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術前評估
老年人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者,應行肺功能檢查、評價其肺功能狀況。腸鏡檢查術前通常能明確結腸癌診斷。術前常規行血、尿、便化驗檢查。心電圖、胸片檢查不僅是一般心肺評估手段,而且能夠評估心、肺狀態,胸片同時能顯示有無肺轉移。CEA作為術前常規檢測指標,約70%的結腸癌患者CEA升高。如術前CEA按較高水平在術后明顯降低或術后復查檢測CEA水平變化則很有意義。CT掃描可以明確肝臟等臟器有無轉移及周圍淋巴結有無轉移。
(二)手術原則
通常取正中切口可避免損傷肌肉。注意保護切口、避免污染及腫瘤種植。入腹后確定腫瘤位置,如有顯露不佳,需適當延長切口,全面探查,確定有無遠處轉移、盆腔種植或Kruckenberg瘤。隨后自Trietz韌帶至直腸,探查全部腸管。雙手觸診肝臟以確認有無轉移灶,可用術中超聲提高敏感性。
如肝轉移灶為單一病灶且易于切除,可行肝楔形切除術,如不能切除則取活檢。手術治療的目的是將結腸腫瘤整塊切除。結腸癌的手術切除范圍包括腫瘤在內的足夠的兩端腸段,一般要求距腫瘤邊緣10cm,并切除區域的全部系膜,還應清掃主動脈旁的淋巴結,術中需貫徹無瘤觀念。
以急性完全性梗阻發病者,應積極術前準備后行手術解除梗阻。根據病人具體情況決定手術一期或二期完成。二期手術者,先行結腸造瘺,再二期根治性手術。
(1)內鏡下手術
①電切:直徑<>
(2)右半結腸癌的手術
右半結腸癌包括盲腸、升結腸、結腸肝部癌,都應行右半結腸切除術。無法切除可行回—橫結腸側側吻合,以解除梗阻。右半結腸切除術的切除范圍包括回腸10-20cm、盲腸、升結腸、橫結腸右半部分和大網膜。在根部接扎回結腸動脈、右結腸動脈和中結腸動脈右支。淋巴結的清掃范圍包括所結扎血管根部的淋巴結及其切除區域系膜的淋巴結。術中注意:避免損傷十二指腸與胰頭。避免損傷右側輸尿管,在與髂血管交叉處易于辨認輸尿管。避免損傷腸系膜上的動靜脈,特別是在橫結腸根部操作時應更注意。
(3)橫結腸癌的手術
橫結腸肝曲癌行右半結腸切除術。橫結腸脾曲癌行左半結腸切除術。橫結腸中部癌行橫結腸切除術。切除范圍包括橫結腸及其系膜、部分升結腸和降結腸、大網膜。
(4)左半結腸癌的手術
左半結腸癌包括結腸脾曲、降結腸和乙狀結腸癌。左半結腸切除術為其常規手術方式。單純乙狀結腸切除術適用于腫瘤位于乙狀結腸中部體積小、乙狀結腸較長的病人。
左半結腸切除術的切除范圍包括橫結腸左半、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及其相應系膜、左半大網膜。
(5)腹腔鏡結腸手術
近年興起的腹腔鏡下結腸切除值得關注。其優點是創傷小、疼痛輕、住院時間短、美容效果好,并且能做到縮短手術時間及完整切除腫瘤。與開腹手術相比,同樣在術中貫徹無瘤觀念,并能切除足夠范圍和清掃足夠淋巴結。腹腔鏡結腸癌手術中要注意保護腹壁穿刺孔及標本取出口,以免造成種植轉移。如采用手助式腹腔鏡結腸手術,則操作相對較易。
(三)輔助治療
1、放療與化療:放療、化療均可采用,但放療效果有限。腫瘤無法切除者可行放療。考慮到放療對小腸的損傷,腹部放療受到很大限制。輔助放療采用5-氟尿嘧啶與甲酰四氫葉酸的化合物。術后化療能明顯提高結腸癌Ⅲ期病人的生存率,對Ⅱ期患者,腫瘤已浸及漿膜者,營建議化療。Ⅰ期患者術后復發率低,不必化療。
2、免疫治療、基因治療、導向治療等不斷發展,應用前景良好。
結腸癌預后
結腸癌預后受多種因素影響。腫瘤分化差者預后較高、中分化者差。病理為粘液腺癌、印戒細胞癌,靜脈及神經受侵者預后差。
另外,轉移受侵的淋巴結數量與術后5年生存率相關:如有1枚,則5年生存率為60%,如有6枚以上則為20%。術后復查主要是檢測復發、轉移、異時性癌,主要包括詳細的體格檢查、血液、糞便以及肝功、CEA、胸片、腹部超聲等項目。
王錫山 主任醫師 教授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 結直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