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棉花產業的現狀看棉花機械化的發展前景 | |
作者:程富琳 劉強 | |
關鍵詞:棉花 機械化 發展前景 棉花不但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也是我國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我國約有1億棉農,棉花的年播種面積達533.3萬hm2,年產皮棉450-500萬t,約占世界產棉總量的25%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棉花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產量,都位于世界前列。但是與先進植棉大國相比,我們的棉花生產方式落后、經營規模小、勞動生產率低、生產成本比較高。我國平均生產50kg皮棉的用工量為30-40個工日,而美國只要0.5個工日。同樣等級的皮棉,國產棉每噸進廠價要比進口棉高出2000多元。由于進口棉價格低,造成國產棉庫存急增,儲備量過大,國家每年為此付出的財政補貼高達數十億元。 1 我國棉花產業的現狀 1.1 我國棉花的種植現狀 棉花種植在我國已經有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的重要經濟作物之一。我國棉花生產面積基本穩定,主要集中在新疆、黃河及長江流域三個主要產棉區。由于許多歷史原因和國家因素,我國的棉花機械化水平很低,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黃河和長江流域的許多棉花種植還處于全人工階段,機播、機收等機械化水平很低,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新疆棉花產區的機械化水平現在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基本上接近了世界先進水平,新疆棉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熱量條件較好,宜棉區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5℃以上;棉花生長期內太陽輻射充足,總日照時數2600h左右;降雨量少,光熱水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新疆棉區多次刷新全國棉花單產紀錄,單產和總產不斷提高,1993年總產居全國各省 (區)之首。1995年國家對新疆棉花生產布局做出重大調整,"九五"期間把棉花生產重點向新疆棉區傾斜。到2000年棉花種植面積達100萬hm2,總產150萬t。目前新疆兵團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程度為82%,棉花生產機械化程度為43%,除棉花收獲還需完全依靠人工完成外,其它生產環節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平均每個職工能管理25畝棉花,產值2.5萬元,職工年收入6250元,每50kg皮棉用工量4.9個工日,是全國平均用工量的12%-16%。“九五”期間,“機采棉試驗項目”在兵團進行,連續5年累計用機器采收3400h㎡棉花的試驗表明:實行機器采摘棉花后,每個職工可管理6.6hm2棉花,產值可達10萬元,職工年收入提高到1萬元,每50kg皮棉用工量降到1.2個工日。 1.2 我國棉花種植業的市場現狀 我國棉花生產與國際國內激烈的棉花市場競爭相比,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棉花所面臨的國際挑戰越來越嚴峻。因此,不容忽視的問題還很多:我國棉花品種品質不優,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需要。我國除新疆棉區有少量的長絨棉外,黃河、長江流域均種植的是絨長28~29mm的普通陸地棉,纖維強力較低;我國棉花產量很低,棉農植棉效益低下。除新疆棉區及長江流域極少地區畝產達100kg以外,還有相當部分棉花畝產僅在60kg以下。棉農種棉不如種糧,有的將棉田改為糧田;我國棉花生產機械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成本高。我國棉農生產棉花基本靠傳統原始的人工耕種、采摘,機械化程度較低,生產效率低下,成本攀高,處于保本微利,在棉花市場低迷的情況下,甚至出現虧本等;我國棉花加工質量低下,浪費了大量棉花資源。商品棉異型纖維含量高,原棉產品一致性差,同級棉不批次,不同棉包產品等級有差異,難以滿足現代棉紡織工業的要求。 2 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前景 2.1 棉花機械化勢在必行 近幾年來由于棉花相對過剩且價格逐漸變為由市場調節,這就對我國的棉花生產提出了一些挑戰。