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過年走親戚,我想你也許和我一樣,又愛又怕。
小時候愛,長大了怕。
愛的是那份熱鬧,怕的是幾多尷尬。
逢年過節,是平常百姓家最熱鬧的時候,尤其是在農村。
只是讓人無言的是,從小到大,總有那么一群人,會在走親戚的時候圍住你,說長道短,問這問那。
直問得你如坐針氈,恨不得馬上找個地縫隙鉆進去。
(那幫老在過年聚會上問東問西的人,讓人望而生畏)
那么問題來了:在這些親戚中,到底誰更親一些?
姑父和姨夫,這兩個稱呼中的同音字為啥不同形?它們可以通用么?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親戚稱呼中的傳統文化。
我們所使用的稱呼大多都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這些稱呼代表著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
尤其是那些親戚間的稱呼,一不小心就弄混了。
通俗地講,親戚指有親屬關系的所有人。
它的范圍非常廣,只要是沾一點親屬關系的,都叫做親戚。
但在古代,它包括“親”和“戚”兩個部分:“親”指祖父、父親一方的親屬;“戚”指外祖、母親一方的親屬。
父親一方屬的親屬于屬于宗親,血緣關系比較近,所以比較受重視;
(天下宗親是一家)
所以,稱呼父親一方的旁系親屬,冠以“堂”,如:堂兄、堂妹,堂姐、堂弟等,屬于堂親。堂親和父親是一個姓,有更近的血緣關系。
而母親一方的親戚,是姻親,血緣關系相對較遠。
稱呼母親一方的旁系親屬,則冠以“表”,如:表兄、表妹,表姐、表弟等,屬于表親。
表親和母親一個姓,與自己的血緣關系要稍微遠一點。
不過,姑姑的孩子是個例外。
因為姑姑的孩子跟父姓,和自己不是同姓人,所以血緣關系也遠,和姨、舅家的孩子一樣,也用“表”來稱呼。
民間有諺語說,堂親的關系很牢靠,可以保持幾百年聯系不斷;而表親,則隔著幾千里的距離。由此可見,古人的親戚關系有著嚴格的親疏之別。
雖然父母親的家族都和自己有血緣關系,但父親的家族屬于宗親,母親的家族屬于外親,宗親關系比外親關系更親一層。
(中國人的秦國親戚關系圖)
宗親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
古代屬于君臣制度,皇權高高在上,誰都想當皇帝,這就導致朝代更迭,戰亂不斷。
在兵荒馬亂的時代里,人們為了更好地活下去,就和同宗同族的兄弟姐妹一起聯合起來,共同面對戰爭帶來的威脅,所以就形成了宗族勢力。
古人的宗族觀念很強,經常會聚集在祠堂里商量一些大事小事,懲戒子孫中有過失之人。有時還會搬出大家族的族長來進行決斷和審判,背叛家族的人更是被家族所不容。
宗族勢力的崛起,催生了我國獨特的宗祠文化,至今還有不少人常在宗祠中祭祀祖先,舉辦宴席、開會議事等。
而祠堂,也以其特有的建筑風格、恢宏華麗的外觀、莊嚴神秘的氛圍,成為了一道與眾不同的人文景觀,銘刻著家族的歷史和記憶。
(宗族祠堂是一道獨特而神秘的風景)
宗族觀念使得古人對宗族內的每一個人都很親近,即使關系已經超出了很多代,或者沒有任何血緣關系,還是會以親緣關系相稱,如堂叔、堂舅、表姑、表侄等。
而宗族之外的人,即使親緣關系很近,在情感和心理上也多少是有疏遠之感的。
當然這都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也是封建禮教強加給人們的觀念。
歷史總是在前進的,人類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地改變和更新。
現在“親戚”早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際關系,七大姑八大姨、七叔八舅都可以囊括到親戚的行列當中。
大家有事沒事經常走動,彼此之間自然就會更加親密。可以說,除了家人之外,親戚便是和我們關系最親近的人,也是值得我們用心對待和珍惜的人。
(走親戚是我們中國人獨特的交際體驗)
除了親疏有別,親屬稱呼中也有尊卑秩序。
同是親屬,也有輩分高低之分,輩分越高,越受尊重。
比自己輩分長的親屬為尊,比如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姑姨舅叔伯及其配偶等。
