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風格,即ART DECO風格,ART DECO誕生于巴黎,興起于美國,上世紀上海外灘的眾多經典建筑均能找到ART DECO的影子。用現代的技術材料,結構形式融合歐洲古典主義哥特風格等多種元素為一體,高貴、典雅、現代而不失經典風范。在建筑構體中形體呈階梯狀收分,強調垂直線條的應用,注重裝飾幾何化,凸現立面的高聳、挺拔形象,再加上外立面材料的考究應用,給人華貴,高尚的尊貴感。
——————————————————————
看看地產評論員對ART DECO風格點評:
【 ArtDeco——現代都市高層建筑的經典風格 】
■ ArtDeco裝飾藝術風格應用廣泛
ArtDeco風格,又被譯作裝飾藝術派、裝飾藝術風格、摩登風格等。
ArtDeco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風行于全球的一種裝飾藝術設計風格,以嚴明的輪廓、幾何的形體、階梯狀的造型、新材料的運用為其特點。
由于ArtDeco風格在造型藝術中采用幾何形狀或用折線進行裝飾,線條硬朗;大膽采用鋼鐵、玻璃等新材料,運用豪華的裝飾來提升設計品味;色彩構成上強調強烈的純色、對比色和金屬色系,彰顯時代的特征。因此作為一種時髦的裝飾藝術,其在各類講究造型藝術與裝飾藝術的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流行于建筑、家具、珠寶等產品的設計中。
在除建筑的其他產品領域中,許多知名品牌的手表都有ArtDeco系列,如:康士丹頓、DIOR、浪琴表等。在汽車設計、裝飾、家具設計上更是經常應用ArtDeco藝術裝飾。2005年時裝界曾有一種“ArtDeco裝飾主義”的時尚,成為回歸女性及貴族風格、重視服裝細節裝飾性的一種幽雅而實用的情調設計。
上世紀20年代被稱為“爵士時期”,20年代美國的ArtDeco風格建筑象征美國本土現代建筑的自由與獨立。當時的爵士樂搖擺的節奏、炫目的光影與俱樂部、酒吧建筑內的曲折線條裝飾相映成趣,形成20年代多姿多彩的都會生活剪影。故ArtDeco風格建筑也被稱為“爵士現代主義建筑”。
■ 起源于法國,興盛于美國,發展于上海的ArtDeco建筑
ArtDeco建筑通過新穎的造型、艷麗奪目的色彩以及豪華材料的運用,成為一種摩登藝術的符號。ArtDeco建筑風格已經成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風格流派。
ArtDeco建筑風格起源于1925年法國巴黎舉辦的國際裝飾藝術與現代工業博覽會,當時的語義是“最豪華”。法國博覽會臨時展示館的看似傳統又具創新的建筑風格,結合了鋼結構與鋼筋混凝土施工技術的發展,讓象征著資本主義摩天大樓成為現實。法國博覽會向人們展示的ArtDeco建筑風格,在思想與形式上反對“新藝術”運動的矯飾,鮮明地反對古典主義與自然主義及單純手工藝形態,主張機械之美的現代設計,以新的裝飾替代舊的裝飾,在造型與色彩上表現現代內容,顯現時代特征。
在上世紀20年代的美國,摩天大樓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并成為都市發展的主角。但是夸張失調的柱式、笨重繁復的線條,在高聳的建筑上顯得矯揉造作。相反,ArtDeco適應變化,易于應用,其峻郎的形象,高聳的造型,一時成為美國最流行的建筑風格,遍及公寓、辦公樓、車站、工廠、劇院、博物館,甚至教堂、紀念碑、橋梁等幾乎每一種類型的建筑。在紐約,摩天大樓視作財富象征和炫耀實力的手段,20世紀30年代紐約的摩天樓代表著ArtDeco的頂峰,使其成為世界ArtDeco藝術的中心。
上海在20世紀20年代初到30年代出現了建筑業的繁榮時期,上海號稱“萬國建筑博覽會”的老建筑,絕大多數建造于該時期。而ArtDeco建筑占據了這一建筑高潮時期的主導地位。
上海最早的ArtDeco建筑可追溯到匯豐銀行大樓的內飾,1925年諾曼底公寓更是ArtDeco的驚艷登場。上世紀30年代,上海刮起了一股ArtDeco風,從國際飯店、福州大樓、上海大廈,到國泰電影院、百樂門、美琪大戲院,以及衡山路附近的一些高級公寓,涉及多種功能的建筑形態,并成為繼紐約之后ArtDeco風格建筑最多的城市。
