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工筆畫首先就要在紙上過稿勾線,用線來表現出人物的形體、動態、面型、面部表情等,可見線描的重要性,因此用筆是骨干,用墨是從屬。筆是“骨”,墨是“肉”,筆墨的運用是骨和肉的關系,而筆占主要地位,人物仕女畫的用筆和用墨的關系也不例外。
以上所談用墨是指勾線用筆的濃淡而言,它與著色時用墨鋪底色、染頭發的用墨有區別。比如:勾仕女的頭發、面部及手部的線不但要特別細,而且還要比較淡;畫衣服的襯衣和土裙也要用淡墨,但領邊、大帶、小帶、深色的衣服和土裙都要用濃墨勾出。所以人物畫的用筆既要有粗有細,也要有墨色濃淡的區別。如果顛倒了關系,就再也無法改正了。 步驟二:墨色打底
仕女畫的著色也和山水、花鳥畫一樣,都從染墨開始。就是說,在著色之前一定要把應該染墨的地方如發髻、眉眼及需要用墨打底或需要用墨渲染的部分染好、染足,然后再開始著色。因此,筆、墨、色三者之間是不可分割而又互相聯系的。歷代畫家提倡“墨即使色”、“墨分五墨六彩”等。說明筆之所以表現物的形,墨之所以表現物的色,都與顏色有同等的功用。所以中國畫中純用水墨渲染的白描畫,即是初學的階梯,又是獨立而具有很高藝術性的畫種。這一步關系到下一步水色打底,以至于今后最后上色的效果,可以說至關重要。
發髻的著色
發髻勾好后,先用淡墨逐漸加深染出,用墨色染一遍再用淡墨絲一遍,再染一遍絲一遍,少則5-6遍,多則十幾遍,直到深暗之處如濃云密布,淺淡之處如薄云飄逸。染墨最難的地方要算額部的發際,必須按原來勾好的發際準確地染,從濃到淡,一直染到無痕為止。初學的人往往因為水分干濕掌握不好,不是染不夠就是染過了發際的界線,結果使額頭變的很短促,有時還會被墨染臟,再也無法挽救。因此,要染好發髻,必須熟練地掌握渲染方法中特有的“窄染法”技巧。所謂“窄染法”是用很濃的墨色畫到發際時驟然染淡,并要求要染得毫無痕跡,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第一遍
第二遍
第四遍..........
步驟三:鋪染水色底和著色的遍數
鋪染水色底是工筆重彩人物畫設色中很重要的一步,畫中的服裝、衣帶及環境、道具等,都要求先鋪底色。如朱砂的衣服、小帶或欄桿,要鋪一層洋紅;一叢石綠、石青的夾葉,要鋪草綠和赭石;一叢朱砂的紅葉,要鋪赭石或赭墨。其它顏色的衣服以此類推,如上石青,下面要打花青底;上石綠,下面要鋪草綠;深咖啡、深棗紅、深墨綠、深黑藍等色,都要在下面鋪上表現其色彩的各種厚度不同的底色,而且往往要多上幾層,以求得色彩的厚重效果。還有以礦物顏料鋪底色的,這種底色經久不掉,即使石青、石綠被磨損,也不會露出白紙底。
另外著色的遍數掌握也很重要,第一遍著色干透之后再著第二遍,未干時重上一遍不能算第二遍。如此反復若干遍才能產生厚重的效果,特別如礦物顏料如朱砂、石青、石綠等都不是一遍兩遍能上勻,往往要上兩三遍甚至七八遍才行。
補充:大紅衣服的繪制方法
有畫友經常問起怎樣才能畫出人物艷麗而厚重大紅的衣服色彩呢?
