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好習慣是用加減法訓練出來的
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的壞毛病自己都說了若干遍了,可他總也改不掉。“就算你說一萬遍,他也不會改的!”孫云曉說,一句話重復3遍就是對別人的折磨,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培養一個好的習慣。
孫云曉強調,父母在要求孩子養成某種習慣時,一定要具體化而不能泛泛而談,比如規定早上幾點鐘起床,怎么整理要用的書籍……這樣孩子才會有一個完整的概念。
但是,好習慣不是嘮叨出來的,而是訓練出來的。孫云曉說,孩子都有健忘癥,在某一個好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家長得對他進行及時評估、鼓勵。
他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如何及時評估和強化:一個小男孩做作業時很不專心,1小時內能站起來7次。媽媽為了改掉他這個壞習慣,和他商定:如果他1小時只起來3次,就讓他看動畫片,否則免談。結果,一周過去,小男孩5天內有3天超過了3次,受到了懲罰。又一周過去,他只有1天超過了3次,1個月后,他養成了專心做作業的好習慣。
孫云曉分析,這個媽媽之所以成功,就是成功地運用了習慣養成的加減法:即培養一個好習慣要用加法,去掉一個壞習慣要用減法,千萬不能一蹴而就、粗暴行事。
如果孩子沒有朋友,將比考試不及格還要嚴重
不少家長教育時存有誤區:只關心孩子的成績而不顧其他,結果孩子壓力很大。對此,孫云曉指出,對孩子的教育核心是培養健康的人格。
關于健康人格,孫云曉講了一下自己在教育部開會的經歷,“國內一所頂尖大學的領導發言,說考進這所大學的學生中,有35人曾有自殺的念頭,700人有心理問題。”
接下來的一則故事更是讓人嘆息:一個男生品學兼優,被保送名牌大學,在校期間卻因故意殺人罪獲刑11年。原來,這名學生性格孤僻,大三時好不容易有了個朋友,但對方卻嫌他煩,他深受打擊用“鉈”投毒殺人的方法報復,自己的命運也就此改變。
所以,孫云曉認為,教育的成功不僅僅是分數的問題,還與愛心、責任心、自制力、尊重他人有關。他 “告誡”家長,如果孩子沒有朋友,將比他考試不及格更要嚴重。
明智的父母會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
“親子關系”是孫云曉多次強調的問題,而中學生的家庭教育在其中最棘手,“誰家有個中學生,就等于誰家有一顆定時炸彈?!?/font>
孫云曉認為,理解和尊重是父母對孩子愛的前提與基礎,溝通的原則是相信孩子,相信孩子會越來越好的。
還是一個故事,曾有一位母親向孫云曉抱怨女兒沒一個優點,她說已經打電話給女兒,讓她10分鐘后出現和孫面談一下。10分鐘后,孩子趕過來了。孫云曉隨即說,這孩子身上至少有兩個優點,母親愕然。孫一語點破,“聽話,守時!”他進一步解釋,面對母親這個要求,孩子做到了,難道這不是優點嗎?
孫云曉說,明智的父母會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會首先將孩子最對的事情挑出來,如果一位家長滿眼里全是孩子的缺點,那么,他的教育是失敗的,與孩子的關系也是糟糕的。只有發現并肯定孩子的優點,才會有好的關系。
孫云曉還表示,在現代社會,教育是兩代人之間的一種相互影響,兩代人應該互相學習、共同成長,這樣才能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