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太陽系的璀璨星球(八。續完) ——太陽系邊緣奧爾特云


王岳雷

 

奧爾特云OortscheWolke),也稱為環日彗星云或歐皮克-奧爾特云,是太陽系的最外區域天體的假想,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揚·亨德里克·奧爾特(Jan Hendrik Oort)將這種云假定為長周期彗星的起源地。奧爾特“云”從太陽的距離1,000天文單位至100,000天文單位(約1.6的光年)的區域,受太陽風影響的太陽圈的估計半徑約為110150天文單位,奧爾特“云”是太陽光的最邊緣處。通過觀測奧爾特云被劃分成內和外奧爾特云,邊界被假定為距太陽10,00020,000天文單位。

太陽系最遠的星球軌道

2000OO67星(小行星87269,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2000729日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圣卡塔利娜山薩拉·萊蒙(Sarah Lemmon)山天文臺發現,直徑38-86平方公里,半長軸814×109公里(544.2±2天文單位),近日點31×109公里(20.786天文單位),遠日點1597×109公里(1,068±4天文單位),軌道周期4,636,764±27,381天(12695年),平均軌道速度0.88 公里/秒,表面溫度約12 K

2004VN112星(小行星474640,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于2004116日在智利的托洛洛山美洲天文臺發現。直徑為314公里,半長軸490.687×109公里(316天文單位),近日點70.791×109公里(47,295天文單位),遠日點583,305天文單位,軌道周期5629年(2056119天),平均軌道速度1.28公里/秒。

2005VX3,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2005911日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圣卡塔利娜山薩拉·萊蒙(Sarah Lemmon)山天文臺發現,是已知的第三大遠日點的小行星,它的近日點位于木星的軌道內,直徑7公里,半長軸2394.494億公里(1,600.619天文單位),近日點6.22568億公里(4.161609天文單位),遠日點4782.7623億公里(3197.076391天文單位),軌道周期23,390,008天(64,038.36年),平均軌道速度0.51公里/秒。

2006SQ372星(小行星308933,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是由安德魯·貝克(Andrew Becker),安德魯·帕克特(Andrew Puckett)和杰里米·庫比卡(Jeremy Kubica)在2006927日首次從2005913日拍攝的照片中發現,半長軸1443.47億公里(964.9002天文單位),近日點36.1743億公里(24.180978天文單位),遠日點2850.7685億公里(1905.619422天文單位),軌道周期22,466年,平均軌道速度0.674公里/秒。平均直徑110公里,尺寸60-140公里,質量1.7×1018公斤。

2007TG422,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是在2007103日由安德魯·貝克爾(Andrew Becker),A.W. PuckettJ.庫比卡(J. Kubica)發現。平均直徑約350公里,半長軸774.927×109公里(518天文單位),近日點53.228×109公里(35.58天文單位),遠日點1495.998×109公里,(1,000天文單位)軌道周期約10400 年。

2009MS9星(小行星418993,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由J.-M. PetitB.格拉德曼和J. J. Kavelaars發現,直徑大約30-60公里,遠日點696天文單位,近日點11.002天文單位,半長軸353天文單位,軌道時期6481.05年(2367202天)。

2010NV1星(小行星336756,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直徑約44公里,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286天文單位,是在201061日由美國宇航局在地球軌道上的紅外空間望遠鏡紅外測量探測器發現的,遠日點616.5天文單位(92,220,000,000公里),近日點9.4004天文單位(1,408,990,000公里),半長軸308.92天文單位(46,820,000,000公里),軌道時期5540年(2,022,000天)。

2010GB174,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是目前發現距太陽第十個最遠的星球,2010412日在夏威夷島冒納凱阿天文臺發現。直徑223公里,半長軸553.519×109公里(370±28天文單位),近日點71.808×109公里(48天文單位),遠日點1035.231×109公里(692±53天文單位),軌道時期7150±827年。

2012DR30,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直徑約185-200公里,2009331日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庫納巴拉布蘭附近的斯丁泉天文臺發現,半長軸2208.093×109公里(1,476天文單位),近日點21.767×109公里(14.559天文單位),遠日點4396.738×109公里(3070天文單位),軌道周期56,755±215年。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庫納巴拉布蘭附近的斯丁泉天文臺

