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將張掖市公布為全國第二批38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設部、文化部在歷史文化名城報告中對張掖作了如下闡述:“張掖位于甘肅河西走廊的中部,水草豐茂,物產富饒,因有‘金張掖’之稱。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開設河西四郡以來,張掖一直是通往西域和歐亞各國‘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現存的文物古跡豐富,有大佛寺、木塔、西來寺、鼓樓、大土塔、黑水國漢墓群等。大佛寺內的大佛身長34.5米,為全國最大的臥佛。市內還保存有不少明清時的民居,具有明顯的地方特點。”張掖市是古代張掖地名的承襲地,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他域范圍應該是指歷史上的張掖郡或甘州,由此,本文所論及的張掖,是包括以現張掖地區地域為主的“大張掖”。
筆者以為,張掖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具體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自然條件優越,物產富饒
張掖位于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南枕祁連山,北倚合黎、龍首諸山,中部為廣闊的沖積形扇形平原。從民樂六坎東、西灰山文化遺址和山丹四坎、龍首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現看,5000年前張掖曾經是濕潤的亞熱帶氣候。這里生長著喬木狀森林,現在的戈壁荒漠,古代是適宜于多種農作物栽培、植物茂密、飛禽走獸出沒的綠洲。到了2000年前的漢代,這里還是“水草豐美”的匈奴駐牧地。隨著時間的變遷,現在已變為溫帶大陸性氣候。這里天光水色,自然成化。既有雄渾、粗獷的北國風光,又有嫵媚多姿的江南秀色。明代詩人陳棐云:“金川傍張掖,弱水及仙堤。……風景江南似,人家塞北嬉。”詩中“金川傍張掖”就是現有文字記載中“金張掖”一詞最早的來歷。張掖地域廣袤,總面積4.06萬平方公里,有草原2600萬畝,森林427萬畝,耕地278萬畝,可墾荒地320萬畝。農業借山水灌溉之便,五谷豐登;畜牧業得水草豐美之利,六畜興旺;商業憑交通樞紐優勢,繁榮昌盛。優越的自然條件,使這里自古就有“金張掖”、“塞北江南”之美稱。
張掖自古就是“物產富饒”之地,漢武帝自平定河西置張掖郡后,開始大規模移民墾殖,戍兵屯田,發展農牧業生產,使張掖成為了“政亦寬和,上下相親,晏然富殖”之地。在中原內亂、天下不穩時,張掖則是“上郡流人避饑荒者,歸之不絕”(《后漢書》)。到了隋代,張掖成為商賈云集之地,商貿流通活躍。唐朝時,張掖的經濟更加繁榮,出現了“開置屯田,盡水陸之利,稻豐收稔,一縑數十斛,積軍糧數十年”的局面。著名詩人陳子昂向武則天進言:“甘州所積四十萬斛……故甘州地廣粟多……屯田廣夷,倉廩豐衍,瓜肅以西,皆仰其餫。一甸不往,士已枵腹,是河西之命系于甘州矣!且其四十余屯,水泉良沃,不待天時,歲收二十萬斛……宜益屯兵,外得以防盜,內得以營農,取數年之收,可飽士百萬。”(陳子昂《上諫武后疏》)到了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曾親詔郎中董文用墾甘州之土為水田,仿寧夏之法種水稻。城內建造甘肅最大的糧倉——扎渾倉,供應各路軍糧。清時,清政府歷次平定西部叛亂,均以甘州為軍事提調中心和后勤補給基地。新中國成立后,人民大力發展生產,建設家園,使張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金張掖更加名副其實。現在境內盛產小麥、玉米、蠶豆、豌豆、水稻、大麥等糧食作物,是全國商品糧基地之一;油料、甜菜、葵花籽、大蒜的生產也有相當規模;瓜果蔬菜,品種繁多,質量上乘;紅棗、蘋果梨馳名國內市場;發菜、鹿茸、麝香等土特產品也得天獨厚;畜牧業歷來就是一大優勢。境內已探明的礦藏有三十多種,其中煤、鐵、石灰石、粘土、白云巖、硅石、芒硝、砩石、滑石的儲量在億噸以上,金、銅、鉛、鋅、鉻、鎳、銻的儲量也很可觀,石油儲量前景喜人。
地理位置重要,歷史悠久
