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父母打著“孩子還小、不記事兒”的幌子向孩子隨意做出承諾,轉頭就將答應好的事情全然拋擲腦后,更不會意識到如此這般行為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負面影響。“一諾千金”這件事兒在成年人的世界都備受推崇,怎么到了孩子這里就變得如此敷衍草率?父母為什么喜歡給孩子開“口頭支票”,輕易許諾?
承諾可以換來孩子當下乖巧。孩子有時候不聽話,父母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常常喜歡用承諾一件孩子期待已久的事情作為交換條件來換得孩子當下的乖巧,卻在事后把當下的許諾輕易忘卻,不予以兌現。
父母認為孩子不記事兒,許下的諾言即使沒有兌現,也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沖擊。在父母眼中,孩子年齡尚小,對于父母的許諾可能打個岔也就忘記了,所以在用承諾換得孩子當下的乖巧后,事后不會刻意重視承諾兌現,因為在父母的認知中,即使承諾不予以兌現,對孩子也不會帶來任何沖擊,覺得孩子早都把這件事情忘得一干二凈。
父母心中不對等的認知覺得答應孩子的事可以不必當真。在很多父母的認知中,認為承諾這件事兒只需要在成年人的世界遵守規則,在孩子的世界大可不必遵守,因為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還沒有形成一套成體系的是非認知,即使承諾不兌現也不會給孩子帶來任何影響。
父母輕易向孩子許諾卻不注重承諾兌現,歸根結底是在父母的認知中從來沒有把承諾不兌現會給孩子帶來不利影響作為心理負擔,總是抱著僥幸心理認為孩子不會記得之前答應他們的事兒,而常常忽略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才是他們的全世界這件事。所以對孩子而言,又怎么會不記得父母的每一次承諾、每一個舉動?
那么,父母給孩子的承諾如果沒有兌現,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哪些不利影響?
父母說到沒做到,易造成孩子從內心對父母信任感崩塌。父母對孩子所承諾的事情,總是不兌現,久而久之,孩子將對父母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件事都呈現出懷疑心態,從內心中發出質疑的聲音,對父母失去信任。
父母輕易許諾不兌現,易引發孩子系列心理問題產生。父母只顧輕易對孩子許諾,卻忽視重視后期諾言兌現,這樣的行為會在孩子的內心埋下慢性隱患,孩子會認為自己不被父母重視,甚至會上升到父母是否愛自己這個話題,因為作為父母沒有給孩子十足的信任感與安全感,孩子會從內心感到溫暖缺失,積壓到一定程度孩子內心會變得敏感不安,甚至脆弱多疑。
父母的所作所為,是孩子走向社會的第一參照物,父母只顧許諾不兌現,孩子有樣學樣負面影響大。父母的所作所為會影響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力,如果父母長期處于對孩子輕易許諾不兌現的狀態,作為孩子就會有樣學樣,認為許下的承諾不需要注重兌現,在步入社會后就會成為一個言而無信之人,將對孩子的人際交往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父母應當重視對孩子許下諾言的后期兌現,不能把輕易許諾當作孩子成長教育中的一件小事不予重視,否則將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不利,那么作為父母,應當怎么做,才能規避承諾未兌現的情況發生帶給孩子傷害?
做不到的事情,堅決不許諾。即使是為了換得孩子當下的乖巧與好心情,作為父母在對孩子做出承諾前,也需要權衡考量,對于答應后無法兌現的事情堅決不給孩子許下諾言,從源頭上就將諾言無法實現的風險降低。
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兌現。父母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也需要注重“一諾千金”的重要性,對于答應孩子的事情,就是想盡一切辦法,也應該盡力給孩子兌現承諾,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重視。
實在無法兌現的承諾,也需要及時和孩子溝通說清楚,后期再想補救措施。對于有些可能確實存在的一些客觀因素所致,父母對孩子的某些承諾實在難以兌現,那么作為父母,第一時間也需要及時和孩子溝通說明承諾無法兌現的原因,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并通過其他可行的方式進行補救措施,讓孩子從內心接受此次承諾未兌現的客觀因素所在并予以理解,內心不留“結兒”。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作為父母,一定要注重對孩子的承諾兌現,做不到的事堅決不輕易向孩子許諾,因為若孩子處于父母的空頭許諾下,長此以往將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都帶來不利影響,希望我們都是聰明的家長,在和孩子的相處中,學會適時承諾也注重承諾兌現。
對于父母向孩子許諾卻不兌現這件事你如何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