2012VP113,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直徑約450公里,距離太陽80.5天文單位至435天文單位,是目前發現距太陽第八個最遠的星球,2012115日由查德威克·A·特魯希略和斯科特·謝潑德在智利托洛洛山美洲際天文臺的觀察中發現,在2014326日宣布。20144月距太陽83天文單位。半長軸39,344,239,810公里(263±7天文單位),近日點12,426,285,350公里(80.5±0.5天文單位),遠日點66,571,052,150公里(445±13天文單位)。軌道周期1,558,933±65,537天(4,268±180年)。

2013RF98,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于2013912日在智利的托洛洛山美洲天文臺發現,尺寸50-120公里,遠日點662±20天文單位(867.679×109公里),近日點36.09003天文單位(54.305×109公里),半長軸349天文單位(462.263×109公里),軌道周期2,383,820天(6526年)。

2010BK118,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是一顆彗星,于2010130日由美國宇航局在地球軌道上的廣域紅外測量探測器(WISE)太空望遠鏡發現。是一個直徑大約20-60公里的彗星,是一個逆行的彗星軌道,軌道周期為8000年。遠日點792天文單位,近日點6.1000天文單位,半長軸399天文單位。

2013BL76,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2013120日先鋒號發現,由于沒有看到氣體,所以不知道它是不是彗星。估計直徑為15-40公里,軌道周期為29900年。遠日點2499.6天文單位(3739.3489億公里),近日點8.3622天文單位(12.5689億公里),半長軸1,254天文單位(1875.9589億公里)。

韋斯特彗星(西方彗星Comet West),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1976年正式命名為C / 1975 V11976 VI1975年的彗星,是1976年夜間天空中最亮的物體之一。1975115日,歐洲南方天文臺位于智利北部觀測站的理查德·M·韋斯特(Richard M. West)在吉多·皮薩羅(Guido Pizarro924日拍攝的錄像中發現了一顆彗星的痕跡。他還從同一個天體地區的其他攝影板上尋找彗星,并在1975810日和13日的照片上也發現了彗星的痕跡。1976225日,這顆彗星來到了近日點(最接近太陽),當日白天,這顆彗星在太陽附近被望遠鏡首先看到,在日落之前不久,肉眼發現成功了。從225日到27日觀察人員報告說,這顆彗星足夠亮,可以在全天候進行研究。229日達到0.79天文單位/ 1.188億公里,是最接近地球的路線,197631日,這顆彗星在黎明時分出現,這顆彗星達到-1等星等,深度約為1千米,尾巴長至少2千米。在34日從地球上看到它的壯麗發展到了全尺寸。37日,尾巴迅速發展到3040度,可以看到尾部還有一條10°長的等離子尾巴,而且還有一個寬的扇形,從尾部橫向延伸出來。39日在距離金星1.115億公里的距離上行駛。近日點0.197天文單位,遠日點70,000天文單位(1.1光年),平均軌道速度95.0公里/秒,拋物線軌跡,軌道周期估計560,000年。由于彗星在太陽3000萬公里范圍內通過,觀察到的核分裂成四個碎片:1976371230分左右,收到有關彗星分裂成兩部分的報告,318日早上又形成了另外兩個碎片。

19763月的韋斯特彗星

197639日拍攝的韋斯特彗星

德國慕尼黑加興鎮,1990914日成為一個城市,是研究中心和許多大學及非大學研究機構的家園,擁有多個科研院所和科研實驗設施,包括直線加速器和研究型核反應堆。

歐洲南方天文臺(ESO)德國慕尼黑加興(Garching)總部,歐洲南方天文臺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馬沙漠建立拉西拉天文臺、帕瑞納天文臺和位于安托法加斯塔地區圣佩德羅德阿塔卡馬鎮以東大約50公里的海拔超過4,800米的拉諾·德·查南托天文臺(Llano de Chajnantor)。