這些建筑不同于其他的古典建筑風格,呈現出現代簡潔的街屋面貌,構成上海“萬國建筑博覽會”的一大要素。
今天,ArtDeco以新的表現形態、新的科技手段,重新出現在上海的城市建設中。這一輪ArtDeco建筑風潮的熱度甚至有超過上世紀30年代的趨勢。上海ArtDeco建筑的最新代表是高科技派的金茂大廈,融合高科技與裝飾風味于一體;最具特色的便是上海金茂君悅大酒店內的中庭,一個從56層起共33層樓100多米的高鏤空的中庭。其外,外灘的光明大廈、浦東CBD的浦發大廈、新天地的翠湖天地二期等一大批有影響的優秀Artdeco建筑問世,使上海僅次于紐約,成為現存ArtDeco建筑總量第二位的城市,當之無愧地成為世界ArtDeco建筑的“圣地”之一。
■ ArtDeco源于經典,但并非新古典主義
曾經看到一家著名的香港建筑設計公司的一個項目方案設計文本,將ArtDeco建筑與新古典主義建筑混為一類建筑形式,向開發商建議。
事實上,ArtDeco是從新古典主義過渡到現代主義的一種藝術風格。其既有新古典主義建筑的影子,又具有現代主義建筑的設計要素——工業化建筑的表現形式。
ArtDeco建筑在整體布局上講究古典秩序感,如強調對稱、追求宏大的氣魄,橫三段縱三段的立面構圖等。古典秩序感使ArtDeco風格持續了新古典主義中宏偉與莊嚴的特點。
ArtDeco建筑也有來自古典主義的造型元素。如其在拱券、柱式、雕塑等在立面設計上的運用,源自古典主義的裝飾題材和圖案。但是ArtDeco的雕塑和淺浮雕比起新古典主義更加樣式化,趨于幾何和簡化,更具現代感,并且往往被賦予全新的題材。
ArtDeco建筑通過變形、簡化、幾何化處理,將古典裝飾轉變成了摩登裝飾。因此ArtDeco不能等同于新古典主義。
■ 多元文化的ArtDeco
ArtDeco是一種包容藝術,并在其裝飾藝術中有所創新。ArtDeco從許多流派運動和文化中吸取靈感,如新藝術運動、包豪斯、立體主義。它既強調摩登、革新以及與機器生產的結合,同時又保留了許多傳統的因素,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諸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ArtDec的難以述說性,也源于其多樣化的包容性。
ArtDeco思想來源于多元文化,如新藝術運動、新古典主義、現代主義、立體主義等等。
ArtDeco文化具有綜合性,其既有從歐洲古代文明中繼承的傳統形式如古希臘、古羅馬風格,又引入其他文明如古埃及、古代中國、古代日本、非洲原始部落藝術、美洲瑪雅文化、古巴比倫等。如:意大利未來主義表達的對新世界的向往、對新生活充滿熱情,體現在ArtDeco的裝飾要素上有太陽的光芒,閃電的紋樣等;俄國構成主義將結構當成是設計的起點;立體主義是美術史上的一次革命,體現在ArtDeco上主要是強調幾何圖形和多點透視。洛杉磯薩蒙輪胎橡膠公司大樓采用了古巴比倫的造型形式;好萊塢中國劇院借鑒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筑的形式。
ArtDeco表現內容頗具靈活性,ArtDeco風格的裝飾內容可以根據不同需要靈活變換,從而為不同的對象和目的服務。這種包容性使其具有很好的彈性,可容納看起來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東西,將其統一于ArtDeco范疇中,從而遍及全球成為一種國際性的藝術風格。
有學者發表了《ArtDeco建筑中的中國傳統元素》,指出雖然ArtDeco是從歐美輸入的建筑風格,但傳入中國不久便吸收了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在小木作裝修、局部裝飾、簡化元素等方面加以運用,逐漸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風格。筆者在上海重慶大廈的裝飾上,明顯地步看到中國裝飾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