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某,女,55歲,鄭州廟張人,2019年7月28日初診。
主訴:便秘十余年。
病情:十余年前不明原因出現便秘,大便三到五日一行,患者自述大便燥結如羊屎、如算盤子,吃通便藥則大便稍通而能解,停藥則繼續大便干結難行,服藥很多,苦不堪言,睡眠差,失眠多夢,納可,小便調,記錄病例的同學基本就記錄了這么多。
我又仔細詢問,病人又述腰椎間盤有突出,平時容易腰痛,平素怕冷,手腳冰涼,髖關節發涼,察其神色,面色尚可,說話聲音洪亮。
舌淡紅,有裂紋,苔白,脈弦滑。
分析及處方:
便秘是常見病,患病率很高,很多人對于這種情況,往往用清熱通便之類的藥物諸如,某制大黃丸、番瀉葉、果導片、麻仁丸等等,或效或不效,很多人非常痛苦。
處方:桂枝加葛根湯原方。
桂枝18克 生白芍18克 炙甘草12克 粉葛根35克 生姜5片,大棗5個切開為引。
七付,水煎服,日一付,分2-3次飯后溫服。
2019年8月4日復診,服藥期間大便兩次,大便干結好轉且變順暢,腰疼好轉,守上方再取七付。
按語:這例病人仍在治療當中,但桂枝加葛根湯確實效果很好,且未用硝黃等苦寒藥物。
當時的思路是從《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寒病條文而來的:
寒病,骨痛,陰痹,腹脹,腰痛,大便難,肩背頸項引痛,脈沉而遲,此寒邪干腎也,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其著也則兩腘痛,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主之。
這條描述的,是既有類似于表不解的表現“骨痛、腰痛、肩背頸項引痛”,又有類似于里氣凝結的里證的表現“腹脹,陰痹,大便難,脈沉而遲”。那么,此時,當先用桂枝加葛根湯托透外寒,榮衛暢通,外寒得解,則大便自通,身痛自解。若真真寒邪凝聚入里,似“其著也”的表現的時候,再用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治之(此為里之一層)。
但其實,《傷寒論》中,這樣的分析很多,“六經皆可有便秘”。
我們先看太陽病,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注意,這個條文,先講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按說像是陽明病,應該用承氣湯類。但是,小便清,注意,這時的小便清,揭示的是,熱未在里凝結,小便清,僅僅是舉例說明而已。那么這個時候,里熱未凝結,加之有頭痛發熱的現象,說明仍是表不解,這是,仍然可以斟酌使用解表的辦法。
注意,這個時候,有可能表解了,大便也就通暢了。
這其實也是“提壺揭蓋”!
陽明病,大便不暢的條文很多,不一一贅述了。
我們看少陽病,“陽微結”條文: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癥狀相對復雜,既有類似陰寒的表現如,手足冷、脈細等。也有表不解的表現,如惡寒汗出等,也有寒凝的表現,如大便硬,心下滿等。
通過分析“陰不得有汗”,揭示出此為“半在里半在外”,注意,這時候的“陰不得有汗”,亦是舉例說明,即“通過對病情的反復推敲找到了半在里半在外的一些指征”,并不是完全的“陰不得有汗”。
此時,用和解的方法,讓榮衛之氣復歸于和諧,就像《傷寒論》230條說的那樣: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也。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之后呢,有可能大便自解。
那么,三陰病,會不會出現便秘呢,當然也會!
陰寒凝聚,陽氣不運,也會出現大便秘結。此時,溫化、溫通、溫運,此為大法。
由此可見,簡單一個便秘,便秘僅僅為一癥狀,背后的病機千變萬化,其論治,仍然應該放到六經病當中去,這樣才會有的放矢。
附病案照片(字很丑,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