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郊外的拉塞雷納東北方向150公里處的拉西拉天文臺

智利阿塔卡馬沙漠郊外的拉塞雷納東北方向150公里處的拉西拉天文臺2

智利拉西拉天文臺

智利拉西拉天文臺

智利安托法加斯塔以南120公里處,海拔2,635米的帕瑞納天文臺

2016322日 - 23日夜半時候拍攝的帕瑞納天文臺

智利帕瑞納天文臺

智利拉諾·德·查南托天文臺

射電望遠鏡12米的亞毫米天線運往拉諾·德·查南托天文臺

哈雷彗星Halley'sComet),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1656年至1742年)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并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為76?79年,最近一次出現198638日和5月,在1986411日距地球最近,約6300萬公里。下次過近日點時間為2061728日。遠日點35.082天文單位,近日點0.586天文單位,半長軸17.834天文單位,軌道周期75.32年,尺寸15×8公里,平均直徑11公里,質量2.2×1014公斤,平均密度0.55/立方厘米,自轉周期2.2天(52.8小時)。

1986年出現的哈雷彗星

1986年出現的哈雷彗星

198638日拍攝的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軌道

1986321日拍攝的哈雷彗星和銀河系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遠日點5.6829 天文單位(850,150,000公里;528,260,000英里),近日點1.2432天文單位(18589萬公里;11556萬英里),半長軸3.4630天文單位(518,060,000公里;321,910,000英里),軌道周期為6.45年,旋轉周期約為12.4小時,最高時速13.5萬公里/小時(38公里/秒;84,000英里/小時)。平均尺寸約4.3×4.1公里(2.7×2.5英里),外形尺寸:大巖:4.1公里×3.3公里×1.8公里;小巖:2.6公里×2.3公里×1.8公里,體積18.7立方公里,質量(9.982±0.003)×1012公斤,平均密度0.533±0.006/ 立方厘米,表面溫度230180開爾文(攝氏-93 -43)。1969920日,蘇聯天文學家克里姆·伊萬諾維奇·丘留莫夫(Klim Ivanovych Churyumov)(1937219- 20161014日)和烏克蘭天文學家斯韋特蘭娜·伊萬諾夫娜·格拉西緬科(Svetlana Ivanovna Gerasimenko)在基輔大學天文臺首先發現。它在2015813日來到近日點(最靠近太陽)。歐洲空間局于200432日發射羅塞塔號探測器,于201486日與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相遇,201486日探測器到達彗星3010公里的距離上繞過彗星,在2014910日進入軌道,羅塞塔號的菲萊陸器于20141112日降落在彗星的表面,成為第一艘登陸彗星核的飛船,雖然它的電池電量在兩天后耗盡,與菲萊的通信在20156月和7月短暫恢復,但由于太陽能功率下降,羅塞塔號與著陸器的通信模塊在2016727日關閉。2016930日,羅塞塔探測器在在馬埃特地區的彗星上硬著陸,結束了其使命。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一表面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一表面

羅塞塔號20141028日距離地表約7.7公里處拍攝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一表面照片

羅塞塔號20141024日距離地表約7.8公里處拍攝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一表面

羅塞塔號2015131日拍攝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羅塞塔號20148月接近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時獲得的86幅圖像組成
 

羅塞塔號菲萊登陸器201411月著陸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羅塞塔號20141210日拍攝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的破爛懸崖

羅塞塔號2015328日拍攝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表面冰氣在逃逸。

羅塞塔號2015415日拍攝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表面冰氣在逃逸。

羅塞塔號201577日拍攝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表面冰氣在逃逸。

羅塞塔號的菲萊陸器在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上空

羅塞塔號的菲萊陸器降落在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

 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和2014 MU69彗星的尺寸比較

2014MU69(小行星486958),以前稱為PT11110113Y,是位于太陽系最外層的柯伊伯帶上的一個星,是天文學家在2014626日使用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的。遠日點46.552天文單位,近日點42.364天文單位,半長軸44.458天文單位,軌道時期296.44年(108,274天),尺寸20公里+18公里。新視野號完成了冥王星飛行后,將在201911日抵達2014 MU69星,此時它將在人馬星座距太陽43.4天文單位。

201784日的2014MU69

2013AZ60,奧爾特云的一個天體,是一顆彗星,于2013110日美國亞利桑那州圖森市圣卡塔利娜山薩拉·萊蒙(Sarah Lemmon)天文臺發現,軌道周期為8500年。遠日點1,450.1天文單位,近日點7.9103天文單位,半長軸729.00天文單位,軌道周期19683.37年(7189352.7 天),直徑40公里,尺寸62.3±5.3公里,自轉周期9.39±0.22小時。在201411月達到近日點,離太陽7.9 AU(在土星軌道之內),直到距離太陽7.2 AU才開始發現,并開始釋放氣體,被證明是彗星。

