樓里的比翼藝術中心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國際型不可替代人物,意大利籍的策展人DavideQuadrio所經營,他以非營利替代空間的角色持續地介紹日本、韓國、及歐美各國藝術家到上海展出。
................
上海普陀區的【塞納河左岸】遠沒有上海盧灣區的【田子坊】那么有人氣。看看有識之士是如何分析這一現象的:
現在這塊M50創意園有四萬余平方的空間可用來出租,但是租金已經從原來一天一平米四毛,漲到現在一塊多人民幣。聰明的出租方時常看市場的變化,因此和藝術家的契約時間只控制在一年之內,以便隨時可以提價。可以想見,正在進行改造的莫干山路50號,改造之后還會漲價。莫干山路50號是隨著畫家的進入而逐漸“增值”的。目前租住在M50的畫家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比較有名的成熟畫家,比如丁乙、王興偉、薛松、張恩利、曲豐國等,他們都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經濟實力,因此租金上漲對他們來說,壓力不大。而且,廠方考慮到他們當年的貢獻和如今的名氣,也不愿意"流失"這些"優質業主"。另一類是還沒有成名的畫家。他們進來的晚,租金已經相對較高,而現在又要面臨又一波漲價。還有一部分是那些有潛力、正在上升期的畫家,但目前還沒有得到商業上的認可,迫于經濟壓力,他們也可能要搬走。藝術家的工作和理念提高了這個場所的價值和知名度,雖然出租方是想把這個地方建成一個文化藝術社區,擴大規模,但是這種提價又反過來威脅著藝術家的生存空間。藝術與商業之間如何平衡?又是一個新話題了!
請朋友們下集繼續與我行走在上海塞納河左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