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于兒童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痢疾桿菌引起,累及結腸為主,夏秋季多見。
痢疾桿菌主要有四種類型:福氏菌、鮑氏菌及宋內氏菌、志賀氏菌,均產生內毒素。其中以志賀氏菌毒性最強,還可產生外毒素,但我國常見的是福氏菌。
1病理變化病變部位主要發生于大腸,尤以乙狀結腸和直腸為重。嚴重病例,回腸下段以后的腸段均受累。
2類型
(1)急性細菌性痢疾:病變發生在腸道,過程可以總結如下:起初呈急性卡他性炎→假膜性炎→潰瘍形成→愈合形成淺表瘢痕。卡他性炎癥主要表現為粘液分泌亢進,粘膜充血及炎性細胞的浸潤。假膜性炎粘膜表層壞死,以及大量纖維素滲出,滲出的纖維素與炎性細胞、細菌一起形成假膜。此為本病特征性病變,假膜首先出現于粘膜皺襞頂部,呈糠皮狀,后期可融合成片。愈合期形成的淺表瘢痕一般不引起梗阻。
(2)慢性菌痢:病程超過2個月以上。多從急性菌痢轉變而來。其中福氏菌感染的患者轉為慢性者較多。病變反復發作,潰瘍底部可有肉芽組織和瘢痕形成,可造成腸腔狹窄。慢性患者常為傳染源。
(3)中毒性菌痢:是細菌性痢疾最嚴重的類型。可引起中毒性休克。特點:①多見于2~7歲兒童;②由毒力低的痢疾桿菌引起;③腸道病變輕;④起病急驟,有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
3臨床表現
毒血癥可引起發熱、頭痛和乏力、白細胞增多。腸痙攣可有腹痛、腹瀉癥狀。炎癥刺激直腸壁,可有里急后重和排便頻繁,大便初為粘液便,然后可轉為粘液膿血便,偶爾排出假膜。嚴重者可有電解質紊亂或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