2015ER61,是一顆彗星,是在內奧爾特云的物體,2015315日發現,當時距離太陽8.44天文單位。2016130日在距太陽5.7天文單位的時候被證明為彗星,2017419日距太陽1.2 天文單位,最接近地球。核心直徑大約8-20公里。遠日點2,487天文單位(372.0547×109公里),近日點1.059天文單位(0.1554×109公里),半長軸1,244天文單位(186,1021×109公里),軌道時期7591年。

太陽系的柯伊伯帶至奧爾特云是整個太陽系的最外圍,最外的太陽圈是一個恒星 - 風力氣泡,是由太陽支配的空間區域,它以大約400公里 /秒的速度輻射太陽風和帶電粒子流,直至它與星際介質的風相撞。碰撞發生在終止沖擊處,距離星際介質的太陽迎風約80-100天文單位,距離太陽下風約200天文單位。在這里,風急劇減速,凝結并變得更加動蕩,形成了一個被稱為太陽風圈的巨大橢圓形結構。這個結構被認為它看起來非常像彗星的尾巴,在上風向延伸40個天文單位,但沿順風方向多次拖尾;來自卡西尼和星際邊界探測器航天器的證據表明,星際磁場的約束作用迫使它變成了氣泡形狀。大約在230天文單位,就是沖擊弓的震動,引起太陽在銀河系中行走時形成的等離子體的“尾流”。日光層的外邊界是太陽風最終終止的邊點,也是星際空間的起點。

太陽系中的太陽引力場主導著周圍恒星的引力大約兩光年(125,000天文單位),太陽系在與星際介質互相的引力場中,以太陽光的輻射來抵抗星際介質的輻射及引力,保護太陽系中各個星球的正常軌道運轉。太陽系外圍的假設奧爾特云半徑約超過5萬天文單位,是太陽系同半人馬座南門二α星互相排斥各自的輻射及引力場所。在這個范圍里運行的塞德納星是一個巨大的紅色物體,有一個巨大的橢圓形軌道,從近日點的76天文單位到遠日點的940 天文單位,已深入到奧爾特云內,軌道周期需要11,400年才能完成。目前,已知太陽系最遠的物體,如韋斯特彗星,距離太陽約70,000天文單位(1.1光年),想象太陽引力有多么的強勁。在近鄰的半人馬座的星球上看太陽系,整個太陽系就是一個亮光點,根本就看不到我們太陽系內還有數以萬計的行星、小行星、矮行星、衛星、彗星等等,這就是在太陽光輻射下,太陽系才能正常運轉,地球上的人們才會免受外來星球的各種強勁的輻射干涉。

太陽系邊緣

太陽系邊緣,如圖中的這個例子說明,由多色(藍色和綠色)氣泡代表著被稱為高能中性原子的粒子發射的輻射量值。高能量的中性原子從厚的邊界被稱為太陽圈。我們太陽影響的區域和星際介質之間的區域,星際之間的星星之間的輻射。紅色區域表示最熱,是最高壓區域;紫色表示最冷,是最低壓力區域。黃色的圓圈就是我們的太陽。兩個旅行者航天器正在線路中顯示出他們的路線,目前正在穿越日光層。在太陽風中,太陽風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減速并升溫。圖片還顯示了卡西尼,它仍然在我們的太陽系內,繞著土星旋轉,最終墜落在土星上。黑暗的內圈表示由終止沖擊所限定的體積,形成了從太陽流出的超音速太陽風突然減速的地方。被稱為太陽日光的外圈,是太陽系外的邊界,是星際介質與太陽風平衡的地方。在這個泡沫的左邊是假定的弓形激波的曲線,星際介質在相反的方向上相對于太陽圈行進,在與日光層相撞時減速。星際磁場與附近流動的等離子體相互作用時,會形成一個弓形邊界,星際輻射的弓形震動(弓形沖擊Bow shock)就像水流經巖石時形成的波浪一樣,是星際輻射同太陽光輻射的斥力及引力場。

