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很久沒有寫文章了,究其原因,是因為最近自己無法平靜自己的內心,無法讓自己安靜下來寫文章,還有就是經歷了一段彷徨期。
從出生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我一直都是老師眼中的模范學生、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學習成績好,從不讓父母操心,除了一些小的挫折,總體上還算順利。
但是前段時間,我進入了一個比較焦慮、彷徨的時期(現在想法逐漸清晰,但是偶爾還是彷徨^^)。
問題是出在我不想過那種買房買車生孩子養孩子、慢慢償還負債的“標準”生活,為了這些花上自己最有創造力的10~20年。其實,我身邊大部分朋友都過這種標準生活,而且這些標準生活本身并沒有錯,問題是我的內心不太向往著這些生活。
為了追求自由,實現我們的夢想,老公嘗試著創業了,但是創業不是很順利,我們面臨了做出選擇的階段。身邊最親的親人覺得嘗試一次創業也足夠了,現在可以過個穩定的標準生活。
但是即使面對一次的不成功,我的心依然不安分,依然想嘗試不一樣的生活,想讓自己接觸更廣闊的世界。
回頭看那些貸了很多款買房的朋友們,他們不敢輕易換工作,不敢去旅游,花掉自己未來10年或20年轉換工作方向與創業的機會,花掉了拓展自己視野的機會,他們到底買回來什么了呢?或許他們購買的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安全感”。畢竟有一套房子可以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在這個大城市,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里踏實。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來自于一套房子嗎?
聽養鳥的行家說,如果抓回來的小鳥野性太足,千萬不要一下子關起來。你需要關在一個軟的網里面,讓小鳥無法休息,也無從撞死。力竭掉在網底的時候,慢慢的給他一些食物,如果還是不從,就放棄馴養。但是大多數一些鳥兒會被食物吸引,慢慢的開始進 食。等到一個多月后,這種小鳥即使飛了出去,也會飛回來,否則就會死在某個地方,因為他們已經被植入一個信念:我是無法依靠自己生存下去。
人是不是也是一樣呢?
不知道從哪本書中看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要害一個人,讓一個人恐懼、沒有自信,就給他提供一個無需努力就可以獲得的安全感。
房子、車子會給我們內心的安全感的同時,是不是也把我們圈在里面,慢慢地無聲無息地磨掉我們的意志、磨掉我們的夢想呢?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空虛,很多人在彷徨著,我或許只是成千上萬“他們”中的一個,或許我要求的太多,或許很多人過得這種生活是標準答案。
現在,我不知道什么是正確答案,但是有一點我很清楚,那就是我不甘心,我需要更廣闊的舞臺,我要追隨我的內心。
以前我的座右銘是如果沒有發生, 那是因為你沒有行動過!,
最近看了讓我心動的另外一句話,
It’s better to regret what you have done than what you haven’t.
“如果當初冒險讓自己挑戰,現在我的人生會完全不一樣,可惜啊可惜!”,到了40~50歲,我不想這樣后悔。與其這樣后悔,還不如現在接受挑戰,就算失敗也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