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位于“桃花源里人家”——黟縣東北部,距黟縣縣城11km,村落面積6000m2,現存明清時期古建筑137幢。宏村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間改為宏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
宏村的選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聯合國專家稱贊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云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墻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后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達之意。鑒于以往教訓,宏村在規劃時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預防火災的能力,后歷經400余年、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明永樂年間宏村76世祖汪思齊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對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設計、構造最終實現。
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采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筑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象一頭悠閑的水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
宏村有著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統,水系設計科學又別出心裁。村民們將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內,開鑿了一條近1米寬的水圳,九曲十彎,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同時也起到調節氣溫和美化環境等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構成了宏村獨特的風貌。村內外人工水系規劃,體現了人類巧用自然資源的智慧,可以說是節約型社會利用可再生資源的典范。
水在村內建筑中也不可或缺。宏村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筑組群比較完整。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水圳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辟了魚池。營造出“門外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環境。比較典型的建筑有承志堂、南湖書院、樂敘堂、敘仁堂等,數百戶粉墻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構成一個完美的建筑藝術整體。
宏村:小城鎮水街景觀
宏村位于“桃花源里人家”——黟縣東北部,距黟縣縣城11km,村落面積6000m2,現存明清時期古建筑137幢。宏村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公元1131年),名叫“弘村”,清乾隆年間改為宏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原為汪姓聚居之地。
宏村的選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系。
宏村被譽為“中國畫里的鄉村”,聯合國專家稱贊它為“舉世無雙的小城鎮水街景觀”。因為它背倚黃山余脈羊棧嶺、雷崗山等,地勢較高,有時云蒸霞蔚,如濃墨重彩,有時似潑墨寫意,四周山色與粉墻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好似一幅徐徐展開的山水畫卷。
水在宏村的選址中作用重大。相傳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縣唐模、黟縣奇墅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災。后來汪氏舉家遷到雷崗山下,最初建十三樓,取名弘村,取弘廣發達之意。鑒于以往教訓,宏村在規劃時十分注重人工水系的安排,提高預防火災的能力,后歷經400余年、幾代人的努力,特別是明永樂年間宏村76世祖汪思齊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對建筑重新布局,宏村的設計、構造最終實現。
