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根角 春秋流水
唐宋古鎮(zhèn) 明清建筑
夢里水鄉(xiāng) 古鎮(zhèn)西塘
想去西塘,源自對小橋流水的偏愛。
青磚長廊、臨水而居。
靜謐古橋,悠悠佇立了百年。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歷史文化的古鎮(zhèn)。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是吳、越兩國的相交之地,故有“吳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稱。它與其它水鄉(xiāng)古鎮(zhèn)最大的不同在于,臨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所謂廊棚,是西塘的特色,這里的街道臨河而建,商鋪的生意就在河邊做成,走在黑瓦蓋頂?shù)拈L街,游人不怕日曬雨淋。西塘至今保存著1300多米長的廊棚,
“雨天不濕鞋,照樣走人家”。
《碟中諜3》也曾在西塘的煙雨長廊、石皮弄、萬安橋等處取景,阿湯哥在白墻黛瓦間的跳躍穿梭飛速狂奔,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一探究竟。
“煙雨長廊”是很美的名字,相傳在這有個年輕寡婦胡氏,開一家鋪子,艱難地支撐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胡家鋪子前的河攤邊,有個后生王二,擺水豆腐攤,王二老實厚道,只是家境貧寒。他經(jīng)常幫著她做一些體力活,日久胡氏心中依戀,卻難以啟齒。于是她煞費苦心請來木匠,借修繕店鋪,沿河建起了一排廊屋,遮蓋店鋪前的街路,讓王二即可免受日曬雨淋,又能在雨天照常擺攤,兩個人同在一個屋檐下,感覺就像一家人。可喜的是,廊棚建好后,胡家鋪子生意一下紅火起來,于是鎮(zhèn)上商家紛紛效仿,家家都建,幾十年下來,終于形成西塘獨特的建筑式樣。
古鎮(zhèn)9條河道縱橫交織,將其分為8個區(qū)塊,在其中有27座古橋?qū)⑹墟?zhèn)連通。在春夏秋冬、晴陰雨雪的長久年代里,始終呈現(xiàn)著一幅“人家在水中,水上架小橋,橋上行人走,小舟行橋下,橋頭立商鋪,水中有倒影”的水鄉(xiāng)風情畫。
值得一看的還有西塘的宅弄。深淺各一,曲徑通幽,不知深幾許,行至盡頭,豁然開朗,別有新洞天。西街上的石皮弄長68米,寬僅1米,有216塊石塊鋪就,因石薄如皮而得名,有西塘“一線天”的說法。
喧囂人群、寧靜流水,在這里我終于體驗到什么叫游人如織……每一條小道上都擠滿了人,想好好停留欣賞一下風景都很受困擾。或許當一個水鄉(xiāng)小鎮(zhèn)成為商業(yè)化的景點,一切就變得不那么美好了吧。
暮色降臨,臨水食肆店鋪的紅燈籠一盞接一盞地亮起來,燈火搖曳,映紅河水,更顯夜色溫柔。西塘依然人山人海,酒吧街上樂聲激蕩,人聲鼎沸。河邊有人在放荷花燈,星星點點,搖搖曳曳,像彩色的星星在夜空閃爍。我們也只是匆匆一瞥,隨即離開。等到夜深時,古鎮(zhèn)依舊回歸將寧靜,象一場夢魘。
其實西塘只是個平民化的小鎮(zhèn),沒有周莊的繁華,沒有南潯的富甲,它也只是我旅途中的匆匆一瞥,倒是在古鎮(zhèn)里的晚餐,留下了比較美好的印象。
其實更希望歇息一晚,看看晨起未梳妝的西塘:游人未至,霧氣蒙蒙,寧靜溫暖,應(yīng)該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酒肆椽頭
風吹旗招
東風不來 柳絮不飛
蓮花開落
你打江南走過
去西塘之前,為了滿足老人家們想看看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愿望,來到這里。

赤橙黃綠青藍紫,這是杭州灣跨海大橋護欄上的七種顏色。雙向六車道的高速公路,規(guī)定時速100公里,為減少司機的視覺疲勞,特意把橋欄刷成了七種顏色。大橋全長36公里,北起浙江嘉興海鹽鄭家埭,南至寧波慈溪水路灣,駛完全程大概需要半個多小時。

