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 “拉扎節(jié)”之外,臨洮還有聲勢浩大的迎接“八位官神”的迎神賽會活動,規(guī)模最大的當屬農歷三月二十八日泰山廟會和五月端陽河神同迎八位官神的廟會。清代著名詩人吳鎮(zhèn)在《我憶臨洮好》中說“劇憐三月后,賽社日紛紛”,便是這一民俗盛會的寫照。廟會是當?shù)厝罕娮畲蟮目駳g節(jié)。迎拜開始至結束,時間將盡一月。地域包括臨洮全境,參加人員之多,場面之熱烈,方式之獨特,為隴上所僅有。
民間傳說的八位官神依次是常爺、金龍爺、廉洞爺、顯神爺、二郎爺、白馬爺、索爺。迎神活動的主要過程大致是下廟取水、走馬路、齊聚河神祠、游街拜見張進士、雍御史、回水上廟等。
臨洮迎神賽會的目的總的來說仍是祈求神靈保佑當?shù)仫L調雨順、國泰民安。因為歷史上這一地區(qū)旱災、雹災、蟲災非常頻繁,盼望一年的莊稼能有好的收成是人們最為迫切的心情。關于這種情況古代詩人的筆下多有涉及,如清代吳之挺《竹枝詞》寫道:“五月清明作道場,村村迓鼓拜龍王。巫陽抱得靈湫至,一路甘霖作麥香。”清初臨洮詩人張晉寫的《迎神曲》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桃花吹風杏花雨,山口春入古廟宇。
石爐突突香煙舉,吹竽撞鐘紛歌舞。
巫娘婆娑唱神來,土壁龍蛇眼欲開。
紙錢燒紅飛蝶灰,精靈和樂不能回。
初祝螟蟲化為水,大家再祝旱魃死。
殷勤拜跪三祝已,田熟牛肥疾病止。
獻神羊豬酬神酒,送神神歸神保佑。
白馬金袍神康壽,年年與我好麥豆。
酬神娛樂活動的淵源,屬于周代的遺風。但隨著時代、社會、民族、地域的不同,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有許多變化,大致經(jīng)歷了自然崇拜、神靈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幾個階段。臨洮的迎神活動大體具有番漢一體的民族特點。
臨洮的迎神賽會活動盡管表現(xiàn)了群眾在強大的自然災害面前,因無法預知,故在困境中求助于神靈保佑、消災避禍的迷信色彩,但就整個民俗活動的全過程來看,則體現(xiàn)了一種生生不息、勇往直前、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力量。更重要的是八位官神都是忠烈英雄的象征,寄托了廣大群眾對忠烈的敬仰,表現(xiàn)了洮岷一帶民風的質樸與捍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