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信息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風景旅游區
地址:景洪東南約30公里處的勐罕鎮,
門票:公園門票100元,套票190元(包含參加所有節目,電瓶車,導游,潑水節所用的衣服鞋子臉盆,休息時還有水果),70歲以上老人免費。
開放時間:8:00-18:30。
交通:
水路:可在景洪市江邊碼頭乘游船順江而下,單程需2-3小時。具體咨詢電話:13988101972。
陸路:景洪民族北路每天7:30-21:00,每20分鐘發1班開往橄欖壩的小客車,行程約1小時,票價7.5元。
聯系電話:0691-2504601 2504099
投訴電話:0691-2504601
景區相關服務設施:景區內有停車場,村民家中的庭院也可停車
住宿:
傣族園里面幾乎家家戶戶可以住宿,淡季住宿費是20元/人,旺季時最好提前預定。吃飯另算
特別提醒:當地的農家樂洗澡多用太陽能熱水器,若太晚洗會沒熱水。
西雙版納景蘭客棧
地址:云南省西雙版納景洪市景蘭國際C棟4-103號
價格:雙人標準間 60元/間
聯系:0691-2164233 6639619 13312701267
推薦理由:客棧位于景洪市中心地帶,出門購物吃飯都很方便。距夜市場僅百米之遙,步行到曼井蘭品嘗特色傣家小吃、燒烤也不用10 分鐘的路程。
詳細介紹:http://www.likefar.com/inndetail-3358.html
西雙版納曉娟家庭旅館
地址: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泐大道假日灣、麗水景苑
價格:雙人間 100元/間
聯系:13988119207 13618816787
推薦理由:家庭旅館,在景洪的兩個新小區。麗水景苑位于景洪市旅游開發區,聯排別墅,共有三層。假日灣位于景洪市版納樂園,是電梯樓5樓。
詳細介紹:http://www.likefar.com/inndetail-3090.html
西雙版納綠光青年客棧
地址:景洪市宣慰大道93號
指路:西雙版納職業技術學院內。
價格:六人房 15元/床;普標 60元/間
聯系:0691-2138365 15969169961
推薦理由:校園里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精標和家庭房的桌椅和都是從泰國運來的藤椅家具,太陽照進屋子里,在陽光下打個盹兒,等太陽落山出門覓食去,西雙版納的生活,就該是這樣懶散的。
詳細介紹:http://www.likefar.com/inndetail-2261.html
周邊景區:曼聽公園(春歡公園)
旅游小貼士
美食:除了正宗的傣菜以外就是燒烤了,到晚上當地人擺燒烤攤子有好幾公里長,那的燒烤別于其他地方,是用香矛草裹制烤,味道清新特別,推薦香矛草烤魚和雞,這是當地的招牌。
節日:每年的傣歷新年,也就是潑水節期間,到橄欖壩鎮上趕集的群眾都要專程來這里游覽、朝拜、歡度節日,非常熱鬧。
最佳旅游時間:橄欖壩風光迷人,地勢底,氣溫濕熱,具有濃厚的熱帶南國風光,一年四季青翠嫩綠。間或,身著鮮艷筒裙的傣家少女從竹樓中出入,更給這美景增添姿色。
傣族園常設活動項目
寨門迎賓:每天100人的傣家小卜哨參與迎賓活動,給游客跳迎賓舞、唱祝辭、灑水祝福,使游客感受傣家人的熱情、質樸和淳樸的民風民俗。
傣族村寨參觀:欣賞亞熱帶傣家庭院風情,觀賞品種的熱帶水果及傣家干欄式建筑。
曼春滿古佛寺參觀:在曼春滿古佛寺游客參加拴線、念經、燒蠟條香、抽簽等佛教活動。 傣族民間音樂演示區:在這里,游客可以盡略的領略觀看葫蘆絲演奏、 贊哈表演、巴烏獨奏、竹樓戀歌等生活情景。
傣族手工藝展示:根據五個自然村寨的特點,各有側重開展織錦、傣首飾制作、榨糖、制陶、貝葉經的制作等民族工藝品的加工參觀。
傣家民居參觀、傣家做客:向游客展示傣家干欄式建筑特點,體驗傣家的待客禮儀,了解傣族居住環境和竹樓文化。
趕擺:趕擺場上,游客可以盡興品嘗傣家風味燒烤和四季新鮮水果。
歌舞表演:勐巴拉納西藝術團以優美的舞蹈向游客集中展示傣家的傳統歷史文化和傣家少女的亮麗多情,反映傣族多彩的民族歌舞形式。
天天潑水節:開展100-200人參與的大型潑水活動,使游客感受傣族潑水節的氣氛。