借助西湖蘇堤“長橋臥波”的美學(xué)理念,大橋是呈S形的曲線橋,但有霧氣顯得模模糊糊的。海水也是灰蒙蒙的。
觀景臺叫做“海天一洲”景區(qū),跨海大橋中段的一個人工景點,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觀光塔,一個是觀景平臺。其中觀光塔高146.5米,共16層,3層有露天觀光平臺,16層為玻璃窗全封閉塔臺,在上面可以看到大橋全貌。
在觀景平臺拍到的跨海大橋

停車費要30元/小時,要看風景需要另買60元/位觀光塔的門票。停車場確實寬敞,來的人不多。停車場外面隔著圍欄就是大海,景區(qū)用磨砂貼紙直接把玻璃給貼了起來,就是讓人買門票進去才能看的到海。觀光塔上直接看到大橋的雄姿,感覺除了看大橋,真沒什么可以看的。海水也不清澈,不值得來一趟。
倒是在看完大橋去往西塘的路上,在路邊買了一筐極大極甜的楊梅,于是我一路嘴不停歇地吃到了西塘
西塘最美麗的時候應(yīng)該是一早一晚,唯有住在這里的人才可以感受得到。可以選擇一戶古民居,睡著百年雕花床,聞著空氣中氤氳的水鄉(xiāng)氣息,漸漸沉醉。
所謂廊棚,就是街邊住戶將屋檐延伸到河邊,用一根根的圓柱支撐著而形成的一種有如廊橋般的建筑,還有一種叫法為“一落水”。
西塘保存了很多的明清建筑,所以最早的民居建筑中的瓦當約為明末清初。瓦當在傳統(tǒng)古建筑中是一個極小的細節(jié),但卻傳承著太多的文化內(nèi)涵。西塘的民居瓦當主要有四梅花檐頭瓦當、蜘蛛結(jié)網(wǎng)檐頭瓦當、民國開國紀念幣瓦當?shù)鹊取N魈梁芏嗳思疫€有養(yǎng)杜鵑花的習(xí)慣,因此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份景致。
所謂煙雨長廊,如此詩意的名字是有點來頭的。其實它們是江南人防備雨天出行不便而搭建的門前廊棚。當家家戶戶都搭起這樣的廊棚時,就出現(xiàn)了一條貫穿小鎮(zhèn)近千米長的長廊,這就是“煙雨長廊”。最美的長廊是華燈初上時,屋檐下的數(shù)百個紅燈籠高高掛起,平添無比瑰麗之感。
送子來鳳橋,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的橋。
橋頂有棚,紅檐黛瓦
橋的一邊為斜坡,一邊為臺階
左生男,右生女,
當中隔著鏤空花墻,方便了兩兩相望
至于美不美,全憑游玩時你的心情。
槳聲櫓影,輕舟搖曳,在船上好好觀望身邊的水鄉(xiāng)。
古鎮(zhèn)在明代以前大戶人家有唐、王、趙、陸四姓,明以后又有倪、蔣、朱、卜、陸等大戶,故多建有深宅大院。宅深形成長長的弄,鎮(zhèn)上現(xiàn)仍長短不一的弄122條,其中百米以上的宅弄有5條,最有特色的一條露天弄名叫石皮弄。因弄堂的石板薄如皮,石板厚僅3厘米,有216塊這樣的石板鋪成,
最寬處1。2米,最窄處0。8米,全長68米,是尊聞堂與鐘福堂之間的過道。兩壁梯級狀山墻有6—10高,至今保留著古老而又獨特的風姿,抬頭是一條狹長的天空,有西塘的“一線天”的說法。這條弄的地面雨天也不積水,石板下面是雨天不積水的下水道。
石皮弄在西塘鎮(zhèn)下西街,"種福堂"西首,是夾在兩幢住宅之間的露天弄堂,建于明末清處。在西塘鎮(zhèn)122條長短不一的弄中,石皮弄最窄,寬僅1米,弄口最窄處僅0.8米,全長68米,由166塊石鋪成,弄面平整,下為下水道。石皮弄左右兩壁梯級狀山墻有6-10米高,至今完整地保留著古老而又獨特的風姿。
在西塘的晚餐,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西塘的夜景很美,沿水兩岸掛滿了紅燈籠,隨風搖動,夜色之中別有風味。晚上也可以坐船夜游,或者在河里放一盞荷花燈,許一個愿望。
只不過摩肩接踵太多的游客,讓我欣賞夜景的心情打了不少折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