在村落的科學布局中,水起著重要的作用。整個村落采用仿生學的“牛”形布局,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筑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形狀惟妙惟肖,整個村落就象一頭悠閑的水牛靜臥在青山綠水之中。
宏村有著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統,水系設計科學又別出心裁。村民們將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內,開鑿了一條近1米寬的水圳,九曲十彎,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同時也起到調節氣溫和美化環境等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構成了宏村獨特的風貌。村內外人工水系規劃,體現了人類巧用自然資源的智慧,可以說是節約型社會利用可再生資源的典范。
水在村內建筑中也不可或缺。宏村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筑組群比較完整。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布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水圳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辟了魚池。營造出“門外青山如屋里,東家流水入西鄰”的天人合一的生活環境。比較典型的建筑有承志堂、南湖書院、樂敘堂、敘仁堂等,數百戶粉墻青瓦、鱗次櫛比的古民居群,構成一個完美的建筑藝術整體。
1997年10月世界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專程來宏村參觀,他對這里的古建筑和古水系設施等評價極高,并在承志堂內揮筆題詞:“黟縣宏村古建筑物是國家的瑰寶”。
水做的宏村
南湖畫橋
“牛肚”——南湖,牛形村的水都流到這里。南湖位于宏村南首,明萬歷年間,宏村人口增多,單靠“牛胃”月塘蓄水已不夠用,所以在萬歷丁未年(1607年)將村南百畝良田“鑿深數丈,周圍四傍砌石立岸”,仿造西湖“平湖秋月”的形式建成南湖。南湖呈大弓形,湖堤分上下層,上層寬4米,原來石板鋪地,后來建際泗公路,下層沿湖栽柳植楊。南湖歷史上大修三次,1986年重建中堤,造“畫橋”,可東西劃舟,情趣無窮。大家看一湖碧水,半湖綠荷,湖畔柳枝婀娜,湖中一座拱橋,橫跨南北,將湖水分隔東西,湖周進出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及遠處的群山倒映水中,雅致、清新。清嘉慶甲戌年秋,浙江錢塘(今杭州)名士吳錫麟游南湖后,撰文寫道:“宏村南湖游跡之盛堪比浙江西湖”,因而南湖又有“黃山腳下小西湖”之稱。
古今許多詩人畫家游南湖后作了不少詩篇、圖畫,“無邊細雨濕春泥,隔霧時聞小鳥啼;楊柳含蜜桃帶笑,一邊吟過畫橋西。”
站在南湖湖畔,回首南望,那遠處翠崗環繞,天水相連的山中平湖就是東方紅水庫,蓄水量在2900萬m3以上,可灌溉農田達4萬畝。
南湖畫橋
宏村南湖書院
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稱為“依湖六院”,清嘉慶年間(1814年),花了四年的時間,將六院合并重建為一所規模極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叫“南湖書院”。1998年南湖書院被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是一座具有濃厚徽州建筑風格的古建筑,面積十余畝,外面與一湖碧水相鄰,里面有玲瓏的假山,場上有株百年龍柏松。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祗園六部分組成。“志道堂”是先生講學之場所;“文昌閣”奉設孔子文位,供學生瞻仰膜拜;“啟蒙閣”乃啟蒙讀書之處;會文閣供學子閱鑒四書五經;“望湖樓”為教學閑暇觀景休息之地;祗園則為內苑。書院前臨一湖碧水,后依連棟樓舍,粉墻黛瓦、碧水藍天、交相輝映。書院大廳巍峨壯觀,門樓保存完好,原有“以文家塾”金色匾額,是清朝翰林院侍講、大書法家梁同書93歲時所書。西側有“望湖閣”,卷棚式屋頂,樓窗面臨南湖,上掛“湖光山色”橫匾一幅,登高遠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歷史上這里也是官吏文人興會講學的場所,曾任清內閣中書汪康年,民國時期駐英、日公使,代理國務總理汪大燮幼年曾經在這里讀過書。
徽商把讀書和做官、經商溶為一體,“十戶之村,不廢誦讀”,“賈而好儒”是徽商的一大特色。徽州歷史上人才輩出,清朝徽州一府六縣科舉之盛位居全國第二,僅一個休寧縣歷史上就先后出了13名狀元。徽州各地流傳有不少科第佳話,如“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宰相”等,以致徽州被稱為“東南鄒魯”。
徽商注重在家鄉對于教育的投資,南湖書院就是其中的一處。書院寬敞明亮,雄偉華麗;選址于宏村風景最秀美的地方,坐北朝南,視野開闊;建筑選材考究,不亞于家族中心——祠堂,如梁柱精選白果、香樟樹實木制成,因為有香氣可驅除蚊蟲,近兩百年來從沒結過蜘蛛網。
