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待工作中,有時因工作需要安排或參加一些宴會,作為工作人員肯定要了解有關餐飲禮儀。對于面試官而言,在這類崗位的招聘,應從那些角度來考察候選人呢?
(一)一般禮儀
入席時應有優雅的風度和良好的儀態,手應該洗干凈,頭發應梳整齊。要坐得端正,雙腿靠攏,兩足平放,不宜兩腿交疊。雙手和手肘部離開桌子。入座后,可取白色餐巾鋪在膝上(餐巾只可擦嘴,不可擦汗)。就餐時,應有愉快的表情。進餐時應自然、從容,嚼食物時慢些,不要發出大的聲響。喝湯時應一口吞咽。若控制不住要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手帕捂住口鼻,低頭面向一旁,避免發出聲響。在餐桌上不能擰鼻涕,可用手帕輕擦或去洗手間;宴席上的談話應自由輕松,不要靜坐不語,不要只與一兩人交談。交談時既要注意談話的內容,又要講究談話的藝術。敬酒時,上身挺直,雙腿站穩。需干杯時,應按禮賓順序由主人與主賓先干杯。正式宴會上,女士一般不宜首選提出為主人、上級、長輩、男士的健康干杯。勸酒要適可而止,尤其在國際交際場合,不宜勸酒。切忌飲酒過量,以控制在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為宜。
(二)中餐禮儀
中餐宴請除遵守一般的就餐禮儀外,特別應注意的是:用筷子時,一旦夾上食物,應立即放入口中,不要停留時間過長。夾菜時,筷子不可在盤子里亂攪,也不要把筷子伸到離自己太遠的菜盤里。若偶爾掉下一些菜于盤外,不可重新放回盤內。使用湯勺時,筷子需整齊放在桌上。同時執筷執匙舀湯是最忌諱的。端碗時,拇指扣住腕口,食指、中指、無名指扣住碗底,手心空著,伏在桌上就著碗吃是被禁止的。餐畢,筷子應整齊地放在靠近碗右邊的桌上,并等眾人都放下筷子后,主人示意散席方可離座。不要反復向外賓勸菜,可向外賓介紹中國菜的特點與典故,以引起其興趣;不能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菜夾到外賓碗里,以免引起反感。以野味或山禽走獸來招待外賓會引起反感,因為他們的信條是保護動物,尤其是野生動物。
(三)正確的“吃相”
在入座之后,一面做好就餐的準備,一面可以和同席的人隨意進行交談,以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用餐氣氛。不要旁若無人,兀然獨坐;也不要眼睛骨碌碌地盯著餐桌上的冷盆等,或者下意識地摸弄餐具,顯出一副迫不及待的樣子。
當開始用餐時,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主人舉杯示意開始時,客人才能開始;客人不能搶在主人前面。
二是夾菜要文明,應等菜肴轉到自己面前時,自己再動筷,不要搶在鄰座前面;一次夾菜也不宜太多。
三是要細嚼慢咽,這不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禮儀要求。決不能大塊往嘴里塞,狼吞虎咽,這樣會給人留下貪婪的印象。
四是不要挑食,不要只盯自己喜歡的菜吃,或者急忙把喜歡的菜堆在自己的盆子里。
五是用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時不要碰到鄰座,不要把盤里的菜撥到桌上,不要把湯潑翻。
六是不要發出不必要的聲音,如喝湯時“咕嚕咕嚕”,吃菜時嘴里“叭叭”作響,這都是粗俗的表現。用餐結束后,可以用餐巾、餐巾紙或服務員送來的小毛巾擦嘴,但不宜擦頭頸或胸脯;餐后不要不加控制地打飽嗝或噯氣;在主人還沒有示意結束時,客人不能離席。
(四)使用筷子有關忌諱
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對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禮儀上的忌諱: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餐桌邊,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或菜杯。
二忌擲筷。在餐前發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后輕輕地放在每個人的餐桌前,相距較遠時,可以請人遞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子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是大頭,一根是小頭。筷子要擺放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
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子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里。
五忌揮筷。在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里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人也要夾菜時,要注意避讓,謹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說話時,不要把筷子當作道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這樣做是失禮的。
(五)正確使用餐巾
餐巾又稱口布。餐巾的用途,主要是防止食物沾污衣服,也可用來擦手上或嘴上的油漬。餐巾紙是一種簡便的代用品,也具有餐巾的某種用途。
在正式宴會上,客人需待主人先拿起餐巾時,自己方可拿起餐巾。反客為主的做法是失禮的。打開餐巾后,應攤放在自己的腿上,以能接住可能滴落的食物為宜。有人喜歡把餐巾別在衣領上或背心紐扣上,這在我國不是通行的規范做法。
如果一打開餐巾或拿起餐巾紙,就揩擦自己的杯盞刀叉,實際上是對餐廳衛生工作的不信任。對餐廳服務員來說,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如果有事臨時離座,應將餐巾折好放在餐桌上,不要隨意揉成一團或順手往椅背上一搭。用餐后,可用餐巾揩拭嘴角或手,但千萬不要把餐巾當作抹布,在餐桌上亂擦。
(六)飲茶禮儀
中國人習慣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應的飲茶禮儀。比如,請客人喝茶,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端出,并用雙手奉上。茶杯應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邊談邊飲時,要及時給客人添水。客人則需善“品”,小口啜飲,滿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飲。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國。茶藝已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比如中國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種,有嚴格的操作程序。
1、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葉,主動介紹該品種的特點、風味,客人則依次傳遞嗅賞。
2、溫壺。先將開水沖入空壺,使壺體溫熱,然后將水倒入“茶船”——種紫砂茶盤。
3、裝茶。用茶匙向空壺中裝入茶葉,通常裝滿大半壺。切忌用手抓茶葉,以免手或雜味混入。
4、潤茶。用沸水沖入壺中,待壺滿時,用竹筷刮去壺面茶沫;隨即將茶水傾入“茶船”。
5、沖泡。至此,才可正式泡茶。要用開水,但不宜用沸水。
6、澆壺。蓋上壺蓋之后,在壺身外澆開水,使壺內、壺外溫度一致。
7、溫杯。泡茶的間隙,在茶船中利用原來溫壺、潤茶的水,浸洗一下茶盅串味。
8、運壺。第一泡茶泡好后,提壺在茶船邊沿巡行數周,以免壺底的水滴滴入茶盅串味。
9、倒茶。將小茶盅一字兒排開,提起茶壺來回沖注,俗稱“巡河”。切忌一杯倒滿后再倒第二杯,以免濃淡不均。
10、敬茶。雙手捧上第一杯茶,敬奉在座的客人。如客人不止一位時,第一杯茶應奉給德高望重的長者。
11、品茶。客人捏著小茶盅,觀茶色,嗅茶味,聞茶香,然后騰挪于鼻唇之間,或嗅或啜,如醉如癡,物我兩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