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én fēng
Shénfēng KI23[中國針灸學詞典]
shénfē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2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23[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穴位 | 神封 | ||
漢語拼音 | Shenfeng | ||
羅馬拼音 | Shenfeng | ||
美國英譯名 | God's Seal | ||
各 國 代 號 | 中國 | KI23 | |
日本 | 23 | ||
法 國 | 莫蘭特氏 | R23 | |
富耶氏 | R23 | ||
德國 | N23 | ||
英國 | K23 | ||
美國 | Ki23 |
神封為經穴名(Shénfēng KI23)[1]。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陰腎經[1]。神即神靈,封即封地,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之所在為心臟所屬封地,故名神封[1]。神封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脅支滿,咳嗽氣短,肺癰乳癰,嘔吐,不欲食,臥寐不安,咳嗽,氣喘,不嗜食,乳癰,胸脅脹滿,現代又多用以神封穴治療胸膜炎,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胸滿,乳痛,肺炎,哮喘,胸膜炎,心動過速,乳腺炎,腹直肌痙攣等。
《針灸甲乙經》:胸脅支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振寒,神封主之。
神即神靈,封即封地,心藏神,神指心,此穴之所在為心臟所屬封地,故名神封[1]。
神,心藏神,心主神明。封,有疆域、范圍之義,指界,昔有“上為封”之說,指穴下為心神之所居與心陽藏聚之處。本穴與任脈之膻中平。膻中為心主之宮城,橫膈以上為胸腔,胸腔最喜空曠,神之居也;神無形質,故喜居清虛境界,故名為“神封”,猶云神識封藏處也。[2]
胸[3]
標準定位:神封穴在胸部,當第4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4]。
神封穴位于胸部,當第四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仰臥取穴[1]。
神封穴位于第四肋間隙,距胸正中線2寸處[5]。
神封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
神封穴在胸部的位置
神封穴在胸部的位置(肌肉)
神封穴在胸部的位置(骨骼)
神封穴在胸部的位置
仰臥位,在第四肋間隙中,膻中(任脈)旁開2寸處取穴。
神封穴位于胸部,當第四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仰臥取穴[1]。
仰臥位,胸骨中線與鎖骨中線之間的中點,當第4肋間隙中取穴[6]。
快速取穴:仰臥,平乳頭的肋間隙中,由前正中線旁開3橫指處即是神封穴[7]。
神封穴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肋間外膜、肋間仙肌、胸橫肌、胸內筋膜。有第四肋間動、靜脈。分布著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皮膚由第三、四、五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布。穴位下,胸腔內相應器官有:右側與肺及胸膜相對應;左側在第四肋間隙與胸內筋膜的深面是心臟及其表面包裹的心包膜。心的左側界在該穴下,距胸前正中線約5~6厘米,其前面有不同程序的被胸膜及肺覆蓋,不宜深刺。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1]。
皮膚→皮下組織→胸大肌[8]。
淺層有第4肋間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胸前神經分支、胸廓內動脈穿支和胸肩峰動脈胸肌支分布[8]。
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深部為第四肋間神經;并有第四肋間動、靜脈通過[5]。
神封穴具有寬胸理肺,降逆止嘔的功效。
神封穴有宣肅肺氣、和胃降逆的作用[1]。
神封穴有宣肺理氣、寧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痛,咳嗽,氣喘,胸脅脹滿,乳癰[2]。
神封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脅支滿,咳嗽氣短,肺癰乳癰,嘔吐,不欲食,臥寐不安,咳嗽,氣喘,不嗜食,乳癰,胸脅脹滿,現代又多用以神封穴治療胸膜炎,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胸滿,乳痛,肺炎,哮喘,胸膜炎,心動過速,乳腺炎,腹直肌痙攣等。
神封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脅支滿、咳嗽氣短、肺癰乳癰、嘔吐、不欲食、臥寐不安等[1]。
神封穴主治咳嗽、氣喘、胸脅支滿、嘔吐、不嗜食、乳癰[8]。
神封穴主治 咳嗽,氣喘,胸脅脹滿;嘔吐;乳癰[6]。
現代又多用以神封穴治療胸膜炎、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等[1]。
神封穴主治胸滿,咳嗽,氣喘,乳痛;以及肋間神經痛等[5]。
1. 呼吸系統疾病:肺炎,支氣管炎,哮喘;
2. 其它:肋間神經痛,胸膜炎,心動過速,乳腺炎,腹直肌痙攣。
一般斜刺0.3~0.5寸[1][5]。
斜刺或平刺0.5~0.8寸[6][8],局部酸脹[6]。
注意:神封穴不宜深刺,以免損傷心、肺[6]。
可灸[1][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5]。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神封穴配肺俞、太淵,有宣肺理氣,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
神封穴配肝俞、陽陵泉,有疏肝利膽,鎮靜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脅疼痛。
神封配肝俞、乳根、膻中,治乳少、乳癰[6]。
神封配膈俞、肝俞、膻中、支溝,治胸脅疼痛[6]。
用中指指腹揉按神封穴3~5分鐘,可緩解跑步后或搬重物后造成的氣喘[7]。
《針灸甲乙經》:胸脅支滿,不得息,咳逆乳癰,灑淅惡寒。
《針灸聚英》:嘔吐。
《循經考穴編》:肺癰。
《針灸大成》:主胸滿不得息,咳逆,乳癰,嘔吐,灑淅惡寒,不嗜食。
《類經圖翼》:胸脅滿痛。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針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50.
^ [2] 柴鐵劬.針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 [3]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47.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針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 [8] 孫國杰主編. 針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