太陽圈

太陽系最邊點(Heliopause),是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被稱為內日光層的區域,是日光區終止震蕩之處,是星際外面看到太陽的日光處。是太陽光和太陽風被星際介質阻擋的理論邊界,太陽風的力量已經不足以推回周圍恒星發出的恒星風及恒星輻射的能量,該處使得宇宙射線逐漸增加,還是星際介質和太陽風壓力平衡的邊界。

旅行者1號和2號駛入太陽圈

先驅者11號前往星際空間,197346日發射,2015719日距離地球90.716天文單位(1.35709×1010 公里;8.4326×109英里)。

20081019日發射的星際邊界探測器(IBEX),將探索太陽系邊緣

太陽系最邊緣點,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被稱為內陸的天球的區域

太陽系邊緣星際介質輻射穿過氣泡狀的日光層區域

半人馬座A

2010年,旅行者1號探測到了約113天文單位(1.69×1010公里)附近的“停滯地”。太陽風速度降到零,磁場強度加倍,來自星系的高能電子增加了100倍。從20125月開始,在120天文單位(1.8×1010公里),旅行者1號探測到宇宙射線的突然增加,這是一個明顯的接近日偏差的標志。旅行者1號航天器197795日升空后,帶有三個钚-238氧化物球體的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旅行者1號由于在太空中孤獨行動,因為電力有限,它的部分儀器已經陸續停止運行,與地球中斷了幾年的聯系,20101213日證實,旅行者1號已經通過了低能量帶電粒子的太陽風徑向外流的范圍。美國宇航局于2011125日宣布,旅行者12012123日通過太陽日光層邊點,已進入一個被稱為“宇宙煉獄”的新地區。在這個停滯的地區,從太陽流出的帶電粒子慢慢向內轉,太陽系的磁場強度加倍,因為星際空間似乎在施加壓力。來自太陽系的能量粒子減少近一半,而來自外部的高能電子的檢測增加了100倍。停滯區的內邊緣距離太陽大約113天文單位。20121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在20128月下旬,旅行者1號航天器距太陽約122天文單位(1.83×1010公里),進入一個他們稱之為“磁性高速公路”的新地區。2013912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到2012825日,旅行者1號已經成為第一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至20138月,旅行者1號正以每秒17公里(11英里/秒)的速度背離太陽行駛。2014913日凌晨2點,旅行者1號離開太陽系飛向別的星球。2016518日到達了距太陽135個天文單位。201795日,到達了距太陽約139.64天文單位。20171128日美國宇航局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給旅行者1號發出一條指令:重啟封塵了37年的推進器,想不到在經過19小時35分,穿透了211億公里的路程,抵達了旅行者1號,1129日終于收到來自深空的回復,全場瞬間淚目。201712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已經成功修正旅行者1號的所有4個機動(TCM)推進器,用來幫助保持探頭的天線指向地球。使用TCM推進器將允許旅行者1號繼續向美國宇航局傳輸數據兩到三年。截至20171220日,旅行者1號航天器距太陽141個天文單位,仍與美國深空探測站進行通信,以接收日常指令并返回數據。以后旅行者1號預計將在300年左右達到理論上的奧爾特云,并需要大約3萬年的時間才能通過。

旅行者21977820日發射,1979年訪問了木星系統,197979日距離57萬公里(35萬英里)處最接近木星,它發現了木星周圍的幾個環,以及在木衛一表面九座火山的爆發活動。1981年訪問了土星系統,最接近土星的地方發生在1981826日。旅行者2號發現土星上最高的壓力為七千帕,土星的溫度是70開爾文(-203°C),土星的北極溫度是10開爾文。于1986124日距81,500公里(50,600英里)處最接近天王星。天王星的極點附近發現了一層高度的霧霾,這個區域也被發現輻射大量的紫外線,這種現象被稱為“日光”,平均氣溫約為60 K-350°F / -213°C)。1989825日旅行者2號最接近海王星。結束了對海王星系統的探索,201412月以15.4千米/秒(55,000千米/小時)的速度正在穿越日光層。旅行者2號目前正在進行擴展使命,截至20171222日,已經運行了404個月零2天,距離太陽116天文單位(1.74×1010 公里),仍然通過太空網絡與其保持聯系。在到達星際空間后,“旅行者2號”有望首次提供星際等離子體密度和溫度的直接測量結果。如果不受干擾的話,經過29.6萬年旅行者2號應該在4.3光年的距離旁邊經過天狼星。