張掖踞河西走廊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據史料記載,自漢武帝派使臣張騫開通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以來,張掖從此就成為溝通中原與西部邊疆、中國與西方諸國之間交往的橋梁;成為加強漢族與西北其他各少數民族之間聯系和團結的紐帶;成為鞏固西部邊疆、加強國防建設的基地;成為河西不同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曾幾度成為甘肅軍事、政治、文化的中心。現甘肅省名,就是因甘州(現張掖)、肅州(現酒泉)而得名。從地理位置上看,張掖南出扁都口與唐蕃古道相交,可達青藏高原;北出鎮夷峽,沿居延古道遠抵蒙古大漠;西通新疆、中亞和歐洲;東連內陸及沿海。因而古代張掖是絲綢之路重鎮,是兵家必爭、商旅必經之地。
張掖具有悠久的歷史。考古工作者在山丹縣的四坎遺址、壕北遺址、西屯村遺址和城西村遺址,高臺縣的紅崖子遺址,民樂縣的東、西灰山遺址及張掖市的黑水國遺址和平原堡遺址中發掘出土了磨制過的石器,制作細膩的陶器,炭化了的糧食以及豬、羊、牛、鹿的齒骨和燒焦的碎骨,還出土了原始的石祖(用石頭磨制成的男性生殖器,這是古人對生殖崇拜的一種表現),醫療的針石和記事的刻骨。這些出土的珍貴文物說明,在距今5000年前的原始社會后期,張掖先民已有了原始的農牧業生產、衣食住行和信仰、醫學。又據《尚書·禹貢》記載,中華大地劃分為九州時,張掖屬雍州。自漢以前,月氏國稱雄于敦煌祁連間,張掖為其屬地;西周時期,戎、狄兩族在這里居住;春秋戰國時期,月氏人在這里繁衍生息;秦時為匈奴右地;為了擴張疆域,“張中國之臂掖(腋)”,以通西域,切斷匈奴人與藏族人的聯合,漢王朝平定河西后,于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設置了酒泉、張掖、敦煌、武威四郡,以后魏晉相襲;西魏改稱為甘州;隋唐又恢復郡制;西夏稱為宣化府;元代改稱甘州路;明代設甘州衛;清代設甘州府;民國由甘涼道改為張掖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沿稱張掖縣;現改為張掖市,為張掖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張掖自開郡以來,就成了漢王朝戡定邊患,開拓疆域,統一帝國,通往西域的前哨基地。從5000年前的土著鄉民,到月氏、烏孫、匈奴,到后來的漢、藏、回、蒙、羌、土等民族在這里生息繁衍,創造了自己光輝的歷史。
文物古跡豐富,文化價值高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張掖境內現共存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522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99處,館藏文物2.4萬件。這里既有漢代黑水國、前涼建康、高昌、永固等古城遺址,西夏的大佛寺,唐代五松園遺址,隋代的木塔,明代的鐘鼓樓、西來寺、甘泉以及古漢墓群等,又有出土的一大批彩陶、陶器、漢簡、古幣、刀、槍、劍、戟和金銀玉器。這些都是十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張掖的文物古跡,最有價值、最具代表性的三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
建康古城(俗名駱駝城)。在高臺縣城南20公里處。東晉咸康元年(435年),前涼張駿于此置建康郡、屬涼州。后涼呂光龍飛二年(397年),北涼段業建都于此。唐武后證圣元年(695年),在建康故城置建康郡,天寶后廢。遺址總面積29.92萬平方米,墻基厚6米,殘高7米。距地表1米深處有灰土層,城內外地表灰陶碎片甚多。故城周圍有墓群,距城東南1公里處有古墓群。
馬蹄寺石窟群。位于肅南縣馬蹄區公署所在的臨松山下。窟群比較分散,現存石窟包括金塔寺、千佛洞、上觀音洞、中觀音洞、下觀音洞、勝果寺、普光寺共七個部分組成。七個窟群的窟翕總數達七十余個,其中金塔寺東、西二窟,千佛洞和普光寺諸窟的造像與壁畫最為突出,并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馬蹄寺因其寺內巖間石面有神驥足印,故得此名。馬蹄寺石窟群以其悠久的石窟古跡和秀美的自然風光,成為河西走廊重要的名勝古跡和旅游勝地。
大佛寺。俗稱臥佛寺、大寺。坐落在張掖城西南隅,今大佛寺巷。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初名迦葉如來寺,元代稱薩迦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修,并敕為“寶覺寺”,后改“弘仁寺”。臥佛正殿內塑有釋迦涅槃像,身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為全國臥佛之最。
