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風光七日游(7)中國第一古剎
上午還在龍門石窟,下午1:00已經來到今天的第二個景點: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城東10公里處,古稱金剛崖寺,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所官辦寺院。它建于東漢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2000年的歷史。
白馬寺原建筑規模極為雄偉,歷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屢經戰亂,數度興衰,古建筑所剩無幾,人民政府為保存這一著名文化古跡,曾進行過多次修葺。現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白馬寺的山門為明代所重建,為一并排三座拱門,代表三解脫門,佛教稱之為涅盤門。。山門外,有一對石獅和一對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是優秀的石刻藝術品。正午時分,又烈日當空,還看得出是李老師嗎?
現存白馬寺坐北朝南,是一座長方形的院落。現存的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四座大殿,都在一條筆直的中軸線上,兩旁偏殿則互相對稱。天王殿,正中置木雕佛龕,龕頂和四周有50多條姿態各異的貼金雕龍。龕內供置彌勒佛,即“歡喜佛”。他笑口常開,赤腳趺坐,形象生動有趣,令人忍俊不禁。殿內兩側,坐著威風凜凜的四大天王,是佛門的守護神。彌勒佛像之后是韋馱天將,佛教的護法神,昂然佇立,顯示著佛法的威嚴。雖然規模不大,但也綠樹掩映,松柏蒼翠。凌霄花盛開其中,也增添一抹亮麗。
各殿內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特別是大雄寶殿的佛像,是洛陽現存最好的塑像。據記載,三國魏時白馬寺前有大石榴,京師傳說是:“白馬甜榴,一石如牛。”
寺東還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1175)造的齊云塔,至今也有800多年歷史。齊云塔本稱釋迦舍利塔、金方塔、白馬寺塔。在洛陽白馬寺山門外東南約200米處,是洛陽一帶地面現存最早的古建筑,也是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金代建筑遺存之一。
“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唐朝詩人王昌齡筆下的白馬寺,今天仍名揚四海,巍然屹立在古都洛陽的邙山腳下。
驕陽似火、人仰馬乏,才下午300,今天的旅游計劃結束,我們也回到新健隆大酒店。避一避暑氣,養一養精神。其實洛陽還有許多的名勝古跡如:
關林廟、民俗博物館、王城公園
等等,我們是可望而不可及了。利用晚餐前的一個小時,到就近的洛浦公園轉一轉,雖然沒有牡丹盛開,但依水臨橋,夕陽西下,楊柳婆娑,也有三分景色。
洛陽的名宴——水席聞名天下,我20年前曾到【真不同】慕名品嘗。誰知我們的團隊餐就在真不同的對面,李老師沒見過,帶她去看看,也算解解饞。
洛陽水席名稱的由來,一是緊扣水席湯水多的特點,二是指似水流云的上菜順序。實際是舊社會窮人多吃不飽,以水充數。水席最初講究8大碗,8小碗,因為是一道接著一道像流水一樣不停的上,而且菜肴多為湯水裝,故而得名水席。洛陽水席的格式非常講究,24道菜不多不少,8個涼菜、16個熱菜不能有絲毫偏差。16個熱菜中又分為大件、中件和壓桌菜,名稱講究,上菜順序也十分嚴格。客人到齊坐定后才上涼菜。8個冷盤分為4葷4素,冷盤拼成的花鳥圖案,色彩鮮艷,構思別致。水席首先以色取勝,一覽席面,未曾動筷就食欲大振。我當年來,看到16個大湯碗上來,沒吃就已經飽了。
1973年,周總理陪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品嘗水席,贊美說:“洛陽牡丹甲天下,菜中也能生出牡丹花來。”
吃不成水席,就逛逛洛陽的夜市吧。“百靈鳥”三位老師,加李老師、徐老師,我帶路。六個人走進老巷的步行街,青石路面、燈光幽暗、小販吆喝、店鋪林立,仿佛時光倒流,是唐、是宋、還是清?李老師水席沒吃到,買一份搟面皮回去也能解解饞。還買了一個黃河蜜瓜,帶回去,給大家嘗嘗。
在酒店大堂的咖啡吧坐下,想借刀殺瓜,碰個軟釘子。干脆每人一杯藍山咖啡,15元/杯。比上海便宜一半,值!把俞校長、袁領導一起請下來,大家中西結合,品品咖啡,嘗嘗面皮,還有蜜瓜相伴,真的好享受這九朝古都的美好之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