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出去玩,在攀巖區(qū)遇到一對母子。
“哇!你真是太棒了,我就知道你肯定能自己爬上去的。”媽媽一臉自豪地夸獎孩子,“我們下次還來好嗎?”
“不要!”一個5歲左右的小男孩,強忍著快要哭出來的眼淚,喊著說:“我再也不要攀巖了!”
“你這孩子,剛剛不是很勇敢的嘛。”媽媽顯然被孩子的反應嚇了一跳,可不管她說什么,孩子都很抗拒,最終她只得悻悻地帶著孩子離開了。
好友最近也很困惑,她說自己喜歡夸獎女兒,沒想到,女兒聽了表揚反而越來越不開心了。
比如:上畫畫課的時候,好友夸獎她畫得好,她卻一扭臉將筆一摔不畫了;孩子參加了舞蹈比賽得了獎,好友忍不住在鄰居前夸她,沒想到孩子卻一副不高興的樣子……
“你說,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夸獎她,難道還夸錯了不成?”
相信不少父母都有相同的疑惑:不是說要夸獎孩子,他們才能更自信、更勇敢嗎?怎么,越夸獎,反而還越不高興了、越不敢嘗試了呢?
其實,在夸獎孩子這件事情上,有不少父母都做錯了。大多數(shù)父母都認為,孩子表現(xiàn)出色,只要再使勁夸夸他,下次他就能表現(xiàn)得更出色。但是他們卻忽略了這三個因素:
什么是初級情緒?
人的悲傷、恐懼、快樂、厭惡等都是初級情緒。大腦會把這些信號做出初始定位,然后進行好壞的評定,同時我們的身體也會做好相應的準備。比如:接受好的評價,拒絕壞的評價。
初級情緒可以通過語言、眼神、肢體動作等表現(xiàn)出來,所以也很容易被對方捕捉到。
如果兩個人的初級情緒能夠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那么他們的情緒就更能產(chǎn)生共鳴。
比如:我們有時候會對一個陌生人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說話很投機、相見恨晚。這就是因為兩個人的初級情緒產(chǎn)生了聯(lián)結(jié),所以才會有共鳴。
夸獎孩子也是如此。在《由內(nèi)而外的教養(yǎng)》一書中,丹尼爾·西格爾就曾提到過一個案例。
4歲半的薩拉性格很謹慎,缺乏膽量去嘗試新鮮事物。有一次,她試著在一個長達三米的倒下來的樹干上走獨木橋,正好被一個實習老師看到了。
老師激動地大喊:“薩拉,你做得非常好,你是最棒的!”可是,面對老師的夸獎,薩拉卻顯得很沮喪,也沒有勇氣再去嘗試了。
為什么呢?因為老師忽略了薩拉的真實感受,她沒有看到薩拉是經(jīng)過了非常激烈的思想斗爭,拿出了十足的勇氣,才獲得的這一次成功。
老師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并沒有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也就不可能讓孩子產(chǎn)生共鳴,從而激發(fā)出更多的勇氣和自信。而“你是最棒的”,這幾個字反而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孩子會想:算了,我還是別再試了,萬一掉下來豈不是很難堪?
美國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羅爾·德韋克,曾經(jīng)用了10年的時間做了一個長期研究,觀察夸獎對孩子的影響。
他做過一個實驗,讓幾百個小學生來完成拼圖。
第一次的拼圖很簡單,所有的孩子都順利完成了。測試人員對其中一部分孩子說:“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部分的孩子則是說:“你剛才很用功”。
然后,測試者又安排了第二輪更難的拼圖。結(jié)果,那些因為被夸獎“聰明”而擔心失敗的孩子,開始變得焦躁不安,拼圖水平也直線下降;而另一部分孩子反而表現(xiàn)得更好。
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曾提出過人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你太聰明了”、“你是個天才”、“你真棒”這樣的夸獎詞,更容易讓孩子覺得人的智力和天賦都是與生俱來的。他們害怕失敗的結(jié)果,遇到困難更容易選擇逃避,因為他們害怕別人對他們失望。這就是固定型思維。
有一個研究結(jié)果,就證實了這一點。被采訪的孩子們說:如果考試考得不好,他們寧愿選擇下次作弊,而不是更加努力的學習。
可見,一旦孩子形成了固定型思維,想要再逆轉(zhuǎn)會很難。
許多父母對于孩子的期盼都是,孩子表現(xiàn)好,就希望他們下一次表現(xiàn)得更好。這次考了80分,下次再努力一把,就可以考90分;這次考了90分,下回肯定能考100分……
但是,結(jié)果可能會讓我們大跌眼鏡,被夸獎過后的孩子,反而表現(xiàn)更差了。
其實,我們還很有必要了解一個詞,那就是:回歸平均值。
回歸平均值,起初是金融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股票、房產(chǎn),或者是一些自然現(xiàn)象會出現(xiàn)波動,最終以很高的概率向價值中樞回歸的趨勢。
簡單地說,就是漲太多 ,必然會下跌,跌得久了,又會向平均值靠攏。
孩子的行為表現(xiàn)也是如此,某一次表現(xiàn)優(yōu)秀,并不代表就會一直優(yōu)秀下去。如果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總是將自己的心理預期拔高,或者試圖用“狠狠夸獎”來激勵孩子的話,只會適得其反。
所以,父母的夸獎千萬不要太過,給孩子造成困擾和壓力。
那么,父母應該怎樣做,才能激發(fā)出孩子更多的勇氣和信心呢?