旅行者1

旅行者11990年拍攝的地球和月亮

旅行者1號帶去的人類光盤

旅行者1號帶去的人類金色唱片,包含55種人類語言的問候、27種不同文化的古典音樂、115幅影像,有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致詞的問候、太陽系各行星的圖片、人類男女形象圖、宇航員埃德·懷特的照片、還有737秒的中國古典音樂“流水”以及四種中國方言。

旅行者1號帶去的人類金色唱片里的宇航員埃德·懷特的照片

旅行者1號帶去的人類金色唱片

旅行者11990年飛向外太空的軌跡

旅行者11990214日拍下地球最后一張“暗淡藍色”的告別照,地球只是漫漫太空中的一個瞇微的小不點

旅行者1號由于在太空中孤獨行動,因為電力有限,它的部分儀器已經陸續停止運行,與地球中斷聯系的時候。

旅行者1號目前正駛離距太陽約有119個天文單位(178億公里)

旅行者12017年在星際中漫游

旅行者1號在深空中

1982年太陽系行星排成一隊列

太陽系星球

1977年至2030年從地球飛行的旅行者2號軌跡,旅行者2號從地球上出發,沿著1989年在海王星的黃道,現在向南進入孔雀星座。

1977年至2030年旅行者1號軌跡,旅行者1號從地球上出發,在1981年與土星分離,現在進入了蛇夫座星座

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探測器正在進入星際空間

旅行者2號在星際中 

截至201228日,旅行者2號的位置模擬視圖

200744日顯示先鋒10號(先驅者10號),先鋒11號(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航天器的位置和軌跡的地圖

2007年4月4日,顯示先鋒10號,先鋒11號,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航天器的位置和軌跡的地圖
 

先驅者11號和土星

1990214日旅行者1號從約64億公里的距離拍攝了太陽系行星示意圖
 
1990214日“旅行者1號”從外部看到了太陽系的第一張“全家福”,其中包括被稱為“淡白色小小圓點”的地球圖像。
 

1990214日旅行者1號的攝像機指向太陽,拍攝了太陽和行星的第一張“全家福”,由60幀圖像拼湊組成,旅行者1號從約64億公里的距離和黃道上方約32度的距離拍攝了太陽系的幾幅圖像,顯示了地球,金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六顆行星。

 

1996913日旅行者1號太空探測器拍攝的太陽系行星“肖像”,距離地球超過40億英里,黃道上方約32度。太空探測器總共獲得了60幀的太陽系馬賽克,顯示了六顆行星。水星太接近太陽了。由于太陽光散射,探測器無法探測到火星,冥王星由于體積小,與太陽距離不大,因而不包含在鑲嵌圖中。這些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圖像是金星,地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附:

一個天文單位約等于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等于149,597,870,69米±3米,等于149,597,870.691千米(約1.5億公里)。

1光年=9,460,730,472,580,800米(正確的距離)9,460.7×109千米,9.461萬億公里≈63,241.077天文單位≈0.306601秒差距。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類源流——太陽系2
飛出太陽系咋就那么難
如果能登陸冥王星,會看到怎樣的世界?那里的太陽到底有多大?
四、地球-我們的美麗家園
方圓15萬億公里共用一盞燈泡,太陽能夠照亮整個太陽系嗎?
火星離太陽有多遠?天文學家的回答讓人意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鲁木齐市| 托克逊县| 怀化市| 湄潭县| 怀宁县| 肥西县| 和静县| 湄潭县| 嵊泗县| 温泉县| 新安县| 河北省| 思南县| 新营市| 莒南县| 江达县| 苏尼特左旗| 略阳县| 四子王旗| 阳东县| 麦盖提县| 淳安县| 那曲县| 交口县| 浪卡子县| 梅河口市| 霍邱县| 南安市| 万载县| 武义县| 瑞安市| 灵丘县| 平遥县| 武乡县| 刚察县| 九龙县| 靖远县| 武功县| 旺苍县| 武宁县| 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