畫大紅衣服的墨線需要用墨勾得較深。我在畫紅色衣服時首先用胭脂分染,染出衣服的明暗質感,分染時不是一次完成,而要分幾次層層暈染,本人不太喜歡用曙紅或洋紅色,因為我覺得這兩種顏色比較艷,沒有胭脂穩重。等分染足后用胭脂調勻薄薄的再罩染一遍打底。
接下來就是用朱膘平涂罩染,要注意,罩染第一遍時用色要淡,切忌性急,調色時用筆充分把碟中顏色調勻,等干后再上第二遍。。。這樣層層罩染到大概7-8遍(具體視情況而定),使顏色產生薄中見厚,色彩飽滿為止。(在罩染朱色時如果覺得顏色粉氣或有浮粉,可以等干后用清水輕輕的洗一遍,這樣罩兩遍洗一遍,直到滿意為止)
最后我喜歡用銀朱再薄薄的提染一遍,等干用胭脂復勾,復勾的用線要滋潤,勾的時候用筆要再有無之間,不要刻意死板
步驟四:衣帶飾物著色、襯色:
水色鋪足底色后,這一步開始正式上色,但衣帶的著色關系到整個畫面周圍布景的色調,不能孤立地設計衣帶的顏色,因為服飾的顏色首先取決于畫得內容、情節和人物的性格,所以色彩必須服從內容的需要。另外還要求繪畫者掌握以深托淺,以淺襯深,以及對比色與中間色的互相運用原理。例如以背景不鮮明的深灰色系,來突出畫中主體部分服飾衣帶鮮明的色彩。如果在畫中每件物體都鮮艷,缺乏主次,結果反而灰暗了。
等全部著色完成后進入統一調整階段,方法是把畫放遠仔細比較,該提亮或壓深的都要調整好,比如為了要顯示出白色或較淺的服裝,就要求用較深的顏色(如淡花青墨)在淺色衣服后面周圍托染等。完成花紋、頭飾、描金等細節的描繪。。。。
襯色,在工筆重彩畫中為了使正面的顏色厚重艷麗,一般會在絹紙后面反襯。如畫臉時覺得不夠白,可在臉部的反面襯白粉,這樣臉正面顏色就顯得光彩照人。再如畫一件石綠色的衣服,在反面用石綠襯色,這樣正面衣服的色澤就更為明快和鮮艷。在古代很多優秀工筆重彩作品后面都精心反襯過顏色,經過反襯的古畫,色澤歷經千余年,仍然濃艷而深厚。
附加:臉部著色步驟
染臉:(由于《雙喜臨門》沒有記錄下臉部繪制的過程,特借用另一幅《聽琴》作為講解范本)
染曙紅是仕女中很關鍵的第一道彩色程序,如果第一道染不好,下面幾道程序染得再好也不行。所以用曙紅染臉首先要求濃淡適度。太淡然不出應有的效果,太濃則很難看,而且罩粉后洗不掉。如果濃淡適度,在上完粉后,使人感到紅暈由皮膚里透出來,有白里透紅的感覺。染完兩頰后,還要用曙紅將面部的眼窩、耳廓、手指尖、指骨及腕臂轉環的部位染出。
接下來用赭石和朱膘染出臉的各部位(耳邊、頰輔、眉下、鼻周、嘴角、下頜、脖頸、手)。要求先后用濃淡兩遍染出,但需要等第一遍全部干后才能染第二遍。不要染得過重,也不要過分強調染出凸凹,總之要染得適可而止。對于染人物臉部要求色調潤澤、勻凈、飽和,這主要掌握渲染技法的程度及筆上含水多少而定。
-
-
-
-
-
罩臉、耳、脖頸及手: 這些部位用朱膘、藤黃(少許)、洋紅(少許)加入白粉調成肉色罩,要注意粉的運用,粉太多容易發僵,象紙糊的一樣,,缺乏皮膚的感覺;粉太薄,顯得暗淡無光。對于畫仕女、小孩最好不要調入赭石,因為赭石的色度發黑、發暗,因此調粉取消了赭石,代之以朱膘、藤黃和洋紅,用這三種色調入粉罩臉,可使臉色的色度明亮、光澤。
-
三白法的運用:
三白是指人物的額、鼻、下顎用較厚的白粉染出。三白法開創于唐代,它既能表現人的面部三個受光的凸出部位,又能表現中國古代婦女施朱粉“盛妝”的化妝效果。染粉的方法我們一般運用由額頭發際處往下染,染到眉毛為止。白粉要染勻市很不容易的,用三白法染粉必須在很窄的地帶將厚粉烘開染勻,尤其是用蛤粉染比用廣告鈦白粉更難,因為蛤粉在濕的時候很不明顯,干后特別白,如果染不勻凈容易出現粉痕。 -
-
-
開臉,完成: 罩染、三白完成后,首先將頭發加到最濃度;第二步,用淡花青在發髻部分罩一遍,以使頭發更黑;第三步,用深墨將眼眶勾足;第四步,用深墨點出眼珠,點眼珠用八成墨就行,不要點得死黑,要看出勾線時點出的瞳孔,這樣才能生動(注意!!);第五步,在眼瞼的內部及白眼球的下邊,還要用淡花青染出,眼睛才會顯得晶瑩有光。第六步,嘴要求上嘴唇稍淡(用朱膘稍加洋紅點),并用水份較多的汪筆點出。下嘴唇則用多一點洋紅向唇中部涂染開,嘴裂還要用胭脂勾出;最后開始用赭石調入少許胭脂勾畫臉及耳、脖頸、手等肌膚輪廓,至此,臉部著色全部完成 |
|
本文轉自《中國工筆畫論壇》,作者黃偉,喜歡工筆畫的朋友可加入論壇學習交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