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是指進入陵墓或地下墓室盜取古物或掘出尸體的行為,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后,厚葬之風興起,于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盜墓往往影響了歷史學家及考古學家的研究工作,因為盜墓人往往先于專家開掘墓穴,其目的通常只是為了墓穴內的具高價值的精美陪葬品,在盜墓過程中極有可能故意或無意的破壞了墓穴的完整。陜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10數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盜墓”是一個行業,但就像學生分為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一樣,盜墓者也是有區別的,并不是說他是盜墓賊就隨便什么年代的墓都能盜,有的專攻明清時期的墓葬,有的專攻漢墓,要是讓盜慣了漢墓的盜墓賊去盜明清時期的墓,那他指定兩眼一抹黑,要是讓專攻明清墓葬的盜墓賊去盜漢墓,他也是狗咬刺猬無從下嘴,所以雖然都是“盜墓”,但是其中的門道可大了去了!
更有意思的是,盜的墓種類不一樣的盜墓賊之間還會互相嘲笑。盜慣了漢墓的說銅器值錢,看不起墓中一推瓶瓶罐罐瓷碟瓦盤的明清墓,慣盜明清墓葬的就說前者傻,盜漢墓一旦被逮捕那就是一個死,就算是命大真是挖到了鼎之類的東西,那也是有命挖沒膽賣——市面上不允許流通啊!
《中國盜墓史》作者、北京中央黨校歷史教研室研究員王子今70年代末期就讀于西北大學考古專業,曾經參觀陜西鳳翔秦公一號大墓發掘工地。他說,站在考古隊正在下挖的墓坑中,看到密密麻麻的土色土質均與四周夯土顯著不同的247個盜洞,真切感受到歷代盜墓活動之驚心怵目。這座大墓是迄今所知盜洞最多的一座墓葬。盜掘的年代,自漢代一直延續至唐、宋。這座大墓發掘的最后階段,王子今也參與了部分現場工作,看到有十數個盜洞竟然一直打到槨室。盜墓者一般看重輕便易攜而又價值昂貴的金屬器,對于大件的陶器有時會因無法從狹窄的盜洞中搬出而進行惡意毀壞,另外,他們對墓葬的方式等風俗、宗教文明毫不在意。
國家組織的挖掘全部都是以保護文物為目的的,所以盡管工程浩大,但是發掘工作十分細致、進展緩慢。盜墓賊可就不一樣了,夜長則夢多,為了掩人耳目,他們一般不會選擇國家挖掘那樣“大揭頂”的浩大工程,而是十分隱秘的發掘僅供自己出入的盜洞,以最快的速度拿走自己認為值錢的東西。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盜墓犯,被稱為盜墓界的“祖師爺”、“關外第一高手”的姚玉忠就曾聲稱: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挖通秦始皇陵!
他被稱為盜墓界的“祖師爺”、“關外第一高手”。4月14日,他因犯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搶劫罪,倒賣文物罪,被判處死刑,緩期兩年執行。他叫姚玉忠,新中國成立以來法院判決的最大盜墓案主犯。
據沈陽網報道,有一次,姚玉忠組織團伙到朝陽市遠郊盜掘。團伙成員劉某講,姚玉忠將一只玉鐲放到了兜里。事后劉某分得12萬元,其他人各得7萬元。大家判斷姚玉忠肯定出手了不少文物,掙了一大筆,于是聯合要求提高收入。姚玉忠當時就火了,從兜里掏出那只玉鐲,直接扔在地上砸碎說:“你們愛干就干,不干拉倒。”
姚玉忠有個弟弟叫姚玉飛,雖然沒得到姚玉忠的“真傳”,但是在大哥身邊多年,多少也掌握了一些本事。最后,兩兄弟因分贓問題起爭議,分道揚鑣干起了同樣的勾當。弟弟姚玉飛找到馮某合伙盜墓,馮某開店銷贓。
在千百年的繼承發展當中,盜墓賊們發展出了很多能夠幫助自己“發家致富”的工具。比如我們大家都聽說過的洛陽鏟,不過現在的洛陽鏟已經更新了好幾代了,分為重鏟和提鏟,用起來更加方便實用了,因為傳統的洛陽鏟后面的木柄太長,既不方便攜帶又容易暴露目標,所以現代的盜墓賊就用螺紋鋼管代替了木柄,既結實,又能拆卸,很方便。
因為中國經歷了很多朝代,每個朝代的流行文化不一樣,所以墓葬也有其各自的特點,相對應的,就要用上不同的工具,比如挖漢墓多用重鏟,挖唐墓多用扁鏟······盜墓的工具被盜墓賊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完善發展,到現在實用度已經很高了!雖然“盜墓”是個見不得光的職業,“盜墓賊”是受人唾棄的職業,但是不得不說,干這一行的人是很精明的。
盜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術、經驗;一方面靠工具操作,舊社會民間盜掘工具為鍬、鎬、鏟、斧和火把、蠟燭等。明代以前,盜墓賊沒有探測專用工具,明代開始使用鐵錐,它的出現使盜掘者僅以地面有明顯標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為對象一去不復返。盜墓者利用特制的鐵錐,向地面無標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據錐上帶上來的金屬氣味,選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盜掘。明代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洛陽水土資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味),則發(掘)。”
盜墓賊探測古墓方位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找到古墓之后,他們還能在地面上探測出古墓大體的形狀,據此判斷古墓的年代然后對癥下藥。雖然“盜墓”就是挖土,但是其中的門道很深,決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