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對于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積淀了幾千年的睿智與精髓,匯聚了一種民族精神的文化。發揚漢字光輝的重要載體是書法。書法是華夏文化傳承領域一顆璀璨的明珠。
書法形成至今,見證了中國人文歷史的變遷,那些過往的偉大書法家,例如:王羲之、顏真卿、李北海、趙孟頫、王鐸等,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都用自己的書法風格,烙下了那個時代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符號,時代有他們的影子,歷史有他們的痕跡。但更多的是他們自己素質的顯現證明,傳是根本的法則,承則是后續的功力。所以,書法功力,源于對歷史遺產的吸收和獲取,師古人法度而習之,然后入味,繼而創承和通神。
因此,學好書法,必須以豐富的學識為基礎。清代書法家楊守敬認為,學術除品高之外,“一要學富,胸羅萬千,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庇蓪W書悟道,而讀書更為重要。
著名書法家王溧明先生學習書法就是經歷了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
書法功力渾厚的王溧明先生的父親,在王溧明先生幼年時就進行了指點,讓他熟讀傳統文化經典,浸潤于詩詞歌賦之中,以此為基礎,專注于王羲之、李北海、趙孟頫等書法名家大作的臨摹和研究。后來又引導他加深研習米芾的八面鋒法,張旭之狂草等。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溧明先生在浮躁追崇錢權,書法界種種功利誘惑的弊風時代之下,他淡泊名利,幾十年潛心書法名家書帖的臨摹和研究。他深知,書法藝術,對于傳統的依賴性很強。這主要是因為書法所賴以表現的對象是文字符號。文字符號由六書而隸變,又隸變而楷則,基本上已經定型 化,它給書法家所留下的創造性余地是非常小的。但歷代書家巨匠,又無一不是從臨摹而出新成名的。因為,每一次臨摹,都是新生,最后脫胎換骨。臨古而不墨古,在臨古中,必然潛移默化,在筆法得體和章法中,陶冶了自己的氣度,完成了一代名家的蛻變而又要回歸文化傳統精神。
王溧明先生深深悟到,臨帖習貼者,因為著眼點不同或取其勢,或取其韻,或取其度,或取其體,或取其筆,其行氣、其結構分布,且臨習中專注于某一端,其結果同原帖不會完全相同。
所以,溧明先生在臨帖習古中,以“意”的角度學習其思想、膽識,繼而領略其以筆墨為載體的心靈和人格之美。從而,他的字書之媚秀,似名家二王、徐秀海等。他的字或飄逸放浪,或意志工拙,字行瘦勁,或如柳絲飄懸,或書之遒勁鋒厲。特別似顏公真卿,筆圓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灑脫若壺淋中空,故王溧明先生的書法得益于古帖父訓,又鉆心獨到,實現了書品與人品的統一,成就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受到了書家的首肯和書界的高度評價。
王溧明先生的書法,書風大氣磅礴,字體剛勁柔美。大幅匾額,字劃雄健灑脫,筆劃剛勁,筋骨兼具,章法蒼遒,情感溢于字里行間。特別是他的楷書,兼具隸書的古雅渾厚,大作形勢恢弘。厚重中不乏靈動,開合里盡展古風。細品他的字,既可捕捉到王羲之“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之楷書、草書和行書之精華,也可悟見李北海大師字體左高右低的獨有風骨,也可以觀賞出趙孟頫書體的秀逸、遒美,結構嚴謹的神韻。
俗話講,楷書不到位,行書莫練手,寧書十遍隸,不沾一分草。王溧明先生在楷行書基礎之上,專攻草書。他的草書筆致十分厚重,奇崛蒼茫。觀賞他的書作是一種獨特的享受,走筆,如舒同先生所述:靜若油漆輕輕抹,動若龍蛇節節銜。時若密不透風墻,時若行馬天地寬。每書成幅,看到通篇字聯袂牽手,猶似春風迎面來。每一字既有傳統經典草書的古風之韻,又兼具現代生活的奔放跌宕的時代氣息。
所以,無論出差在外,還是探親訪友,博展、書展,他都留心學習,既練于行車公交之上,也觀賞街匾廣告燈箱百變字型,留心揣摩。
學習觀瞻同時,他勤于耕耘。披星戴月里,筆墨正興時。棄紙沒踝處,聞雞方知晨。
王溧明,男,1959年4月生人, 籍貫北京, 字:珍今,號:泊梅。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長城書畫家協會會員,全國名家書畫院副院長,眾通社藝術研究院院士。他的書法作品筆圓韻勝,挾以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之氣,灑脫若壺淋中空,實現了書品與人品的統一,成就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受到了書家的首肯和書界的高度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