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一職場網文馨
歡迎關注第一職場網,“教練式”職業規劃首創者,唯一入選《哈佛商業評論》職業規劃生涯機構。職業規劃、向上管理、轉行跳槽、升職加薪、面試寶典等更多干貨就在這里。
城府并非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
適當的城府,既是自我保護,也是一個人學會在行事和心理上變得成熟。
而毫無城府,很有可能會在復雜的職場、社會成為“背鍋俠”“墊腳石”,身在棋局中,卻不知自己被誰牽著鼻子走……
近日收到一位粉絲留言,情況是這樣的:
他是一個對待工作特別認真的人,可自己同事呢,做事總是馬馬虎虎,很多時候連累他跟著一起挨罵,他就跟同事嘟囔了幾句,結果這位同事急眼了,斥責他:你這么有本事,那以后你自己弄吧!
第二天,領導找他,因為他跟客戶昨天說話太直接了,遭到了客戶投訴。領導譏諷他:你說話辦事的能力,真是小學生水平,怪不得在公司不招人待見……
這位粉絲,超級郁悶,工作中的瑣事一地雞毛,明明自己能力不錯,為什么會這樣?
圖片源自網絡
說到為人處世,讓我想起了一件往事。
有一年,我們公司開年會,剛畢業的我被部門同事的推薦唱歌。本身我會唱幾首,嗓子也還湊合,于是年會之前,自己加緊練習了一段時間。在年會上,也還算驚艷,反正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完美勝過那幾個大姐級人物。
我自己得到了公司的一筆獎勵金,部門也獲得了嘉獎,領了一個閃耀的獎杯,心里自然樂滋滋的。
沒想到,年會結束后,其他部門一些同事卻表示不服,還有人明里暗里說我是不是假唱啊。這時候,部門同事都不樂意了,去找其他部門同事說道說道。聽了大家列舉的證據,對方啞口無言,這時小王同學補充了一句:“小文又不是專業歌曲,即便是假唱,也是為了節目效果啊,你們這么咄咄逼人,你們難道從來沒有做過假嘛?”
這句話一出,完了。
本來大家還是胡亂猜測呢,結果小王的“辯解”卻讓懷疑坐視了。真的,有時候還不如不說話,深知,部門很多人都懷疑,小王有沒有腦子啊,是不是故意抹黑的啊。
所以,說話溝通,為人處世,一定要三思而后行,真的要有腦子,要走心。
我還遇到一些,歪門心思的,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我們一定要心正,心不正,走不遠,不用別人整你,早晚玩死自己。
共情,就是換位思考,就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
比如做銷售的,很多人共情能力特別好,他能體會到客戶的情緒和想法,能理解客戶的立場和感受,并能站在客戶的角度來處理問題,比如產品到底好在哪,客戶更關注什么,能給客戶自身帶來什么改變?
所以,共情,是以“獲得關心的人”角度出發,不是以“給予關心的人”角度為中心。
(1)學會觀察對方的行為?
仔細觀察對方的行為方式,比如動作,姿態,還有手勢等各種各樣的行為。當你在觀察對方的時候,你需要想象下自己在做這些動作會有什么感受。
我們需要想象下對方做出這些手勢,動作行為具體是什么含義,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對方。
(2)學會從他人生命系統共情??
每個人成長由自我經歷決定,比如合理猜測對方的成長經歷、氣質、個性,對她生活中的事情進行整體掃描,然后深入進入到她的生命系統。從而,深入了解她的思維系統,更懂得她的情緒和行為模式是如何來的。
這個時候,往往我們就能真正地和別人的內在建立深入連接。共情深刻與否決定了我們與對方關系親密程度。
(3)學會確認信息,是否真正理解對方
你可以復述下自己對對方的察覺和感受是否真實,是否能理解對方。
當你獲得對方的確認后,你可以繼續深入和對方溝通交流,這個過程中,經常保持確認信息,確保自己是否足夠理解對方。
你的這份耐心和細心是共情能力強大的重要體現,當你懂得和對方確認,往往能贏得對方尊重,對方會看到你對他的重視程度,從某個程度上來說,對方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我治愈。
也可以這樣說,情緒共情,是我們在生活中更容易接觸到的一種共情,它是指對他人的情緒感同身受。而認知共情,涉及的是另一個層面,我們不再共享情緒,而是從對方的視角和立場出發,去理解和看待他正在經歷的事情。
這句話,是我之前上司說的。
他總愛說,出頭鳥容易被打,跟隨別人容易迷失。
所以在職場也好,生活也好,要時刻保持獨立思考,擁有提升認知的意識,這是為人處世的核心之本。
比如,不事后補刀。有同事愛說,“我就說嘛,這樣做肯定不對,你們當初就是不聽我的!”其實,他可能也沒說什么。
比如,再有理的話,也要包裝一下再出口。耿直的性子在職場上,特別容易得罪人。尤其跟領導溝通的時候,即便你說得再對再有理,你也要委婉,給領導留足面子。
比如,在公共場合,不評價他們。禍從口出,私下也不要說。
比如,能保持穩定情緒的人,內心通常都是強大的。
比如,不要試圖改變一個人,不管你出于什么目的。尤其是在工作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比如,獲得好印象的方向是夸贊。但不要泛泛而夸獎,而要聯系到實事上。
比如,學習和記住某件事最好的方法是解釋給別人聽。當你解釋給別人時,你會盡量精簡。這樣會幫助你記住要點和重要信息。
比如,打斷別人說話很不禮貌,但如果你說話經常被打斷,可以反思下自己廢話是不是太多了。
比如,人要識趣。很多時候,沉默或者不正面答應就代表著拒絕,不要逼著別人說出NO。撕破臉皮后,大家都尷尬。
圖片源自網絡
比如,保持讀書的好習慣,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與一個智者交流,讀的閱讀意味著你富有和謙遜的可能性越大。比如讀了《非暴力溝通》之后,當你想要斥責對方時,就會記得先講客觀條件,再談感受,接著是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你的人際關系就能得到優化。
說到讀書,好的書籍、文章,會不斷優化人的思想與格局,堅持持續輸入輸出,你的眼界和學識會逐漸擴寬,能站在最高點審視之前的自己,實現跨層次提升。
聽別人的道理,穿適合自己鞋子。縱然有些東西,并非絕對,還是要看你在什么圈子,禮貌和人情味是必備的。
真正從道理中獲益的人,會把道理跟自己的實際情況結合,不僅要理想內化,還要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記錄反思,最終提煉形成自己的工作生活指南。
當然,看完能及時點贊,這也是為人處世能力強的表現,說的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