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273]
解:脾主升清,胃主降濁,清升濁降,腹中沖和,是以不滿。脾病則清陽不升,脾病累胃,胃病則濁陰不降,中氣凝滯,故腹滿也。吐者,胃氣之上逆,逆而不納,故食不下也。利者,脾氣之下陷,清陽不升,寒生于下,水谷不消,故自利益甚也。濕寒郁塞,木氣不舒,侵克脾土,故時腹自痛也。若下之,土愈敗而胃愈逆,甲木壅礙,不得下行,痞郁胃口,故胸下結硬。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277]
解:自利而渴者,屬少陰,為寒在下焦;自利不渴者,屬太陰,為寒在中焦,與四逆等湯,以溫其臟。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281]
解:微脈主陽氣虧虛,細脈主陰血不足,脈微細說明氣血陰陽俱虛。少陰為腎所主,腎為水火之宅,本身就藏元陰元陽,陰陽俱虛則脈微細。但欲寐,只是想要睡覺卻不能真正踏實的入睡,形容精神極度萎靡,衛氣行于陽而寤,行于陰而寐,陰盛陽衰則但欲寐,是少陰陽虛的體現。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301]
麻黃二兩,細辛二兩, 炮附子一枚
解:“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少陰病本應脈沉,惡寒無熱,剛開始患病的時候,反而出現發熱,是少陰兼有太陽表證,屬于表里同病,治療應表里兼顧,發汗解表的同時要溫補里陽,選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問:藥物的理氣,行氣,破氣作用怎么區別?他們有什么不一樣嗎?
答:是一類的,只是強度不一樣,理氣最輕,行氣居中,破氣最強;力強則瀉,對于實證瘀堵效果最好,對于體虛者最傷元氣;力弱則對實證疏通效果不佳,但是可以搭配補益藥,幫助治療體虛不運的氣滯證,當然,如果正氣太虛的,那么最好不要加任何理氣藥,因為對其來說都太“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