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厚重的,英雄是壯烈的,壯烈的英雄在厚重的歷史上為我們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真正本色。本文收錄的歷史名將通過對其所處的時代背景、成長經歷、人物性格、奮斗歷程及所表現出的各具特色的亮劍精神的描寫,從而還原真實歷史,再現金戈戰馬的沙場豪情,展現中華英雄的錚錚鐵骨,來讓我們再次體味當年斗士們馳騁風沙俱起、殘月如鉤的大漠的悲壯;體味那民族危亡、硝煙戰火中英雄們的一往無前和舍生忘死……
1、
吳起(?~公元前381),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戰國初期兩大傳奇名將之一(另一為
孫臏)。“提十萬兵橫行天下者,桓公也,提七萬兵橫行天下者,吳起也,提三萬兵橫行天下者,
孫子也”。吳起曾士魯、魏、楚三國,到哪哪強,尤其使魏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強國。
戰國時,吳起作為軍事家與孫武齊名。兵書
《吳子》將戰爭性質區分為“義兵”、“強兵”等類型;戰備上提出內修文德,外治武備;在戰略戰術上,強調料敵應變,積極利用外界條件,采取靈活多變的戰法;在將才上要求將領掌握“四機”以指揮作戰(見吳起的軍事思想)。《吳子》與
《孫子》合稱孫吳兵法。
周敬評論曰:吳起的天性中有許多中國人的殘忍暴戾、刻薄寡恩的成分,但他又有如歷代明君,善于對士卒施恩,假仁假義,“愛兵如子”,所以,獲得成功;他不愧為大謀略家,既有謀略實踐,又有謀略理論,比他略晚的孫臏也是這類謀略巨子。欲評論中國謀略,不能不了解他們。
孫臏,戰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后裔。齊國阿(今
山東陽谷東北)、鄄(今鄄城北)一帶人。主要活動于齊威王時期。早年曾與
龐涓師從
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后,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
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后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
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與魏相爭,為此廣攬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任之為軍師。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魏惠王因趙攻魏屬國衛而命龐涓率軍圍趙都
邯鄲(今屬河北)。次年,趙求救于齊,齊出兵8萬救趙。孫臏以己初至齊國,尚無威望,且防龐涓警覺,僅以軍師身分坐鎮指揮。針對魏強兵在外,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防務空虛,采取"批亢搗虛"、攻其必救的戰法,率軍先攻平陵(今
山東定陶東北),示敵以弱,爾后直奔大梁,逼使龐涓倉促回救,而在其回軍必經之途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截擊,大敗魏軍,擒(一說"擒"為制服、戰勝)龐涓(見
桂陵之戰)。二十七年,魏又因韓聯絡齊、宋,不赴逢澤(今開封南)之會而攻韓,韓求救于齊。齊再度以田肦(一說
田忌)、孫臏率軍救韓,仍以攻其必救之法直撲魏都大梁,待龐涓撤圍,即還師回齊。然魏軍欲全殲齊軍而緊追不舍,孫臏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法迷惑龐涓,誘其棄主力步兵,僅以輕車銳卒追趕,齊軍則以逸待勞,連車為壘,伏于馬陵(今范縣西南),大敗魏軍,殺龐涓(一說自殺),擄魏太子申(見
馬陵之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
《孫臏兵法》,反映了孫臏的軍事思想。認為戰爭有一定的規律;在戰略戰術上貴"勢",即依據一定條件占據主動和優勢;突破前人速戰速決的理論,提出了持久作戰的思想;適應戰國時期經濟的發展,強調攻城;認為只有覆軍殺將方為全勝,開創殲滅戰的理論;對野戰中車壘的運用、陣法的研究和將領的必備條件等均有闡述。
白起(?—前258)郿縣(今陜西郿縣東北)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統帥。
秦昭王時從左庶長升至大良造。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
伊閥之戰,采取先弱后強、避實擊虛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因功晉升國尉。此后30余年,攻取韓、魏、趙、楚等國70余城。三十六年,領兵入楚,攻克楚都,受封武安君。四十二年,趙、魏聯軍攻韓國華陽,白起率軍救韓,大敗聯軍,斬魏軍13萬人,淹死趙軍2萬余人。五十五年,長平之戰大敗趙軍,坑殺趙俘40多萬人。后為相國
范雎所妒忌,于五十八年十二月被逼自殺。
4、
韓信(?—前196年)號為“兵仙”。其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所推崇。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
孫武、白起之后,最為卓越的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靈活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于靈活用兵的將領。