徽商把村中最美的地方用來建造學校,“最窮不能窮教育,最苦不能苦孩子”的做法,幾百年前就在這兒淋漓盡致地體現。他們教育孩子忠君愛民,請來清官良吏給一代代讀書人現身說法,明清兩朝,西遞、宏村讀書做官者高達296名,沒有一個成為玷污祖宗的貪官污吏。值得一提的還有清光緒年間,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在京參加會試的舉子,向光緒皇帝呈上“公車上書”,反對喪權辱國中日“馬關條約”,在上書上簽名的安徽舉子只有八名,而西遞、宏村就占了四名。
南湖書院
文昌閣
水圳
繞過家家戶戶、長年清水不斷的水圳就是“牛腸”,總長有1200多米,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宏村人的祖先很會利用自然溪水來做文章,他們在宏村的上首濉河上攔河建石壩,用石塊砌成數米寬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水圳九曲十彎,傳堂過屋,經月沼,最后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潤得滿村清涼,使靜謐的山村有了動感,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這人工水系,豐富了村落景觀,和諧、多變、富有靈氣,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調節小氣候,改善氣溫和濕度,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三是飲用;四是洗滌;五是灌溉;六是新增的功能——發電。
水系建立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大家可以看到,水圳沿途建有無數個下渠踏石,人們浣衣洗滌、澆花灌園都極為方便。水圳可以說是古代村落的“自來水”,當年村民飲用、浣洗都在“牛腸”里,汪氏祖先曾立下規矩,每天早上8點之前,“牛腸”里的水為引用之水,過了8點之后,村民才能在這里洗滌。更為奇妙的是,這牛腸的水位,無論天晴下雨,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總是低于小橋以下一點,不多不少,十分奇特。
水圳
環繞百姓家
月沼
月沼,老百姓稱月塘,就是所謂"牛小肚"。月沼,建于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當時宏村出了個汪思齊,他發現村中有一泓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齊,三次聘請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并族內高輩能人,"遍閱山川,詳審脈絡",制訂擴大宏村基址及進行村落全面規劃牛形水系藍圖,引西溪水繞村屋,其牛腸水圳九曲十彎,又把水引入村中心天然井泉處建月沼池塘,以蓄條內陽水,供防火、飲用等。后裔汪升平等人投資萬余金。繼續鑿圳、挖掘成半月形池塘,完成了前人未完成的"月沼",這就是月塘,月塘常年碧綠,塘面水平如鏡,塘沼四周青石鋪展,粉墻青瓦整齊有序分列四旁,藍天白云跌落水中,老人在聊天,婦女在浣紗洗帕,頑童在嘻戲。
月沼
宏村敬修堂
敬修堂坐落在月沼北側西首,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80年的歷史。它占地面積286m2,建筑面積450 m2,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個房子坐北朝南,正廳前為庭院。與其它民居不同的是院門外留有10m2的空地,俗稱廳坦,是夏日納涼、冬天曬太陽及小憩聚會之處。
進入庭院,只見粉墻左右回抄,庭院內靠墻石砌花壇,置石魚池;院內西側有二株百年牡丹,每年花開季節百朵簇擁。這里許多建筑布局及雕刻寓意深遠,庭院地面有一塊鋪得四四方方的石板,四周砌得非常方整,前對一個“福”字,正中對著正廳大門,這是180多年前主人有意設計的,寓意四方是“福”,四方進財。正廳的大門門罩上鑲有玉器花瓶、松鶴同慶、福壽雙全、麒麟送子等石雕圖案,飄逸淡雅,涵義深刻。
正廳為前后二單元、三間二樓結構,廳內兩側蓮花門雕飾端莊別致,左右對稱,雕刻的有“福在眼前”、“平安富貴”、“福壽雙全”、“草龍托壽”等圖案。整個廳堂基本保持原貌,從八仙桌、八仙椅、茶幾以及楹聯、字畫等擺設中可看出主人的文化素質和經濟實力。廳堂擺設有梨木古桌,堅硬沉重,烏黑明亮,造型獨特,保存完好,實屬民間罕見。
廳堂上方所掛的楹聯“事業從五倫做起,文章本六經得來”,這“五倫”即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種人倫關系;而“六經”為詩、書、禮、易、樂、春秋。傳說秦始皇當年焚書坑儒燒掉了樂經,到西漢以后重視以“孝”治天下,故把“孝經”也列入六經之內。兩側掛的楹聯“澹泊明志,清白傳家”,表達出主人淡于名利,追求自己志向的心愿。幾百年來,徽商不僅經商掙錢,而且重視儒家思想,把讀書和經商溶為一體。
宏村承志堂
作者:
yxly 來源:
黟縣旅游網 更新時間:2009-7-21 21:29:40 點擊數:1232
