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都是方位詞,但「東西」又泛指各類物品,購物又叫做「買東西」。那么,為什么用「東西」來代指物品而不用「南北」呢?
其實,「東西」這個詞的由來很可能與我國古代的五行理論有關。
古代把木、金、火、水、土稱為「五行」,分別代表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易經》陰陽五行理論認為:東方屬木,代表一切植物,如花草、樹木、蔬菜、莊稼等;西方屬金,代表一切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等等;南方屬火,火是一種化學現象;北方屬水,中方屬土。
東西為金木,是有實體和價值的,為實;南北為水火,是無常形的,為虛。中國古代購買物品用的器皿多為竹木所編,只能放食物,不能乘水火。所以,購物被稱作「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還有另一種說法稱「東西」一詞源于古代集市貿易的「東西二市」。根據清代康熙、乾隆年間的學者龔偉考證:東漢時,商人大都集中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俗語有「買東」或「買西」,即到東邊或西邊購貨,所以「東西」成為貨物的代稱。
這兩種說法也有一定的聯系,五行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布局,南北多為通渠,東西多為實體。因此逐漸形成了“東西二市”,“買東西”也就成了購物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