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杰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西漢開國功臣,齊王、楚王、上大將軍,后貶為
淮陰侯。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5、
衛青(?~前106)騎兵戰的三大天才之一。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
衛青,中國歷史人物。一為西漢軍事家衛青(?~公元前106年),字仲卿,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生年不詳,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漢時期能征慣戰,為漢朝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將領,也是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率軍與
匈奴作戰,屢立戰功,但從不結黨干預政事。他對士卒體恤較多,威信很高。
6、
霍去病——“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中國西漢武帝時期名將,任大司馬驃騎將軍,漢族,杰出的軍事家。漢代名將衛青的外甥,好騎射。善于長途奔襲。經典之戰:決戰漠北。
7、
項羽(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天生的軍事英才。體現項羽英勇的主要是巨鹿,彭城,垓下三戰,前兩戰體現了項羽卓越的軍事天才和英勇氣概,而垓下一戰則造就了千古悲情的
西楚霸王。
項羽,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
楚義帝封為魯公,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
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統治
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漢戰爭中的垓下之戰為漢高祖
劉邦所敗,逃亡至東城被殺。《史記-項羽本紀》稱項羽在
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項羽的勇武天下無敵(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他是中國數千年來著名的勇猛將領 ,“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8、
李靖(571—649),字藥師,原名藥師,漢族,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縣東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軍事家將領、軍事理論家。
騎兵戰的天才。李靖軍功卓越。上元元年(760),
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廟。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了赫赫戰功。
9、
岳飛(1103年3 月24日-1142年1 月27日),字鵬舉,漢族民族英雄,今河南相州
湯陰(今河南安陽市湯陰縣)永和鄉孝悌里人,中國南宋時期的著名將領。
岳飛一生與中國北方
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作戰,為宋王朝抵御異族侵略,但是最后由于受到南宋統治者的猜忌而被監禁、殺害。
宋孝宗淳熙六年(1169 年)追謚“武穆”,宋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故后人也稱“
岳武穆”或“岳王”。
常勝將軍。善以少擊眾。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后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曰:“仁、智、信、勇、嚴,闕一不可。”如同很多中國古代的將領和政治家一樣,岳飛也以文才傳世。慷慨激昂,膾炙人口的《
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為全世界華人所熟知。岳飛另有一首《小重山》,寫出了他一心憂國卻在朝中孤立無援的心境。
10、
戚繼光: (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謚號漢族,山東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民族英雄,也是一名愛國詩人。
戚繼光,明朝抗倭名將,所率部下號稱“戚家軍”。 他出身將門,初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調往
浙江,招募新軍進行訓練,創立攻防兼宜的鴛鴦陣,在
浙江、福建取得臺州、橫嶼、平海衛、仙游等戰役的勝利,基本蕩除東南沿海倭患。隆慶二年(1568年)調往薊州,加高加厚長城,修建空心敵臺,創立步、騎、車、輜重諸營,邊境得以安寧。抗倭歷經大小八十余戰,終于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
萬歷十一年(1583年)調往廣東,后罷歸登州,不久病卒,卒謚“武毅”。戚繼光以捍衛邊疆為己任,屢克強敵,戰功卓著,著有《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蒞戎要略》、《武備新書》等書傳世。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