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婚嫁更是國人一生中的傳統大禮,也是我們五千年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傳統婚服制式大致可以分成“爵弁玄端——純衣纁袡”、“梁冠禮服——釵鈿禮衣”、“九品官服——鳳冠霞帔”三個階段。隋唐之前,女性婚服多以“純衣纁袡”為主;而唐代女性的婚嫁服飾則處于“釵鈿禮衣”最具代表性的階段;到宋代則在承接唐代釵鈿禮衣的同時進入“大衫霞帔”初形時期,為明代的“鳳冠霞帔”奠定了基礎。
周朝
史書記載,我國從周代開始就形成了完整的婚禮禮儀,《 周禮 》中將結婚時間定為天地交合的黃昏時分,“昏禮”所用的“昏服”崇尚端正莊重,頗具神圣意味。
周代人穿衣多根據五行。且《周禮染人》有云:“玄纁者,天地之色,以為祭服,天地之色玄黃,而玄纁者,天之正色而玄,地之正色而纁,法天地也,故禮服之重者莫不上玄纁下也。”即嫁衣的色彩在周代遵循“玄纁制度”,纁黃而兼赤為纁,如那落日余輝的色澤。與后來所崇尚通身紅色的婚服顏色不同,這種玄衣纁裳的色彩更凸顯其端正且莊重,有著神圣的儀式感。且根據陰陽五行思想,玄為黑色,五行屬陰,故而在裳下緣注紅色邊,以喻天地陰陽調和。
周制時期發展尚簡,婚禮也相對簡單,沒有后世的喧囂與嘈雜,更加重視夫妻之義與結發之恩,注重“明媒正娶”。
漢朝
漢代新婦的嫁衣多采用袍制,延續周代的五行穿衣文化,婚服顏色依舊是玄纁風格。《后漢書·輿服志》記載:“公主、貴人、妃以上,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采十二色,重緣袍。”伴隨著漢代織染技術的空前發展,當時不僅能織出精美多樣的花紋,而且也能印染出豐富多彩的顏色,用十二種色彩的絲綢設計出適合不同身份的人穿用的婚禮袍服,并且穿用五彩帶和木屐,寓意前程似錦。
劇照
魏晉
魏晉時期開始大規模盛行白色衣衫,顏色以素雅為主,即使在婚嫁宴會等重要的喜慶場合,也依然穿著白色禮服。《東宮舊事》載之:“太子納妃,有白轂,白紗,白絹衫,并紫結纓。”如此大規模的崇尚白色,與當時玄學盛行、佛教的逐漸傳播、道教所提倡的“以無為本、返璞歸真、追求清新淡雅”的風尚有著莫大的聯系。
唐朝
唐代時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民風自由開放,服飾艷麗華美,世人多以“盛世華服”形容唐代服飾,這也是唐代文化中最重要的標志之一。這一時期的女裝充滿活力,其主要特點為:款式優美華麗、雍容大度;穿著方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樣;裝飾妝扮種類繁雜。襦裙、深衣、胡服成為唐代最流行的三大女裝。
唐代女性婚嫁所穿禮服顏色復雜繁多,色彩搭配濃艷熱烈,但視覺上依舊以綠色為主色調的。且唐代女性婚嫁服飾色彩給世人最大的印象莫過于“紅男綠女”,即男著絳色紗袍,女著青質衣裳。《新唐書》記載:“庶人女嫁有花釵,以金銀琉璃飾之。連裳、青質、青衣、革帶、襪、履同裳色。”且從領型來看,唐代女性婚服多是交領或坦領襦裙,領緣層疊,紛繁華麗。穿著嫁衣的圖案花紋色彩復雜,富貴華麗,寓意深厚,圖案內容多以動物花卉為主,而牡丹因其花型飽滿圓潤裝飾性強,又因象征富貴吉祥而受廣大唐代女子的喜愛。
【唐代婚服】釵鈿禮服是一種雜色禮服,并不一定是綠色,但婚嫁一般都使用紅綠搭配,以青綠色為主色調
宋代
宋代女性婚嫁服裝在沿襲唐制的基礎上,賦予自身的創新,較之唐代少了鮮艷明媚,更添莊重典雅,最具特色的便是“霞帔”的出現。宋代女性婚嫁服裝形制多為大袖、下著長裙、外披霞帔。《宋史·輿服志》記載:“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被子、生色領皆用絳羅,蓋與臣不下議。”嫁衣多為瘦長、窄袖、對襟樣式,左右對稱嚴謹,領緣有較寬的緣飾,精致而簡約。圖案花紋風格細膩,造型細致,多為花鳥,但也出現了梅、蘭竹、菊為代表的“君子花卉”紋樣,寓意高尚的品格與氣節。
宋皇后禮服
明代
明代時期,霞帔不僅逐漸在后妃和官員妻子中得到普及,更是以霞帔上的紋樣來彰顯其品級之分,分為翟紋、孔雀紋、鴛鴦紋、練鵲紋等。平民婚服也可著鳳冠霞帔,但卻有所限制。《禮部志稿》記載:“文武官命婦服飾用大衣霞帔,既合古制,霞帔以金繡為文為等第。若民間夫人禮服,惟以素染色,不同文秀。”規定民間女子婚服不得有紋繡,顏色必須以素色為主。《明會典》記載:“凡文武官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圓領衫、束帶為公服。”由此可見,明代的新郎婚服更接近于以常服而簪花披紅的形象。明朝后期,新婦服飾基本以命婦裝束為主。
命婦頭飾
皇后鳳冠霞帔
皇后頭飾
孝靖皇后十二龍九鳳冠
孝靖王皇后九龍九鳳冠
鳳冠霞帔
中國的婚俗文化源遠流長,從伏羲氏制嫁娶、女媧立媒約開始確立雛形,朝代更迭,婚禮形式與禮儀既有傳承也有變化。在婚俗文化發展過程中,婚服色彩與款式的變遷也代表著華夏歷史與文明的傳承與變遷,婚服既是婚禮的“外形加持”,其背后蘊含的更是厚重的中華歷史,深刻的文化內涵。
只為弘揚傳統文化,圖文來源于網絡,侵刪,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