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醫學生
在職研究生發展背景
199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組織實施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工作,從2000年起,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由各招生院校聯合組織考試發展為全國聯考,統一考試、統一錄取,有學位、無學歷。日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已印發《關于2014年招收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工作的通知》,自2016年起,所有在職研究生均作為非全日制的分類納入到國家研究生招生計劃,取消在職研究生聯考,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
取消在職研究生聯考的過渡階段
作為一項重要決策,《關于2014年招收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工作的通知》里,對于取消在職研究生聯考規定了2年的過渡期。2014、2015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仍繼續組織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全國聯考,相信這是打算近期攻讀在職研究生的學員朋友最愿意聽到的消息。而在2016年之后,除了特殊專業外,所有攻讀在職研究生的學員均須參加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
取消在職研究生聯考的背景
為什么取消掉這一發展了10余年的入學方式呢?從納入到國家研究生招生計劃這一舉措來看,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在職研聯考的難度要低于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取消在職研究生聯考,將其作為非全日制學生納入到國家研究生招生計劃中,最顯著的提高無外乎兩點,其一是入學的質量;其二是教學的質量。二者的提高,能夠帶動在職研究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在職聯考取消后對研究生考試的三點影響
一、極有可能增加入學考試難度
兩場考試合并為一場考試,也就意味著兩批考生合并為一批,考生基數會有上升,作為選拔性考試,各大研招單位入學名額是否隨之增多,卻未見明顯調整。雖然不排除下一步有可能將原有在職研究生培養的教學資源統一并入全日制研究生培養中來,增加招生名額的可能,但目前尚無任何教育部、高校的官方政策與解讀。
所以,人數多了,入學名額不變的情況下,作為選拔性考試,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增加考試難度。另一方面,即便試卷本身難度不變,人數的增加,本身就增加了難度。因此作為2016年以后參加考試的在校“準研究生”,要做好復習準備。
二、專業碩士必將成為大趨勢,超越學術碩士比例成為主流
國務院學位辦頒發的“單證在職碩士”統一納入“雙證全日制碩士”后,原來因成人考生“在職不研究”帶來的“重取證輕學術”的就業詬病就會消失,在大學生群體中間因分不清“在職單證專碩”和“全日制雙證專碩”造成的“所有專業碩士就業都會受質疑,就業力不強”的誤區會被打消,這無疑為專業型學位在高校大學生中的接受程度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考生將注意力放到專業型學位上來,加之教育部一直在大力扶植專業型學位辦學招生,因此專業碩士招生人數,辦學規模超越當前的學術碩士,成為研究生報考的主流。
三、復試對考生綜合素養更加看重
“成人考生”和“大學生考生”兩個群體比較起來,前者“考試學習能力弱,實踐經驗豐富”,而后者卻反之,因此造成了,大學生考生利于考研“初試”而弊于“復試”.
但兩項考試合并后,必將進一步增加全日制研究生考試中成人考生的數量與比重,也會一定程度上“拉高”復試對綜合素養和實踐經驗的要求,這對不擅長綜合面試的大學生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專家意見:
部分專業錄取分數線或高于研究生分數線
教育部表示,不再組織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專業學位全國聯考,并不是取消在職攻讀招生渠道,也不會使考生喪失在職學習機會,而是將在職攻讀招生工作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納入國家研究生招生計劃和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在職研究生取消聯考、參與研究生考試后,考試難度肯定會比原來增加。在錄取方面,根據專業不同,有的錄取分數線并不一定會比研究生分數線低。
儲朝暉認為,現在很多在職研究生存在“在職不研究”的情況,如果想要獲得研究生學位,就要更加努力。
考生何去何從?
提示廣大考生:
第一,不論政策怎樣變化,提高自身的應試實力和應試技巧,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有效方法。
第二,專業碩士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政策的調整,使專業碩士的形勢更加明朗,考生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專業報考。
第三增加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做復合型人才,往往是在復試中勝出的有效辦法,面對“洶涌而來”的成人考生,在校考生要及時展現出應有的綜合素質,方可利于不敗之地。
抓住在職研究生的低門檻機會
雖然即將取消在職研究生聯考,但通知中明文規定2014、2015年的在職研究生的選拔依然會采用聯考,也就是說,如果你打算近幾年考在職研究生,不妨抓緊時間,在2014、2015年參加在職研究生聯考,難度相對低一些。
當然,這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刺激部分學員提前選擇攻讀在職研究生,相對于2013年而言,可以預見2014、2015年的在職研究生聯考難度會提升一些。但和取消在職研究生聯考的2016年相比,2014、2015顯然是抓住在職研究生入學低門檻的最后機會。
【服務醫生,期待支持!】
《醫學界》為旗下超 150萬讀者誠邀廣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讓更多醫生受益!投稿地址:zhuyiran@yx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