傣家傳統節日和民俗活動:根據季節特點,舉行賽龍舟、放高升、斗雞、丟包、賽鼓、燃放貢菲、趕擺、賧佛等活動
景區地圖
交通地圖
景區相關資料
自然、純樸、寧靜的橄欖壩素有“孔雀羽翎”、“綠孔譽尾巴”的雅稱。人們把橄欖壩比作開屏孔雀的尾巴——絢麗多彩,而橄欖壩上布滿了美麗富饒的傣族寨子,就象裝點在孔雀尾巴上閃亮的花斑。無論你走進哪一個寨子,都會看到典型的緬寺佛塔和傳統的傣家竹樓。寨子四周到處是鐵刀木樹,又叫挨刀樹,這種樹砍了又發,越砍越發。傣族很注意保護自然環境,他們在寨子周圍種上這種鐵刀木樹作為燒柴以保護當地的森林資源。
風光優美的西雙版納橄欖壩是瀾滄江穿越景洪之后流經的又一個平壩。這個壩子,以熱帶風光優美而聞名。有人比喻說,西雙版納宛如一只綠孔雀,橄欖壩就是西雙版納綠孔雀美麗的尾巴。西雙版納橄欖壩,是位于瀾滄江中游的西雙版納勐罕壩子的別名。這個壩子傣語一直稱為勐罕,是今西雙版納景洪市勐罕鎮政府機關所在地。勐罕一名,意為將布匹卷起來的地方。西雙版納民間傳說,釋迦牟尼到當地傳教之時,西雙版納橄欖壩當地百姓將自織的土布鋪在地上相迎,讓其踩著白布而行。因布匹有限,路徑漫長,人們只好前面鋪后面卷,鋪了卷,卷了鋪,一直將釋迦牟尼迎進今日的曼孫滿村。
釋迦牟尼深受感動,便以群眾卷布之舉為該地命名,稱這片平坦的土地為勐罕。到了抗日戰爭期間,勐罕壩子又有了西雙版納橄欖壩這個別名。這一別名,據說來源于日機投彈轟炸之時,西雙版納傣語形容群眾蜂擁入林躲避的“橄欖號壩埋”一語。但這僅是傳聞,未見有何記載。
(傣家小樓 作者:沙鷗)
西雙版納橄欖壩面積約56平方公里,在西雙版納州境內的河谷盆地中,面積僅次于勐遮與西雙版納景洪,是名列第三的壩子。這個壩子坐落在瀾滄江畔,海拔僅530米,年平均溫度在21.6℃以上。具有面臨大江、氣溫高、雨量充沛、土地平坦肥沃的自然環境優勢,既適宜于種植水稻,又適宜于熱帶果木和經濟林木的生長。西雙版納橄欖壩內有水田3萬多畝,是水稻的主產區,也是水果和橡膠的主產區。西雙版納橄欖壩平壩中分布著的80多個村寨,戶戶種田,家家種果,村村有膠園,寨寨有林木。西雙版納橄欖壩每個村寨附近都有棵連棵、蓬挨蓬的鐵刀木林,西雙版納橄欖壩每個自成院落的傣家庭院,或種椰樹、或栽芒果、或育翠竹、或植檳榔。許多竹樓有高大的菠蘿蜜樹遮蔭,西雙版納橄欖壩有花果掩映。路邊道旁的椰子樹上掛滿果實,西雙版納橄欖壩顯出“南國美女”的風姿;檳榔樹亭亭玉立展示苗條身材。西雙版納橄欖壩整齊的竹籬、蒼翠的果木、怒放的葉子花和精巧的竹樓相互掩映交織,組成了一處處庭院園林景觀。寨邊那些古香古色的佛寺、佛塔和寨間那些用亭塔、屋宇裝飾的古井,以其古老特殊的造型,西雙版納橄欖壩形成一道誘人的風景…。西雙版納橄欖壩的村景和庭院園林,千姿百態,宛若孔雀美麗的尾羽。
橄欖壩是西雙版納傣族的主要聚居區之一,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西雙版納傣族,和其他地區的西雙版納傣族一樣,有著燦爛的文化、濃郁的西雙版納民族風情。人們為弘揚自己的文化傳統,建立了勐巴拉納西王國園林、民族神話園等民俗村。這奇異的名稱和園內的各種活動內容,令不少游客叫絕。西雙版納橄欖壩還是個大果園,這里出產的椰子、菠蘿、西瓜、香蕉和酸角都很有名。西雙版納景洪市場上的菠蘿、椰子大多來自這個壩子。人們都說,西雙版納橄欖壩的椰子汁多肉厚,菠蘿個大味甜。青翠的橄欖,有著甘美的回味。西雙版納橄欖壩這片以橄欖命名的土地,令人產生如青橄欖般的無窮回味。
涌翠的膠林,是西雙版納橄欖壩誘人的一景。這里的膠林,與亭亭玉立的椰林相襯,被人譽為“膠林椰雨”景觀。西雙版納橄欖壩橡膠的產量雖然尚未名列前茅,但壩子中間有著西雙版納的第一片膠園,西雙版納橄欖壩園里那60多株1948年便落籍橄欖壩的古老膠樹,凝結著李宗周等愛國華僑的赤子心血?!∵@膠園內建有一紀念場所,其間建有一座傣式復瓦狀方亭,亭內立有一碑,上書“版納膠源”4個金底紅字,碑背面鐫刻著這片膠園的建園史。
傣族園位于景洪市橄欖壩一個被人們譽為“綠孔雀尾羽”的美麗地方。這里江湖環抱,東臨西雙版納唯一的天然湖泊龍得湖,浩蕩磅礴的瀾滄江繞西而去;景區內四季常青、綠樹掩映、花果飄香、鼓樂時鳴、梵音繚繞,平添幾分神秘,令人無限向往。
傣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有著優秀燦爛的歷史傳統文化。竹樓建筑、民族歌舞、美術繪畫,佛教藝術以及傣文都各具特色,令人嘆為觀止,是傣族人民千百年來的勞動智慧的結晶。
