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彭康教授(左)
春季是流行性感冒多發(fā)季節(jié)。有專家指出,如果流感病毒與新冠肺炎交織在一起,在鑒別診斷和治療方面都會帶來麻煩。所以,積極預防和早期干預流感的發(fā)生發(fā)展,也將有助于“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
在目前形勢下,充分發(fā)揮中醫(yī)“治未病”的優(yōu)勢,傳播中醫(yī)“簡驗易廉”的方法和技術,以預防為主,讓普通大眾更準確地運用好中醫(yī)藥,在“未病”或“小病”時就能自己早干預,對控制“流感”的發(fā)生發(fā)展有積極的作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靈魂和精髓,是提高療效的關鍵所在。對“流感”選用中成藥治療,也同樣需要辨證論治。辨證需要有專業(yè)知識,熟練運用“望聞問切”四診進行資料收集并進行分析判斷,這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只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完成。
當然,我們也能通過臨床癥狀來做一些初步判斷,對辨證選用中成藥有一定幫助,盡可能更準確地選方用藥可以提高中藥療效。本文就防治“流感”常用中成藥辨證選方做一些科普,希望對大家有益。
流行性感冒屬于中醫(yī)的“溫病”、“外感熱病”、“時行感冒”、“傷寒”、“瘟疫”等的范疇,其臨床表現(xiàn)因地域、氣候、季節(jié)、體質、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以致臨床證型變化多端。
中醫(yī)看來,“流感”作為外感熱病,其發(fā)病無外乎邪、正兩方面因素,“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是根本,邪氣是外因。體弱、老人、兒童正氣偏弱,是易感人群;也有邪氣暴戾,致病性強,觸之即感,正氣乃傷。總之,正邪相爭得結果決定了是否發(fā)病和疾病的進程轉歸。
中成藥是中醫(yī)臨床用藥的重要形式,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以經(jīng)典方劑和臨床經(jīng)驗用方為依據(jù),以中藥材為原料,依法經(jīng)制劑加工成各種不同劑型的中藥成品。具有質量穩(wěn)定,不用煎煮,服用方便,便于攜帶,方便保存等優(yōu)點。常用的劑型有:蜜丸、水丸、沖劑、糖漿、浸膏、酊劑、藥酒、片劑、膠囊(軟膠囊)、口服液、針劑等。
流行性感冒輕癥的常見中醫(yī)辨證分型及選方用藥:
風寒型
【癥狀】: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咽癢,咳嗽咯白色痰,無汗,頭身疼痛,乏力、口不渴,甚者惡寒發(fā)熱。(舌苔白,脈浮緊。)以流清涕、痰白色、無汗、口不渴為主要辨證要點。
【治法】:辛溫解表。
選方用藥:
01
荊防敗毒丸
【藥物組成】:荊芥、防風、柴胡、獨活、羌活、桔梗、前胡、薄荷、枳殼、黨參、甘草等。
【用法用量】:一日9g,一日2次,口服。頭身痛較甚者選。
02
麻桂感冒丸
【藥物組成】:麻黃、桂枝、白芍、羌活、薄荷、防風、枳殼、陳皮、前胡、桔梗、苦杏仁、甘草、生姜、大棗(去核)、蜂蜜(煉) 。
【用法用量】:一次1丸,一日3次,口服。咳嗽較重者選。
03
感冒軟膠囊
【藥物組成】:羌活、麻黃、桂枝、荊芥穗、防風、白芷、川芎、石菖蒲、葛根、薄荷、苦杏仁、當歸、黃芩、桔梗。
【用法用量】:一次2~4粒,一日2次,口服。
04
桂枝合劑
【藥物組成】:桂枝、白芍、生姜、甘草、大棗。
【用法用量】:一次10~15毫升,一日3次,口服。微汗出,惡風者選用。
05
正柴胡飲顆粒
【藥物組成】:柴胡、陳皮、防風、甘草、赤芍、生姜。
【用法用量】:一次3克,一日3次,水沖服。發(fā)熱者可選。
06
感冒清熱顆粒
【藥物組成】:荊芥穗、薄荷、防風、柴胡、紫蘇葉、葛根、桔梗、苦杏仁、白芷、苦地丁、蘆根。
【用法用量】:一次1袋,一日2次,開水沖服。咳嗽咽干者選用。
風熱型