·“看見”孩子的努力,適當評價
為什么不是夸獎,而是要強調(diào)評價呢?因為夸獎更容易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而評價會更中肯一些。
太注重結(jié)果,而忽略孩子努力的過程,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初級情緒的聯(lián)結(jié)。
以《由內(nèi)而外的教養(yǎng)》中薩拉的例子來說,如果老師“看見”了孩子的努力,并且能夠?qū)λ呐ψ龀隹陀^的評價,會讓孩子在情緒上達到共鳴,從而激發(fā)出更多的勇氣和自信。
比如,可以這樣說:我看到你小心翼翼地走完了,你可能有點害怕,但是你堅持下來了,這就非常棒了!
當老師理解了孩子的情緒,并且能夠及時給予肯定時,會比單獨地夸獎孩子“棒”,更讓孩子感到自豪。因為,她的努力被人“看見”了,她的情緒和緊張心理,也被人理解了。
簡單來說,就是大人要把自己的頻道調(diào)到和孩子同頻,這樣說出得話才能更接近孩子的心理,從而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的小宇宙。
評價孩子的時候,也可以套用一個“交流公式”:
1、描述你所看到的;
2、描述你的內(nèi)心感受;
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事情總結(jié)為一個詞。
TED上有一個主題是《你應該鼓勵而不是表揚孩子》,里面曾提到:不同的溝通方式,會造成了孩子的不同思維:
夸獎表揚,會讓對方覺得人的能力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所以在困難面前很容易無助。而鼓勵,它會讓人覺得所有的事情都離不開個人的努力,遇到的挑戰(zhàn),都是來幫助我們成長的。也即成長型思維。
當孩子猶豫退縮的時候,父母不妨教他們換一種思維方式。比如:
? 當孩子認為自己不行,表現(xiàn)出害怕、或者想要放棄時,父母可不妨問問:“你在擔心什么”、“你還有沒有別的方式可以試一試”;
? 當孩子說“我失敗了”時,父母不妨安慰:“那你正好可以獲得一個非常不錯的經(jīng)驗”;
? 當孩子抱怨說“太難”的時候,父母不妨鼓勵說:“那說明你可能要多費一點時間和心思了”。
多用啟發(fā)式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夠開拓孩子的思維,還能夠幫助孩子扭轉(zhuǎn)他們的信心。
有的父母總是太過于關(guān)注孩子的表現(xiàn),當孩子哪怕獲得一點點成績和進步時,就把他們夸上了天。
殊不知,這樣密不透風的關(guān)注,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被吞沒創(chuàng)傷”。指的是,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父母的注視下,會讓他們變得緊張和焦慮,從而產(chǎn)生一種被吞噬的恐懼感。
前不久熱播的《少年派》中,林妙妙的媽媽王勝男,就是一位將目光牢牢盯在孩子身上的代表人物。林妙妙因為抄同學的卷子,意外得了第三名。這讓王勝男有些飄飄然,認為林妙妙考清華北大也是大有希望的。
可是,這樣的壓力對于林妙妙來說太大。她干脆放空,考了個全班倒數(shù)第二,徹底讓王勝男死心了。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jīng)說過:“被過于寵愛和被人忽視的孩子是很容易被誤導的,他們經(jīng)常形成錯誤的人生觀。”
所以,哪怕父母再關(guān)心孩子,也要有一個度,不要讓孩子總是處于壓力之中。
和孩子的聯(lián)結(jié)固然重要,但是,讓孩子有獨處的空間,體會“聯(lián)結(jié)-獨處-再聯(lián)結(jié)”這樣自然的變化需求,才更能讓孩子放松。也更能幫助他們積聚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困難和挫折!
菈媽:自由撰稿人,喜歡閱讀經(jīng)典育兒和心理學書籍,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guān)注我,一起探討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