是由五個村寨(曼將、曼春滿、曼聽、曼乍、曼嘎)自然組成有300多戶,1500余人。這里的村民純情、好客、民俗獨特濃烈,藝術瑰麗多彩。建于1000多年前的曼春滿佛寺、曼聽佛寺以及曼乍佛寺是橄欖壩佛教活動中心,在東南亞一帶享有盛名。寺內佛像、壁畫、傣文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而到傣家竹樓做客,體會村民的淳樸、熱情、品嘗傣族風味、感受傣族禮儀,更讓人留戀往返。在夜幕降臨的時候,漫步于竹蔭小道,那陣陣悠揚的葫蘆笙、丁琴聲和象腳鼓聲,則讓你如醉如癡,無限神往。在這里,你可以享受到歡樂的潑水節,頎賞到美倫美奐的孔雀舞,你還可能接到傣族美麗的小卜哨丟過來的充滿情意的繡包;晚上,你可和我們熱情的一起參加瀾滄江邊的豐富多彩的篝火晚會,盡情的歡歌起舞!
人們常說,“不到橄欖壩,不算到西雙版納”。而只有到了傣族園,你才算真正到了橄欖壩。游覽傣寨終生難忘。這里不是世外桃源,她就是你身邊美麗而神秘的“香格里拉”
每年的傣歷新年,也就是潑水節期間,到橄欖壩鎮上趕集的群眾都要專程來這里游覽、朝拜、歡度節日,非常熱鬧。而且,這里每天下午3點都會有表演,之后在廣場上有大型的潑水活動,游客可以參加,盡情歡樂。
有關傳說
盤王節是瑤族盛大的節日,時間為農歷十月十六日(盤王生日)。節日期間,人們殺雞宰豬,喝陳年老酒,唱盤王歌,跳盤王舞,載歌載舞,通宵達旦 。 傳說:這一節日源于古代一個傳說,古時評王與高王交戰,評王以重金和許嫁三公主為賞,鼓動人們去刺殺高王。盤護出征,斬殺了高王。評王將三公主嫁給盤護,封為盤王。盤王與三公主生下六男六女,傳下瑤家十二姓,所以盤王作為先祖受到崇拜和祭祀
傣族蹤源
西雙版納有13個民族,傣族為主體民族,占全州總人口的35%。
傣族歷史悠久,在近年發現的傣文史籍中,記述著遠古時期傣族先民購有關史跡。公元前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于傣族的明確記載。漢代稱為“滇越”、“撣”,唐代稱為“金齒”、“銀齒”、“黑齒”、“自衣”,宋代沿稱“金齒”、“白衣”,元、明寫作“白夷”或“焚夷”,清代以來則多稱為“擺夷”。但上述都是他稱,至于傣族自稱,則一直作“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廢除了民族壓迫制度,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為“傣族”。傣族和同一語族的壯族、侗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著密切的歷史關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百粵”)。
據《史記》、《漢書》等史籍記載,在先秦以前“百越”族群分布于自長江東南沿海即今浙江、福建、兩廣以西,直至今云南、東南亞北部的廣闊地帶。他們以“文身斷鬃”為共同習俗,而又相互雜處,“各有種姓”?!皳邸笔恰霸饺恕钡奈鞑恳恢В址Q“滇越”,當在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及其西南地區。建國以來,據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臘、孟連等地和其他省、區發掘出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以及近年來在泰國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士的大量石器、青銅器等歷史文物證明,遠古傣語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東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廣闊的弧形地帶,即我國云南、廣西大部,四川、貴州一部和老撾、泰國北部、緬甸、印度阿薩姆廣大區域,后漸向西南遷徒。他們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本景點最后修訂時間:2008年0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