另外,張掖市博物館珍藏的國寶級文物,明正統十年(1445年)由明英宗朱祁鎮頒賜張掖大佛寺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和明正統六年(1441年)欽差鎮守陜西甘肅御馬監太監兼尚保監太監魯安公王貴親奉敕命,用金銀粉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其裝幀、印刷之精美,書法繪畫技藝之高超,令中外觀音嘆為觀止。其內容,不但為我們研究佛教歷史、雕版印刷、書法藝術、繪畫、裝潢等提供了稀有的實物資料,而且為我們研究明代乃至明代以前的圖書目錄管理學提供了重要的實物借鑒。
明清故居多,地方特點鮮明
張掖的舊民居豐富多采,形式多樣,裝修繁縟,精于雕刻,尤以張掖地區的明清故居最具代表性。據1987年文物普查,全城尚存民居約六十座,其中保存較完整的有19座。這些舊民居是構成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之一。舊民居的建筑特點是:總體面均為四合院式,建筑布局在中軸線上,有倒座、垂花門、堂屋,兩邊有對稱的廈房、書房、套間等,大門建在軸線的中間或側面。門內修影壁,寫“福”字或畫福壽圖,院內又以垂花門為中心,將整座建筑分為前后兩院。有一些院落沿街為店鋪,后建木結構樓房,天井上建有天棚木棚,在大門、倒座、堂屋、垂花門等主要建筑的檐下及格扇上都雕有琴棋書畫、鹿鶴同春、梅蘭竹菊、桃柑佛手等各種圖案。門匾是張掖明清故居另一個特色。門匾融銘言警句、歷史典故與俊逸、遒勁的書法藝術于一體,為民宅增輝潤色,錦上添花,給淳樸、厚道的河西人以美的愉悅和有益的啟迪。門匾內容廣泛(有六十多種),含義深刻,既有表示籍貫的“三槐堂”、“四知堂”、“烏衣望族”、“道德傳家”等,又有專門表示職業身份的“陶朱遺風”、“扁倉再世”、“文舉院”、“垂裕后昆”等等。這些門匾以精煉的語言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階層人們的人生目的和價值取向,融思想、文化、知識、趣味為一體,言簡意賅,富有哲理,亦莊亦諧,耐人尋味。
張掖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鮮明的地方特點。首先,這里既有原始社會后期的遺址,又有各朝各代的記載,如此豐富而又古老的地下地上文物、史料,是張掖古老悠久歷史的見證。其次,居住民族多,歷史上少數民族政權多。張掖是多民族聚居區,從先秦的西戎,秦時的月氏、匈奴,到以后的羌族、鮮卑族、氐族、拓跋氏、吐蕃、回鶻、突厥、慕容氏、黨項族、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回族、滿族和漢族等,都曾在這塊土地上居住、生活。由于少數民族居住眾多,出現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多。先秦的月氏、匈奴,唐時的吐蕃,五代時的回鶻和兩宋時的西夏,都曾建立過統治政權。各族人民之間的長期相互交流、融合,無疑會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再次,戰略地位重要。長期以來,張掖一直處于中原漢族政權與西域少數民族政權結合部的重要位置,加之這里自然條件優越,特產富饒,歷來是兵家矚目之地。張掖在地理位置上還起著交通樞紐作用。它處于絲綢之路中段,連接著東至長安,西到西域,南到青海,北達蒙古的交通,同時也成為古絲綢之路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鎮。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佛教的傳入中原,唐僧的西天取經,中原絲綢運往西域,西域珍奇古玩進入中原,都經過張掖。另外,境內雄渾粗獷的大漠風光,秀麗迷人的山光水色,淳樸自然的民俗風情,妙趣橫生的地方方言,瑰麗神奇的傳說迭聞,技藝精湛的民間工藝,質優價廉的地方特產,文人騷客的錦繡文章,共同構成了歷史文化名城顯著的地方特點。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研究歷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內涵,對于認識張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于因地制宜地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于開發旅游資源,提高張掖知名度,招商引資,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以及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等都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