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詩人約翰·彌爾頓曾經說過:'一個人如果能夠控制自己的激情、欲望和恐懼,那他就勝過國王。'
可見,能夠控制住自己的負面情緒,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可以控制住自己情緒的人,同樣也能夠把控住自己的行為,這樣就往往不會使得他們過分的陷入到自己的負面情緒之中,將自己引向相對極端的道路。這樣,他們離成功的道路也就不會相距甚遠了。
但是,我們的孩子卻通常不能把控好自己的情緒,就會被負面消極的情緒所左右與控制。
前兩天,我帶著兒子去商場購物的時候,兒子嚷嚷著想要去看玩具,我就帶著兒子前往了商場中的玩具區域。還沒等我們走近,遠處的孩啼聲就從遠處傳了過來,我便心存疑惑的順著哭聲瞧去。就看見玩具柜臺前,站著一個7歲左右大小的小男孩,坐在地上痛哭,一邊哭著還一邊想讓她的媽媽幫他買玩具。而她的媽媽卻不予理睬孩子,站在一邊冷漠的看著孩子痛哭。
面對這位寶媽的無動于衷,圍觀的一位大爺就看不下去就說:'你這做母親的怎么管的娃,看見娃在那哭都不去哄。'
誰知道,她卻說:'大爺你不知道,這孩子越哄哭的越厲害,他喜歡哭就讓他哭,哭累了自然也就消停了。'
看見這位寶媽的行為,我覺得這種方法雖然奏效,但是也不能從源頭上解決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問題。要想徹底解決,還是需要從源頭上去分析,孩子為什么會出現負面情緒?
1. 自身的心理素質弱
每個孩子自身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就容易產生相應的負面情緒,而另外一些孩子卻能夠勇敢的去迎接挫折,應對挑戰,這也和其自身的心理素質的強弱息息相關。
19世紀英國心理學家培因與法國心理學家查理就將孩子的性格分成了理智型,情緒型,意志型3種類型。
其中理智型的孩子通常心理素質會比較強,能夠使用理智地思維來衡量要去應對的挑戰;情緒型的孩子卻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意志型的孩子具有很強的自制能力。
心理素質較弱的孩子通常在遇到一點點小小的挫折時,就將抒發表達負面情緒,當成最有效地釋放途徑。
昨天,我下班回家的時候,剛一上樓,就看見鄰居家9歲的孩子曉曉站在樓道里,手握著試卷在掩面痛哭,
我便問她:'曉曉你怎么了?'
曉曉說:'我這次數學考試只考了70分,媽媽知道后一定會批評我的,我現在心里面非常的擔心。'
像曉曉這樣的孩子,就是心理素質較弱的表現,因為對媽媽即將到來的批評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恐懼,這種負面情緒無法宣泄出來,就只能痛哭的方式來表達了。
2. 家長不懂得換位思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曾經說過:'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沖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然而,在現實生活當中,家長卻往往不理解孩子,他們不懂得與孩子進行換位思考,在發現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只會產生錯誤的認知。
(1) 當他們給孩子報了輔導班后,孩子不愿意去時,就會認為孩子偷懶,而不會理解到孩子實際的辛苦。
(2) 當孩子不愿意同陌生人打招呼時,家長會認為孩子不懂禮貌,卻不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們不打招呼的原因是因為自身的'自我保護'在起作用。
因為家長常常會對孩子產生誤解,所以孩子出現負面情緒也就沒什么奇怪的了。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情況的大多數原因都與家長不懂得換位思考相關,所以家長要想幫助孩子改善負面情緒的問題,就需要理解孩子才能解決。而想要理解孩子,通常最好的方法就是'共情'。
'共情'一詞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所提出來的,指的是一個人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
運用在育兒方面,就是我們在對待孩子的心情時,要能夠對孩子的心情去感同身受,站在他們的角度,去考慮那件事情所帶來的影響。
不過,還是會有一些家長會曲解'共情'的意思,將共情理解為錯誤的方式。
1. 把'共情'理解為是一種講道理的行為
不少家長會認為,'共情'就是簡單的講道理行為,讓孩子理解自己所講的道理就行,其實并不是。
法國思想家盧梭就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與刻意感動。'
看起來,講道理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但是卻往往不能與孩子達成相應的連接。
同事小王就通常習慣與自己的6歲孩子小雨講道理,上次小雨上臺競選班長時,因為過于緊張而語言磕絆,頓時遭到了臺下同學的嘲笑。小雨對此感到耿耿于懷,回到家后,就關起房門大哭起來。小王看見女兒便說:'第一次參加競選緊張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要想太多,下次再嘗試不就行了。'
誰知道小雨聽了爸爸的話,依然痛哭而不起作用。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孩子處在負面情緒中時,大腦已經被負面情緒所掩蓋住,通常就會導致大腦無法再冷靜的去思考問題,自然別人的話,也就聽不進去了。
2. 將'共情'簡單的認為是對于孩子的同情
共情與同情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在本質上卻完全不同。
(1) 在地位上,共情是雙方保持一個相對平等的姿態;而同情卻是一種兩者之間的不對等,通常以相對低的姿態去看待對方。
(2) 在行為上,共情是一方對另一方的理解;同情卻是一方對于另一方的憐憫。
分不清楚二者的差異性,就沒辦法正確的去產生'共情',也就沒法去幫助孩子擺脫掉負面情緒的影響了。
孩子因為頭上磕了個包,而哇哇大哭時,我們如果這樣說:'這孩子腦袋上怎么腫了個大包,實在是太可憐了。'孩子就只能繼續難過,而不會來及時止住哭聲,因為我們的同情只會讓孩子感覺到他更加的可憐無助。
1. 理解孩子發泄負面情緒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慮,畢竟這種情緒也是孩子的一種合理的發泄手段。
(1) 當孩子考試沒考好時,自然會對他的自尊心產生打擊,讓他非常的難過。
(2) 孩子上臺演講,因為出了錯,而被臺下的同學嘲笑,他愛面子感到丟人而難受也是很正常的。
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合理有效的去想辦法幫助孩子去發泄負面情緒。
2.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幫助孩子平復情緒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要想使用正確的'共情'方法,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幫助他們平復情緒。
(1) 我們可以說:'寶貝,媽媽知道你是一個學習特別勤奮的孩子,這次考不好,媽媽不會怪你,下次好好努力就好。'
(2) 當孩子因為摔疼而難過時,給孩子一個擁抱,就能夠表明媽媽一直在你的身邊陪伴著你。
這樣,孩子的負面情緒很快就能被平復下來了。
與孩子進行'共情'是幫助孩子解決負面情緒的良方,家長們不妨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