承志堂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建于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住宅。整棟建筑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總占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筑。全宅有9個天井,大小房間60間,一百三十六根木柱,大小門窗六十個。 全屋分內院、外院、前堂、后堂、東廂、西廂、書房廳、魚塘廳、廚房、馬廄等。還有搓麻將牌的“排山閣”,吸鴉片煙的“吞云軒”。另有保鏢房、男、女傭人房。屋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前廳是整幢房子中最精華的部分,大門后面聳立著一幅威儀的中門,據說,汪定貴在經商發財之后曾捐了個“五品同知“的官銜,有了這個榮譽之后,汪定貴便覺得自己已跳出了原屬的那個階層,于是便增設了一道具有官家威嚴的中門(中門又稱儀門,原為官署而設),一般只有在重大喜慶日子或達官貴人光臨時才大開中門以示歡迎,而普通客人只能從中門兩側的邊門入內。儀門的兩個側門上方都別出心裁地雕了一個“商”字形圖案(又似倒掛的元寶,意為財源滾滾的意思),汪定貴雖然經商發了財,而且捐了官,但經商在古代仍是一種劃分在九流之外的*業,這使得主人心里忿忿不平,于是想出此策,意思是說從邊門出入的人,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到我家來,都要從我“商人”的腳下過,此舉或許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罷了。但在中門的上方,主人是不敢打任何主意的,而是高掛一個“福”字,因為在他看來,為官的畢竟要比經商的地位高,這就是為什么眾多徽商在發財之后,仍不惜花費重金捐官的原因。
在中門“福”字的上方,鑲有一幅木雕“百子鬧元宵”圖,圖上雕刻著100個小男孩過元宵鬧花燈時的情景,有劃旱船的、舞龍燈的,一片喜氣洋洋的氣氛,形態各異,惟妙惟肖,這正是古代“多子多福”傳統觀念的生動寫照,“百子鬧元宵”圖兩邊的“商”字斗拱上則分別雕有四出《三國演義》的戲文,斗拱的上方雕有“南、北”財神,“南、北”財神的上方是閣樓護板,在此,汪定貴設計了“漁、樵、耕、讀”四根木雕立柱,分別代表了古代的四種職業。
承志堂前廳
前廳美輪美奐
精美天花板
魚塘廳美人靠
戶外引水
喜上眉梢
紅白古樹
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就可見到兩棵有500年樹齡的古樹。這兩顆大樹,一棵叫古楓楊,當地叫紅楊樹;一棵叫銀杏樹,當地叫白果樹。北側的紅楊樹高19米,圍6米,需4、5人才能合抱,樹冠形狀像一把巨傘,把這村口數畝地籠罩在綠蔭之中。南側的白果樹高20米,形如利劍,直刺天空,因為銀杏是世界上稀有的樹種,而這棵銀杏又有500歲,所以大家把這棵銀杏稱為村口“瑰寶”。這兩棵大樹是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風水樹”,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征。按照這里過去的風俗,村中老百姓辦喜事,新娘的花轎要繞著紅楊樹轉個大圈,這預示著新人百年好合,紅福齊天;高壽老翁辭世辦喪事,要抬著壽棺繞著白果樹轉個大圈,寓示著子孫滿堂,高福高壽。
宏村樹人堂
樹人堂也稱民藝收藏館,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孫汪森強的私人收藏館。為弘揚徽州的歷史文化,主人多年來從民間及博物館收集了明清民間時期老作坊機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畫、民俗用品、徽商書信用具、宏村族譜等,再現了當年徽州社會生活的一些側面。
明清時期,徽州的版畫達到了鼎盛時期,徽州刻書遍布江浙和徽州,這里的桌臺上陳列有徽州版畫的木雕板,上面雕刻有年畫、廣告畫和水車的模型圖,各位有興趣可以親自動手印制一幅。饾版套色水印和拱花印刷式在中華印刷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魯迅先生為了拾救這一藝術,曾鼎力支待印制《十竹齋書畫譜》。這里也有三幅饾版畫,饾版是把畫面按顏色、深淺、分刻若干小版刷上顏色,逐塊加印在一起,再用凸凹兩版嵌合使畫面部份拱起,這樣印出的版畫,就象手畫的那樣逼真,各位可以欣賞墻上這幅饾版畫。印刷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畢昇泥活字印刷術是印刷術的一次飛躍,隨后還出現了泥活字、木活字、銅活字、錫活字、鉛活字,櫥窗內陳列有活字的模型,還用汪兆良的版畫以及一些古農具的圖片和資料。墻上的字畫是著名女演員舒秀文的祖父,也是當時的一位著名書法家舒之翰所寫的。此外還有顏真卿的爭座位帖。
在堂中還有家用的小型石磨,小型的稱之為虎頭磨,是當時官宦人家及富商家用的;臺織布機,旁邊是一制茶用的揉茶機,還有在豆腐坊用的手推磨和腰磨;舊時家庭所用的器具,打草鞋的木模子,以及燒水的銅壺……。這一大型的石具為牛碾,重900公斤,直徑160cm,油作坊碾茶籽之用,邊上是花崗石浴缸、青石魚缸,以及揉茶的石板;有關宏村的書面資料,這里是族譜的祖傳手抄本,祖宗家贊,先賢大略、摩蘿別墅陳鈔,古宏村河道變遷、宏村水系民居平面圖。
罩門
樹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