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是主要分布在廣東中部與西部和廣西東部與南部及香港、澳門地區的一種漢語方言。
廣東只有一半的人口說粵語(其余分別說客家話、閩語潮州話、閩語雷州話),廣西漢族占廣西人口近三分之二,其中有一半的人口說粵語(白話),無論是在廣東還是在廣西,粵語(白話)都是最大的方言,所以說說粵語(白話)的不一定是廣東人,廣東人不一定都說粵語。也就是說把這種方言稱為'廣東話'是極不準確的,而'粵'在廣義上包括了廣東、廣西,在明朝、清朝,廣東被稱為粵東,廣西被稱為粵西,合稱'兩粵'。
香港口音粵語是從廣州話的基礎上發展演化而來的。
在英國人占領香港之前,香港本地土著居民分別說的是'圍頭話(土粵語,土白話)'和客家話',英國人占據香港后大量外地移民進入香港,他們反客為主,人口數量大大超過了土著居民。今天香港人口的90%以上是移民和他們的后代,由于移民來自不同的地區,說不同的方言,這就需要一種公共語言來作為互相交流的平臺,由于說粵語的人口最多(以粵語為母語占香港人口的近一半),而廣州又是廣東省會,所以廣州口音的粵語逐漸成為香港社會默認的公共語言,后來因為歷史的原因,穗港兩地的聯系被中斷了近三十年,廣州與香港的發展軌跡不同,廣州話受到普通話的影響,而香港粵語則受到英語和非粵語移民口音的影響,兩地口音雖然拉開了一定距離,但這種差別是極其微小的,對粵語不是很熟悉的人是難以辯別的。熟悉粵語的人留心的話可聽出廣州口音音調稍顯偏高,而香港口音相對低沉平緩。
但香港人一般不愿意把自己說的粵語稱為廣州話,寧可把它稱為'廣東話'。但在學術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廣東話',香港的學術界與官方都承認香港人說的粵語其實屬于廣州話。
港式粵語其實可以說是一種廣府地區的粵語大融合,因為早年過去香港的粵語使用者來自廣府各個區域(包括廣東,廣西和海南),并且各自有地域性的粵語次方言,但由于廣州作為廣府語系地區的首府并且珠三角移民占大多數,故最后演變成以廣州音為標準的港式粵語。
廣式粵語語音上比較傳統,少懶音,但詞匯上受普通話影響較大;港式粵語口音上比較現代,清新,但詞匯卻由于較獨立的文化環境而保留了大量傳統的粵語詞匯和融合很多英語詞匯。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的關系其實有點像北京話跟普通話的關系。對于我們(非廣州)廣東八零后抑或九零后來說,都是說著本地的粵語(注意,廣州之外的廣府區域各有自己區域的粵語,差別大同小異)看著TVB和本港臺長大的,但是不同區域的廣東人見面都會用標準粵語來交流,而這種標準粵語很大程度上來說,受到電視上的港式粵語影響會更大。
詞匯差異
如吸管-飲筒(前為廣式,后為港式,以下同)、冰箱-雪柜、空調-冷氣、公車-巴士、打的-截/Call的士、手機-手提電話、下班-放工等,不排除現在因為中港文化交流、內陸移民日漸增多還有廣州年輕一代受香港影視影響而開始混用并差異縮小。
例如:
港資銀行培訓師對呼叫中心的客服(廣州人)會一直強調發音是信用咭,不是信用卡,和客人交代要說12點前再聯絡你,而不是聯系你。
在貝澳茶餐廳點了個雞蛋三文治,老板重復是蛋治一份,香港人基本上少說黑咖啡,只會說齋啡,但廣州人好大一部分人都會說。
所以基本上憑用詞就很容易判斷是否香港人。
中英夾雜
香港人的粵語中英夾雜比廣州嚴重多了,而且教育程度越高用得越多,嚴重到不忍直視那種。
香港會議下午茶的對白實錄:
主持:我地大概四點左右會 take返個break, Hi-tea我會叫assistant去Starbucks買飲品同cake, 你地想食咩嘢?
A:我啱啱生完,依家breast feed緊,唔飲得有咖啡因架,要杯檸茶,cake隨便。
B:我凈係要杯Caramel Macchiato,Tall就得啦,on diet,
A:你on diet, 仲飲Caramel Macchiato。
B:無辦法啦,下晝唔飲杯coffee點都挨唔落去, Starbucks就只鐘意依款。
See,就是這種抓狂的節奏。
語氣語速
上面都提過了,語氣上廣式較短促,聽起來稍生硬,港式較和緩,聽起來比較柔和。語速上無論是服務員還是白領,香港人都要快多了。
以上說的是大部分人,不包括特例,像我幾年前在港資公司時,用詞就幾乎跟港人一樣,這幾年跑到外地人較多的公司,用詞又變回很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