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校長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有效管理,善于做“加減法”,善于變通,學會解教育的“四則運算”題。
我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當下學校教育最缺少什么?當我以這個話題去問其他一些校長時,他們嘴里喃喃自語,有時還會有些許窘迫。接著,我又拋出一個問題:反過來看,當下學校教育中哪些內容是多余的,哪些又最為多余呢?回答者依然不多。
其實,回答得不符合標準答案沒關系,標準答案本來就不應該成為標準。我越發覺得,當下學校教育出現的一些問題,都與長期以來一直信奉的標準答案有關。問題是有些領導、校長不知道怎么回答上述兩個問題,或許他們平時還真很少思考這些問題,然而這些卻是學校管理者在辦學過程中、在教書育人中繞不開的話題。學校教育缺少的內容,我們要做加法;學校教育多余的內容甚至是有害的內容,我們要剔除,也就是要做減法。
不會做教育“加減法”,主要是不會做應用題,不會在現實中做題。有時別人給出了題目,確定了加法、減法,校長可能會勉強做做,比如聽上級的安排、專家的意見等,校長自己沒有信念,沒有主見,有點像教育中的“木偶人”。
比如,素質教育與應試能力的問題,有些校長將其絕對化,要不做素質教育題,要不做應試教育題。其實,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與培養學生的應試能力應該是并舉的,可是到了有些人的手里,兩者分離了,既不敢理直氣壯抓應試能力,素質教育又被片面理解和窄化了,最后什么也沒有抓住,本來2-1=1,他卻算出了2-1=0。反思當下我們的中小學教育,不是沒有理念,而是理念太多,有的校長又不會融通,需要刪繁就簡時,不會做減法,這種不會自己思考、機械僵化的教育方式,很難取得教育的好效果。
有時,本該做減法的,一些校長做了加法,本該做加法的,卻做了減法,不會審時度勢,不會權衡利弊。理論層面是這樣,實踐層面也是這樣;學校教育的宏觀領域是這樣,微觀領域也是這樣;大事要事是這樣,細枝末節也是這樣。比如,有的校長上任伊始,不是好好學習,多吸收,而是一味破除傳統,對優秀傳統也不例外。有的校長不讀書,無知無趣,把時間耗在無數瑣事之中,喜歡大權小權都握在手里。
當然,教育的問題是復雜的問題,有時會遇到變式。比如,要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不能只會做加法,還要學會做減法。有些校長以為只要加班加點就可以有成績,有時單純依靠延長師生在校時間,怕白天時間不夠,還要開辟晚自修,甚至一味地蠻干、盲干。但真正想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我們完全可以依靠課堂改革提高課堂效率,進而提高教師上課能力、組織考試能力、輔導能力、批改作業能力乃至分析綜合能力。校長一味做加法是不行的,要善于做減法,減去疲勞戰、減去勞民傷財。用心、用情、用力,將重點放在關鍵處、要害上,而不能只是自我的心理安慰:我做了,我延時了,我向社會表明態度了,至于實際效果與我無關。
教育有其自身的規律,與簡單的加減法還是有區別的。1+1在特定的條件下,除了等于2之外,還可能等于3,等于4,等于5,等于……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我們要為師生的生命成長服務好。只有教師發展了,才有學生的發展。只有教師和學生都發展了,學校其他的一切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屆時,學校的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德育工作、體育工作、美育工作都會做好。因此,管理學校與其他工作一樣,校長要學會護根本,教書育人工作容不得功利主義、教條主義、浮躁情緒,要有大格局,要有大境界。當然,校長要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進行靈活有效的管理,善于做“加減法”,善于變通,學會解教育的“四則運算”題。
校長除了自己會做“加減法”之外,還要讓教師學會做“加減法”。校長做加法時,有時還要允許教師做減法。校長要累一點,教師要輕松一點。校長對教師提的要求,首先校長自己要做到。同理,教師對學生提的要求,首先自己要努力做到,只有教師做好了,學生才能做得更好。因此,校長做管理學校、教書育人這道數學題時需要大智慧,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統籌協調好各種關系,要有哲學思考,要能夠顧大局、識大體。唯有如此,或許我們的學校教育工作方能做好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