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伴侶之間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對愛情最浪漫的解讀
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 《愛的藝術》
愛情是一個亙古不變話題,心理學家對它進行了一百多年的實證研究。目前最被認可的能夠衡量和預測親密關系質量好壞的指標,叫依戀類型。(點擊??測一下你的依戀類型吧)
依戀理論的創始人是英國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鮑爾比,他主要是通過觀察和分析非常多的兒童在“陌生人情境”下的行為反應,將人的“內在工作模式”分成了四種類型。
早年形成的依戀模式,在遇到愛情時,會迸發出很多問題,最常面臨的問題是:如何給Ta安全感?我們邀請了幾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師,看他們怎么說?
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們根據“陌生情境實驗”發現了四種依戀關系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回避型和混亂型。- 安全型的孩子得到了父母溫和細心、連貫且反應快速的回應,使得他們充滿自信和好奇心;
- 焦慮型的孩子得到父母回應的連續性很差,有時反應迅速而有時又不然,這會讓他們形成“我只有表現得足夠好,才可能會被滿足需求”,這使他們時常感到不安、焦慮并且比較情緒化;
- 回避型孩子的父母往往是疏遠而冷漠或嚴苛而挑剔的,孩子會認為沒有人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只能靠自己來滿足,在情感上也如同父母一般隔離而閉合;
研究表明,兒時形成的依戀關系類型會伴隨終身,對于我們的行為處事、人際交往以及親密關系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常常會在壓力狀態下本能地做出符合自己依戀類型的反應。下面這張表可以反映出不同依戀類型的人在相同情境下出現的不同反應。可以看出,焦慮型和回避型的人都是充滿著不安全感的,二者的區別是焦慮型會拼命地尋求安全感,期待自身需要被滿足。
對于焦慮型的一個很大的誤解是他們總是富有攻擊性和咄咄逼人,但實際上他們只是在用這種方式求救;回避型會從根本上認為自己的需要是沒法被他人滿足的,只能靠自己給以安全感。焦慮型和回避型的組合很糟糕,卻又非常常見,往往陷入追-逃-追得更緊-逃得更遠的惡性循環當中。為了方便大家理解,這里我們粗略將不安全感的表現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常人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的,需要求助專業人士,例如精神科醫生。這一類的不安全感可能是“精神病性”的,“人格障礙”的,或其他必須求助專業人士才可以解決的問題。例如在有些精神疾病發病時,會出現妄想的癥狀, ta一反常態地覺得你有了外遇,覺得你要拋棄ta,如果還伴有其他癥狀,例如幻覺,語言邏輯不清等等,再比如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沉湎于懷疑自己的伴侶不忠誠,哪怕沒有證據(DSM-5. P639)。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人總是能從伴侶細微的舉動中感到不被喜歡,被拋棄,可能會通過自殺或自傷相威脅(DSM-5. P652)。這些情況都需要及時到醫院精神科就診。能看出,這一類型的不安全感表現為強烈的,持久的,極端的,經常沒有現實依據,但當事人非常確信的,或現實檢驗能力有較明顯偏差的情況,需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第二類是可以通過兩個人的共同努力得到改善的,我們稱之為“神經癥性”的不安全感。簡單來說就是這個人是有自知力的,常見的描述為“我知道這樣做不好,但我就是控制不住”,“我知道其實他很忙,我也應該做自己的事情,可我就是忍不住盯著微信看他有沒有回復”。從上面的句子能看出來,這個人知道ta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影響,ta的想法可能是無中生有的,但ta控制不了自己的感受。同時,ta的不安全感多表現在情緒層面,很少付諸行動,也很少做出過激的行為,ta的生活依然能正常運轉下去。了解了在愛情里為什么會有“覺得不安全”的感覺之后,我們需要練習和培養一些技巧,培養安全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用太過著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