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爸-詹晶明】
我們的孩子在上學讀書初期,有很多是“不會學習”的,畢竟上學讀書寫作業,而且必須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這些行為,相比于過去十分自由自在的生活狀態,要嚴格了很多,受約束了很多。
更要緊的是上課聽老師說話,真的很不一樣,有時會真的聽不懂,或者還沒有聽清楚,老師就已經講過去,還要反過來提問……回答不出來,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還有孩子,并沒有感受到在課堂上聽老師上課說話,與平時聽爸爸媽媽說話有什么不同,因此,很不專心,很隨意……
當然,有的孩子過于緊張老師的言語,也會導致恐懼,不知所措地潛意識逃避,表現出對學習的完全不理解等等
我們的孩子“不會學習”是很正常的,關于這一點,我們的爸爸媽媽是不是注意到了呢?其實,我們的孩子“不會學習”還不僅僅表現在小學出入學的時候,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也同樣會出現,比如學習新的功課的,一開始的時候,也出現“不會學習”的狀態,有的情緒比較敏感的孩子,對更換一個新的學習環境,包括更換一個新的學科老師都會出現“不會學習”的問題。
“不會學習”是一個比較普遍,并不嚴重的學習問題,但是我們父母對待這個問題的看法和處理方式,卻是會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創傷。造成這個創傷的最重要原因是——父母只看到了孩子逃避學習、寫作業的行為,就以為這是孩子“不愿意學習”的表現,而沒有意識到這是孩子“不會學習”的表現。
的確,在絕大部分的情況下,“不會學習”是一個孩子懶惰和懈怠的最初原因,而由“不會學習”轉入了“不愿學習”的關鍵因素,是我們父母在與孩子溝通和教育時,其目的非常簡單粗暴,常用三種——禁止、允許、責備。
這三種教育目的,往往讓我們的孩子處于緊張的疑慮,或恐懼之中。孩子們無法接受父母說自己懶惰,也無法向父母表達,其實他是“不會學習”——孩子根本無法認知到這個概念。所以,每次被父母禁止玩耍,被責備學習偷懶,幾乎一切的被允許都是有學習條件束縛在先時,會感到萬分的痛苦,轉而痛恨自己的學習,課本和作業。
“不會學習”就這么走向了“不愿學習”!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關于如何將孩子從“不會學習”引向“熱愛學習”,那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就是我們痛下決心,徹底清理到那三個簡單粗暴的教育,重新構建一個充滿了愛、理解、包容、協助的真誠情感教育溝通模式,我們孩子的“不會學習”就不再是一個問題了。
比如平時我們常跟孩子說:“寶貝,該寫作業了吧?玩得差不多了哦!”——這是責備。如果把換成有愛的真摯語言就是:
“寶貝,媽媽陪你一起寫作業吧!”
——不要,我還想玩!
“寶貝,今天的數學老師說到第幾頁了呀?指給媽媽看看,好嗎?”
——哦,老師說到這里了。
“耶,這個題目很有意思!老師在課堂上是怎么時候的呢?媽媽也想聽聽喲……”
“哎,對了,今天的數學作業,是不是也有這樣的題目呢?我們來看看。”
這時,我們的孩子就過來了,就一步步開始可以寫作業了呀!
在我們協助孩子回憶老師上課講課情景時,就是在告訴我們的孩子如何“學會學習”。這個步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越小的時候,越需要這樣的引導和教育。
切記切記
我們父母不要僅僅只是掌握了,在情感音階上的責備、憤怒音符、音調,一定要多多訓練自己的情緒,讓它處于真摯的愛憐欣賞之中,理解包容之內。
對于小學生來說,一個令人信服的生活故事,一個美好有趣的回憶,就能讓他們從中獲取正面的學習動力和熱情;而對于一個中學生,青年人,要想說服他們好好學習,過去的那些故事是難以打動他們的,他們更期望通過哲理的思辨,以及周密的推敲和思考來從中獲取學習熱情和追逐理想的動力。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對世界真相的追尋和探究已經到了極高的熱度,所以,我們的在激發青春期孩子“熱愛學習”時,必須真實地與孩子辯論,并戰勝他。
比如孩子說他不喜歡化學,所以,他的化學成績不高。這個觀點是不夠真相的,我一般都會與這樣的孩子說:“你是真的不喜歡,還是真的學不會?這可是兩件事情哦!”
引導孩子必須明確地思考“不喜歡”和“學不會”之間的差異在哪里,然后再進一步闡述這個問題的核心觀點——一個學不會的人,是沒有資格說自己不喜歡的。
這些真相,或者十分接近真相的語言,是可以非常棒地激活我們孩子的學習熱情的哦!
一位具有高度教育修養的父母,是能夠教會孩子通過公開表達自己意見,并進行思辨的。這樣的父母是會向自己的孩子述說自己的疑問和疑難之處,同時誠懇地邀請孩子們也說出自己的相關看法和主張,然后激發孩子們愿意與我們一起慢慢地,嚴密地進行推敲。
這樣的父母,說話的語言一定是溫和的,充滿了愛和信任的,是時刻在表達愿意理解和協助的情緒的,是完全發自內心的。
親子之間的這種溝通,能非常輕松地構建起一種信任、坦誠、融洽的氣氛,能堅實地奠定我們孩子的善惡觀和價值觀的統一。
這個做到了,我們孩子的學習熱情就一定能得到激活,孩子們為了能更好地與父母,甚至能與一些他們所敬佩的長輩一起參與理性的思辨分析,一定會展開自己的學習能力,如饑似渴的奔跑在學習求知的大道上!
父母的語言,是可以感化孩子心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教育的藝術,更是心有靈犀的想通藝術,我確信一切親子之間的很糟糕的沖突,都是由于我們父母不善于跟孩子溝通而引發的。這中間肯定包括了最大的親子沖突——父母認為孩子“不愿學習”的懶惰和懈怠,與孩子不接受這樣評價的嚴重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