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韁利鎖 白衣卿相 淺斟低唱 度日如年
【成語1】:名韁利鎖
【拼音】:míng jiāng lì suǒ
【釋義】:比喻名利束縛人就象韁繩和鎖鏈一樣。
【出處】:宋·柳永《夏云峰》詞:“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
【成語2】:白衣卿相
【拼音】:bái yī qīng xiàng
【釋義】: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意指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引申指尚未發(fā)跡的讀書人。
【出處】:宋·.柳永《鶴沖天.黃金榜上》:“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成語3】:淺斟低唱
【拼音】:qiǎn zhēn dī chàng
【釋義】:斟著茶酒,低聲歌唱。形容悠然自得、遣興消閑的樣子。
【出處】:宋· 柳永 《鶴沖天》詞:“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成語4】:度日如年
【拼音】:dù rì rú nián
【釋義】:過一天像過一年那樣長,形容困苦的日子長久難熬。
【出處】:宋·柳永《戚氏》:“孤館,度日如年。”
【成語典故】
柳永,寫風(fēng)月之事的詞壇圣手。而這篇要展現(xiàn)的,卻是他一生的名利之夢。
柳永原名叫柳三變,字景莊,后改字耆卿,在家排行第七,所以又被人稱作柳七(那時如果有牙膏,估計柳七會被人喊作柳三七了)。他有兩個也很有才的哥哥,一個叫柳三復(fù),一個叫柳三接。
因為出生于官宦之家,所以柳永小時候的讀書生活條件還是相當好的,而他本人對讀書做官的認識也比較早。
柳永十三歲那年,跟著做官的父親來到了揚州,在那里,他寫出了一篇《勸學(xué)文》,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學(xué),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xué),則公卿之子為庶人。”
因此,少時的柳永對“學(xué)而優(yōu)則仕”這個觀念的認識,還是很到位的。
然后,柳永就開始為成為“公卿”而努力了。
要躋身名利場,就要多讀圣人的經(jīng)書啊,可柳永似乎沒有走對路子,也許性格使然,他更愛的是吟詠詩詞。
十七歲時,他讀到了一首《眉峰碧》詞:蹙破眉峰碧。纖手還重執(zhí)。鎮(zhèn)日相看未足時,忍便使鴛鴦只! 薄暮投村驛。風(fēng)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葉上心頭滴。
誦讀此詞無數(shù)遍后,柳永悟出了詞的章法,從此醉心于寫詞。
三年后,年少輕狂的柳永來到江南繁華地杭州。
見識了錢塘之地的秀色和富庶,體驗了不一樣的詩酒風(fēng)流,到了秋天,柳永想去拜見一個人——杭州知州孫何。
孫何的弟弟和柳永的叔叔,是同年進士,所以孫柳兩家人有過交往。但當柳永去杭州找孫何時,因為門禁非常嚴,所以柳永遲遲見不到人。
那日,柳永作了《望海潮》一詞: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fēng)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fù)蕖GT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詞寫畢,柳永就找到那位名叫楚楚的官妓,將詞稿交給她說:“等孫何相公開府會的時候,你要是被邀唱曲,希望你能唱我新寫的這首詞,如果孫相公問誰寫的這詞,你就說是柳七。”
到了中秋府會那天,楚楚果然沒有辜負柳永的期望,在宴席上聲情并茂地唱了《望海潮》,這一唱,孫何當場就被打動了——更多的是被《望海潮》詞所打動的。結(jié)果,柳永如愿得見了孫何。
之后,《望海潮》就迅速流傳開來,柳永的文名也隨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稱道。
在杭州快活了兩年,又先后在蘇州、揚州等地浪蕩了一段時間,到了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十三歲的柳永來到了汴京,他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功名夢,準備在考場上一試身手了。
當然,到了京城,風(fēng)月場那是必進的。在歌館樓臺玩盡興了,再上考場也不遲。
既然是想從政,適當?shù)嘏呐幕始业鸟R屁,那似乎也是必要的。
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為舉行封禪儀式,就偽造了一份“天書”,人為地制造“祥瑞”現(xiàn)象,引來全國慶賀。柳永不失時機地寫詞歌頌:
【巫山一片云】琪樹羅三殿,金龍抱九關(guān)。上清真籍總?cè)合伞3菸逶崎g。
昨夜紫微詔下。急喚天書使者。令赍瑤檢降彤霞,重到漢皇家。
而對于即將參加的進士考試,柳永是有必勝信心的,有其詞為證:
對天顏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待恁時、等著回來賀喜。好生地。剩與我兒利市。(《長壽樂》)
只是柳永把考試這件事,想得太簡單了。
首次試舉,他就落第了。
打擊是不小的,好在有青樓女子們給他提供解脫和慰藉。
浮名利,擬拚(pàn)休。是非莫掛心頭。富貴豈由人,時會高志須酬。(《如魚水》)
雖說“是非莫掛心頭”,但柳永還是心有掛礙的,他還要去考試,且堅信自己的抱負一定會實現(xiàn)。
繼續(xù)努力。該給朝廷說好話,還是得說。
河水清了,那就贊:“人間三度見河清。一番碧桃成。”;皇上設(shè)道場祭祖,那就頌:“卜年無用考靈龜,從此乾坤齊歷數(shù)。 ”
可是沒有用。祥符八年(1015年),再次赴考,仍以失敗告終。
柳永只得再失望一次。
三年后,再再失望一次。
事不過三,而柳永本人也三十好幾了。還考嗎?柳永確實有點灰心喪氣了。
失望而歸后,他寫了首《鶴沖天》詞,詞中說:“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又說:“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及第,做官,一切只不過是浮云,只有自己的才華才是貨真價實的,有人崇拜和欣賞,又比那些大官們差到哪里呢?何不拋卻心中煩惱,及時行樂啊!