比自己輩分低的親屬為卑,如子女、孫子孫女、侄兒侄女、外甥外甥女等。
和自己是一個輩分的,就是平輩。如妯娌、姑嫂、連襟、兄弟姐妹等。
(封建禮教:輩分分明,長幼有序)
不同輩分的人用的稱呼大有講究,即使是同音字,也不可亂用,否則就差了輩分,失了禮節。
就如“姑父”和“姨夫”,這兩個稱呼中的同音字,含義和使用方法有很大差別,不可通用。
在我們平常的認知中,姑父和姑夫都是指姑姑的丈夫,姨父和姨夫都是稱姨媽的愛人,這沒有錯呀。
可是對比兩個字的解釋,你就發現,完全不是這么回事。
父,指父親,也是對男性長輩的統稱,比如叔父、伯父、姑父等。
夫,指丈夫,女子的配偶,也是對平輩男子的稱呼,如姐夫,妹夫等。
可見,“姑父”是對長輩的稱呼,“姨夫”是對平輩的稱呼。如果互用,就亂了輩分,招人責備,尤其是在書面表達方面。
也就是說,你應該和你姑姑的愛人叫姑父,和姨媽的愛人叫姨父,因為他們都是你的長輩;
姨夫,則是你父親對你姨媽配偶的稱呼。姨媽是媽媽的姐妹,你父親在外人面前稱她們為大姨子、小姨子,所以她們的丈夫自然就叫大姨夫、小姨夫了。
(“姑父”和“姨夫”是兩個輩分不同的稱呼哦)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父”和“夫”同音不同字,含義用法也大不相同。
中國人之間的稱呼不僅是古代禮儀的傳承,也是社會交往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古人的禮教當中,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稱呼有著近乎苛刻的尊卑之分,一旦用錯就會被人嗔怪:目無尊長、沒大沒小。
除此之外,受封建父權和夫權的影響,直系親屬之間的稱呼也有著明顯的尊卑秩序,比如:兒子稱父親為“家嚴”、“家尊”,父親則稱兒子為“犬子”、“小兒”。
又如,妻子稱丈夫為“郎君”、“官人”,丈夫則稱妻子為“拙荊”、“賤內”。
現今的稱呼就簡單了很多,長輩不能亂叫,平輩人年齡相當的,直呼其名也可以。
沒了那么多講究,大家相處也會更加自然和舒適。
只是現在……
很多人,走著走著就散了;很多親戚,走著走著就斷了。
以前走親戚,走到初七、八還沒走完;現在上午走一家,下午走一家,一兩天就搞定。
感覺不是走親戚,而是在走形式。
至于那些不再走動的親戚,除了父母那代的長輩,后面的同輩和小輩,怕是面對面都不認識了。
真應了那句老話:“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就拉倒”。
(古人關于親戚關系的真知灼見)
親戚,成了有事見不到,沒事不聯系,年底見一次面就銷聲匿跡的那群人。
“親”字最早出現在周朝,它最初的寫法是“親”,即經常見面才會親。所以親不親,其實是和經常見不見面有關系。
所謂“見面三分親”,再親近的人,再深厚的感情,十年八年不見一面,都會漸漸變得疏遠和淡漠。
很多人,很久不見面,慢慢地就忘了他的樣子,漸漸地,就再也不聯系了。
親情,需要在常來常往中保持熱情和溫度。見見面,聊聊天,感情就一天天沉淀下來。
親情如此,愛情、友情亦如此。
常相憶,不如常相聚。
(常見面,多聊天,感情才能不寡淡)
而今,電子產品的出現使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快捷,越來越方便,連拜年都改成電話視頻進行。
親戚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簡單,現在的孩子們再也不用糾結那些七七八八的稱呼問題了。
我想,以后會有越來越多的稱呼退出歷史的舞臺,人們也只能在書本上看到它們了。
當然,也會有很多新的稱呼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口中的流行元素。
就像故鄉的物是人非,親戚的漸行漸遠,我們會慢慢接受,并且適應。
唯一不能改變的,是對親情的眷戀,對親人的牽掛。
(親情難忘,是生命中永恒而溫暖的光)
那是銘刻在骨子里的情感,可以穿越千山萬水,不懼歲月輪回。
從不用刻意提及,卻永遠都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