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再起
【拼音】:dōng shān zài qǐ
【解釋】: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后又重新得勢。
【出處】:《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成語故事】:
謝安出身于名門世家,其父謝裒(póu),官至太常。謝安四歲時,名士桓彝(yí)見到他,大為贊賞,說:“這孩子風采神態清秀明達,將來不會比王東海(即東晉初年的名士王承)差。”他在童年時,便神態沉著,思維敏捷,風度條暢,工于行書。
謝安少年時,得到名士王濛及宰相王導的器重,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然而謝安并不想憑借出身、名望去獵取高官厚祿。朝廷最初征召謝安入司徒府,授任他佐著作郎之職,都被謝安以有病為借口推辭了。
后來,拒絕應召的謝安干脆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頻繁交游,出門便捕魚打獵,回屋就吟詩作文,就是不愿當官。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仰慕謝安的名聲,幾次三番地命郡縣官吏督促逼迫,謝安不得已,勉強赴召。僅隔一個多月,他又辭職回到了會稽。后來,朝廷又征召他為尚書郎、瑯玡王友,謝安一概推辭。吏部尚書范汪舉薦謝安為吏部郎,也被他寫信拒絕。有關官員上疏認為謝安被朝廷征召,歷年不應,應該禁錮終身,謝安便放浪于東部的名勝之地。
升平三年(359年),謝萬與北中郎將郗曇兵分兩路,北伐前燕。謝萬在北伐時不能撫慰將士,又誤認為敵軍抵達,導致手下士卒驚擾奔潰,謝萬也單騎狼狽逃還,軍士看在謝安的份上才沒有殺他(一說此時謝安并不在謝萬軍中)。不久后,謝萬被免為庶人。
此事使謝氏的權勢受到了很大威脅,謝安自此才開始有做官的志趣,他當時已經四十多歲了。
升平四年(360年),謝安應征西大將軍桓溫之邀擔任他帳下的司馬,謝安從新亭出發,百官都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對他開玩笑說:“足下屢次違背朝廷旨意,高臥東山,眾人常常議論說,謝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將怎樣面對江東百姓!而今江東百姓將怎樣面對出山做官的謝安石呢!”
謝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溫的府第,桓溫十分高興,二人暢談生平經歷,歡笑終日。離開后,桓溫對左右說:“你們是否見過我有這樣的客人?”
后來,桓溫去謝安的住處,正碰上謝安整理頭發。謝安性情遲緩,許久才理罷,讓侍從取來頭巾。桓溫制止說:“讓司馬戴好帽子再相見。”桓溫就是如此器重謝安。
升平五年(361年),在桓溫即將北征時,謝萬病逝,謝安乘機投書請求奔喪,離開了桓溫。不久,被任命為吳興太守,他在任上聲譽一般,但離開后便為眾人所懷念。其后被征召入朝,擔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書、中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