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某,女,71歲,2016年12月25日初診:
訴低熱兩月余,每天從下午開始發熱,體溫37.5,至夜間慢慢熱退,既往子宮癌病史,早期發現,經手術治療,面色蠟黃,本地醫院診斷為貧血,曾輸血數次。怕冷,小便已陰疼,偶口苦,大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澀。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原方:
柴胡18克 桂枝15克 干姜15克 生牡蠣20克 天花粉18克 黃芩8克 炙甘草10克
六付,遵仲景之法,去滓再煎。
2016年12月31日復診:
低熱消失,已無發熱,小便疼好轉,口苦消失,大便較前成形。
處方:守上方不變,再服六天。
開藥后,囑病人,所有癥狀消失后,仍需堅持多服用一段時間,以鞏固調理身體。惜病人可能因經濟原因,或覺身體已好,未繼續服藥鞏固,恐怕日后仍有后患。
按:柴胡桂枝干姜湯,為少陽病類方,仲景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從臟腑理論來講,該方為治肝兼以實脾的處方。劉渡舟劉老講該方可用于少陽病見陰證機轉者。如肝脾不調的患者兼見中陽偏虛,即可用本方治療。
但若從六經的角度來論述,該方的應用范圍則會更廣泛,先看看仲景條文是如何說的: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此為論述,汗下之后,氣機紊亂,兼津液輸布異常的表現,邪氣流連,水液輸布紊亂,如人本該口中和卻反渴,本該正常汗出卻頭汗出,本該小便正常卻小便不利,皆是如此。邪氣陷于半表半里,則可出現寒熱往來,心煩,胸脅滿微結等表現。該方和解少陽,溫陽化水,兼可托透邪氣,此為少陽病又一法門。去滓再煎,效果更好。
《傷寒論》中有些方子要求“去滓再煎”,“去滓再煎”就是煮取藥物后把藥液濾出,再單獨把藥液加熱濃縮。
在《傷寒論》中共有7個方子,分別是: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甘草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小柴胡湯、大柴胡湯和柴胡桂枝干姜湯。
這些處方多有和解的作用,故皆要求“去滓再煎”。通過去滓再煎,使得藥物氣味醇和,藥量減少,便于服用。
師弟周富行親測旋覆代赭湯,雖包煎旋復花和代赭石,煮后服用仍覺胃脘、咽喉不適,但去滓再煎之后卻無此不適。
這些去滓再煎的處方治療的疾病多有脾胃虛弱之象,小柴胡湯與大柴胡湯主癥也多有”喜嘔“、”嘔不止“等表現、半夏瀉心湯條文中也有”嘔而腸鳴“的論述。若此時大量湯藥飲入只會加重脾胃負擔,使脾胃更虛。
而去滓再煎之法便能很好的消除以上弊端。去滓再煎之后使藥液得到濃縮,減少了湯藥過多的服用而免去惡心嘔吐之苦。同時藥性更加平和,而藥效卻絲毫未減,此時患者只需少量服用便能起到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