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回答,多數都寫出了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這一敗筆,但是題中問的:項羽為什么這么做,很多人并沒有給出正確答案。
小編認為項羽自己不稱帝反而去分封十八路諸侯,是當時的大背景下合情合理的選擇。
首先,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稱帝的人,也是他一手摧毀了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在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實行的都是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秦帝國,僅僅存續了14年。從結果上來看,短命的秦朝和存續八百余年的周朝根本無法相提并論。郡縣制在當時的人眼中,是一個愚蠢錯誤的嘗試。
而帶頭推翻秦朝統治的項羽,自然不能和“暴秦”采用一樣的制度,于是分封制就重新跳進了項羽的視野。在項羽看來,分封制能更好地平衡諸侯關系,從此天下太平,自己稱霸天下成為“西楚霸王”,簡直再完美不過了。
說白了就是項羽沒有看到郡縣制的優越性。在分封制下,作為天下霸主,項羽免不了要四處救火。而看似被項羽冷落到漢中的劉邦卻偷偷地發展了起來,綜合實力慢慢超過了項羽,最終奠定了漢朝的天下。
劉邦其實也免不了受到歷史局限的影響,在漢朝建國初期,采用的還是分封制。漢朝也封了不少的異姓王,比如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但劉邦很快就意識到了一件事,世間只要有異姓諸侯在,國家就談不上統一。于是他開始慢慢削弱諸侯王的權力,軟的硬的,明的暗的都用了。終于,天下都屬于姓劉的了。不放心的劉邦還殺白馬立下誓言:非劉姓不得封王。分封制算是被解決了一部分。但諸侯王的權力還是太大,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在位期間都有削藩的動作,諸侯王的領地不斷地被分割,權力不斷地被削弱,最終,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回到問題本身,身為楚國貴族的項羽,在拉起反抗秦朝大旗的時候,目的就是恢復楚國的榮光。他的舉動也得到了亡國貴族們的支持。可以說項羽的初衷就是打破秦的統一,回到春秋爭霸的年代。只想做霸王的他,又怎么會自己稱帝,成為下一個皇帝呢?
轉載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