【癥狀】: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或汗出不暢,鼻塞流濁涕,咳嗽,痰黃粘稠,口渴欲飲,咽喉紅腫疼痛,(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以發(fā)熱,鼻塞流濁涕,痰黃粘稠,口渴欲飲,咽喉紅腫疼痛為主要辨證要點。
【治法】:辛涼解表。
選方用藥:
01
銀翹解毒丸(膠囊、口服液、片)
【藥物組成】:金銀花、 連翹、桔梗、薄荷、淡豆鼓、淡竹葉、牛蒡子(炒)、荊芥、蘆根、甘草。
【用法用量】:一次1丸,一日2~3次,以蘆根湯或溫開水送服;膠囊,一次4粒,一日2~3次,口服;口服液,一次10毫升,一日3次,用時搖勻,口服;片劑,一次4片,一日2~3次,口服。發(fā)熱、口干、咽喉痛較甚者選用。
02
連花清瘟膠囊
【藥物組成】:連翹、金銀花、炙麻黃、炒苦杏仁、石膏、板藍根、綿馬貫眾、魚腥草、廣藿香、大黃、紅景天、薄荷腦、甘草。
【用法用量】:一次4粒,一日3次,口服。發(fā)熱或高熱,肌肉酸痛,咽干咽痛較甚者選用。
03
清開靈膠囊(口服液)
【藥物組成】:膽酸、珍珠母、豬去氧膽酸、梔子、水牛角、板藍根、黃芩苷、金銀花。
【用法用量】:膠囊,一次2~4粒,一日3次,口服;口服液,一次20~30毫升,一日2次,口服。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咽喉腫痛者選用。
04
維C銀翹片
【藥物組成】:金銀花、連翹、荊芥、淡豆豉、牛蒡子、桔梗、薄荷油、蘆根、淡竹葉、甘草、維生素C、馬來酸氯苯那敏、對乙酰氨基酚。
【用法用量】:一次2片,一日3次,口服。發(fā)熱、頭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者選用。
05
羚翹解毒口服液
【藥物組成】:羚羊角、金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穗、淡豆鼓、牛蒡子(炒)、桔梗、淡竹葉、甘草。
【用法用量】: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用時搖勻。高熱、頭暈目眩,咳嗽,咽痛者選用。
06
芎菊上清丸
【藥物組成】:川芎、菊花、黃芩、梔子、蔓荊子、黃連、薄荷、連翹、荊芥穗、羌活、藁本、桔梗、防風、甘草、白芷。
【用法用量】:每次6g,日2次,口服。頭痛、咽喉痛顯著者選用。
07
牛黃清感膠囊
【藥物組成】:黃芩、金銀花、連翹、人工牛黃、珍珠母。
【用法用量】:一次2~4粒,一日3次,口服。發(fā)熱,咽痛顯著者選用。
外寒內(nèi)熱型
【癥狀】:惡寒,發(fā)熱,鼻塞聲重,咽痛,咳嗽氣急,痰黃粘稠,口渴,小便深黃色,大便干。(舌苔黃白相兼,脈浮緊。)以惡寒怕冷,咳嗽氣急,痰黃粘稠,口渴,大便干為辨證要點。
【治法】:解表清里。
選方用藥:
01
防風通圣丸
【藥物組成】:防風、荊芥穗、薄荷、麻黃、大黃、芒硝、梔子、滑石、桔梗、石膏、川芎、當歸、黃芩、連翹、甘草、白芍、白術(炒)。
【用法用量】:一次1袋(6克),一日2次,口服。
寒濕型
【癥狀】:惡寒發(fā)熱,身體困重疼痛,惡心嘔吐或腹痛腹瀉。(舌苔微膩,脈濡緩。)
【治法】:散寒除濕。
選方用藥:
01
藿香正氣丸(膠囊、口服液)
【藥物組成】:廣藿香、紫蘇葉、白芷、白術(炒)、陳皮、半夏(制)、厚樸(姜制)、茯苓、桔梗、甘草、大腹皮、大棗、生姜。
【用法用量】:丸劑,一次8丸,一日3次,口服;膠囊,一次4粒,一日2次,口服;口服液,一次5-10ml,一日2次,用時搖勻,口服。
上述分型是針對流行性感冒輕癥,可根據(jù)上述辨證要點選方服用。如果效果不佳或病情較重,應去醫(yī)院就診,不得貽誤病情。
專家介紹
彭康
主任醫(yī)師(中西醫(yī)結合)
彭康,教授(中藥學)、主任醫(yī)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南方醫(yī)科大學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副院長兼治未病中心學術帶頭人。
師承首屆國醫(yī)大師顏正華教授和中央軍委保健專家臧堃堂教授,曾任全軍中藥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7-1999年在香港浸會大學理學院生物系作訪問學者,從事中藥降血糖藥理研究和參與籌備香港浸會大學首屆中醫(yī)本科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