似乎相通了,也想開了,其實柳永還是沒有徹底死心。仁宗天圣二年,他第四次走進考場。
這一次,還有人特意去推薦柳永,說他是個有才有名的讀書人,可以一用的。只是仁宗皇帝當時才十幾歲,朝中真正當家的,是垂簾聽政的劉太后,劉太后不欣賞愛填詞的柳永,皇上自然也不好欣賞了,于是,仁宗就問薦者:“是那個很會填詞的柳三變嗎?”薦者說是,仁宗就給了答復(fù)意見:“那就讓他繼續(xù)填詞好了,既然喜歡淺斟低唱,還要這個浮名干啥?”
皇上如此發(fā)話,柳永只得對別人自嘲:我這可是奉旨填詞哦。
柳永想重新做自己,所以就把柳三變的名字改為柳永,并把心使勁地從登科入仕方面收了回來,全身心地投入風(fēng)塵女子們的懷抱,成為一個專業(yè)作詞人。
為了擺脫四次考試失敗的陰影,柳永不久就離開京城,開啟了新一輪的江南漫游。
在漫游中,柳永在恣情歡樂的同時,依然會提醒自己別再想名利之事,——那只是束縛自己的韁繩和枷鎖。
醉鄉(xiāng)歸處,須盡興、滿酌高吟。向此免、名韁利鎖,虛費光陰。(《夏云峰·宴堂深》)
在江南混了四五年,柳永回到京城,轉(zhuǎn)而又去了西北,由關(guān)中、渭南、成都,又出三峽到了江陵一帶,一轉(zhuǎn)眼又是四五年過去了。
已經(jīng)五十歲的柳永,終于累了,也倦了,以往那種風(fēng)流快活的感覺,似乎也難以找到了。
這一年是景祐元年(1034年),終于得以親政的仁宗特開恩科,決定放寬尺度去招納那些考場失意而卻有才學(xué)的士子們。
聽到消息的柳永,那顆已死的功名之心又一下復(fù)活了,他連忙從鄂州(今武昌)趕往京師。這次終于圓了自己的進士夢。
入了進士榜,接著柳永被授予睦州團練推官。三年期滿,又先后調(diào)任余杭縣令、定海曉峰鹽監(jiān)、泗州判官,在地方任上干了將近十年,雖有不錯政績,但進京和升職的跡象卻一直沒有顯現(xiàn)出來,所以柳永就有些不平了,感覺自己這樣在外地做官,跟以前四處漫游并沒有多大區(qū)別。
那一個秋日,他來到荊南,望著面前的關(guān)山江河,禁不住感慨萬千。晚上,在旅館內(nèi),他寫下了長詞《戚氏》,詞中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
孤館,度日如年。風(fēng)露漸變,悄悄至更闌。長天凈,絳河清淺,皓月嬋娟。思綿綿。夜永對景,那堪屈指暗想從前。未名未祿,綺陌紅樓,往往經(jīng)歲遷延。
游宦如羈旅,真是度日如年。置身這寒秋,真是愁思綿綿。想到那些功名未就時的過往,又禁不住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慶歷三年(1043年),在新任參知政事范仲淹的關(guān)照下,柳永才被調(diào)回京城,改任著作佐郎,三年后升為著作郎,又三年轉(zhuǎn)為太常博士,皇祐二年(1050)改任屯田員外郎,這也是他此生最后的官銜。
屯田,顧名思義,跟農(nóng)業(yè)和糧食有關(guān),到老了,柳永終于又掙了個名號:柳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