要求棉花生產降低種植成本,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尤其是需要提高棉花機械化的水平,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樣棉花機械化也是棉花生產的必然趨勢,用機器來代替人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將是未來我國棉花生產的必經之路。 棉花生產機械化技術:棉花生產機械化技術包括機械耕整地、機械鋪膜播種、機械制缽育苗、機械移栽、機械植保、機械中耕追肥、機械收獲、機械拔綿柴、棉籽機械脫絨等內容。核心內容是播種、制缽育苗、移栽、中耕追肥、植保和采摘收獲等環節。目前,我國棉花生產的棉田耕整、播種(直播)、植保、排灌等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機械制缽、機械移栽和機械拔棉稈等環節已研制出多種機型,處于試驗完善階段;采摘收獲機械尚在開發研制中。 棉田機械化耕地、整地:可達到人、畜力難于達到的質量(如耕地深度等),并可多工序聯合作業,大大提高工效和作業質量,做到不誤農時。使用的機具有犁、深松土犁、耙、鎮壓開溝機、起壟機等,中國南方棉區間套綠肥的棉田,還有翻壓綠肥的埋青機等。 機械化播種:具有下子均勻,播深一致,覆土良好,鎮壓適度等優點。各項工序能一次完成,不僅工效高,且能較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因而出苗率顯著高于人力、畜力農具播種。棉子有播毛子和光子之分。播毛子的播種機,要求種子經過剝絨,不混有子棉團、枝桿等雜物,并用草灰或爐灰等加藥劑進行拌種,使棉子互不粘連。毛子播種量每公頃在75kg以上。光子播種,一般可使用通用的精密播種機,每公頃播種量15-40kg,僅為毛子播種量的1/5。除節省種子外,還可減少出苗后的間、定苗的工作量。有的播種機,還配有施種肥、殺蟲劑,噴除草劑,覆蓋地膜以及下子情況和播種進程監視系統裝置,可聯合進行多種作業,并進一步保證和提高棉花播種質量。為便于以后的田間管理和收花機械化作業,播種時要求播行端直,行距一致,地頭整齊。 機械化田間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施肥、施藥等作業機械化。行間中耕(松土、除草、滅茬等)、追肥、培土多使用鋤鏟式或旋耕式中耕機,苗期株旁松土除草,多使用旋耕鋤、彈齒除草耙;中耕機架上裝置除蠟劑噴灑裝置,也可消滅株旁幼草。為了保證和提高機械中耕作業質量,并為以后機器收花創造良好條件,棉田應有相當的長度,而且地面平坦,無寬、深的橫壟溝和積水洼坑等障礙;作業時,棉行兩旁應留有適當寬度的護苗帶,使用單翼鏟。圓盤或板式護苗器、護罩,操作時應掌握適宜的耕深和行進速度。 機械施藥作業:工效高,可在短期內控制害蟲的發生和蔓延,并改善勞動條件。棉田噴藥,可采用常規噴霧、噴粉、彌霧、聯合噴粉噴霧等方式,分地面噴藥和飛機噴藥兩大類。地面噴藥機械又有用人力(背負或擔架等)、機動、拖拉機或自走機器配帶等類型。為使藥劑能均勻地噴附于棉株的有關部位,拖拉機或自走機器配帶的常規噴霧機,常配用由幾個噴頭圍噴一行棉株的吊桿式噴霧裝置。噴藥時,需視所使用的藥劑、地塊大小和連片程度,以及當時的氣象、植株等情況,選用適當類型的機具。同時要選擇在三四級風以下天氣進行作業,注意安全,嚴格掌握藥液配制濃度與施藥量,防止漏噴、重噴和滴漏。 機械化收獲:大面積棉田,在棉花吐絮成熟時,可利用收花機進行采收。可以及時收獲棉花,節省大量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2.2 加入WTO后我過棉花的發展前景 以前我國的棉花生產基本上可以達到自己自足,還會有部分出口。加入WTO以后,棉花及其制品還將進一步市場化、國際化。面對形勢,圍繞節本增效,建立技術、資金、信息密集的現代化棉花生產體系已成為當務之急。其中重點是不失時機地推廣適用的棉花生產機械化技術。棉花生產機械化技術說的是棉花生產過程中,使用機器替代手工勞動的技術。它的內涵涉及使用的農業機械、機械化農藝和相關的管理技術。 業內人士就入世后我國棉花產業應采取的應對措施提出以下建議: 1. 改善我國棉花生產環境,建立穩定的棉花生產基地。一是國家要加大對棉花生產的經濟投入力度,對棉花生產的種子改良、耕種模式及施肥方式進行改革,采摘機械化及加工設備的技術改造的科研、推廣的資金預算。二是要實現棉花生產規模經營,建立穩定的棉花生產基地。對占我國棉花生產量40%以上的新疆,要發揮區域優勢,實行大規模的連片種植,為實行機械化作業奠定基礎。對內陸棉花生產也可逐步在棉花生產集中的省、地、縣實行規模種植,建立我國比較穩定的優質棉生產基地。三是推行棉花生產機械化作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我國要推行棉花耕種、施肥、采摘機械化作業,提高勞動生產率,減輕勞動強度,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能力。 2. 加大棉花產業的科技投入,提高棉花生產的科技含量。一方面,國家要把棉花產業納入國家“星火計劃”及國家科學技術攻關項目,加強棉花品種、品質改良。農業及種子科研部門要研究推廣高產優質棉花,提高棉花單位面積產量及棉花品質,增加棉花出口創匯。另一方面,要推廣抗蟲棉、綠色無污染棉花,推廣棉花專用肥,加強棉花病蟲害綜合防治工程建設,不斷降低棉農對棉花生產投入,使棉農生產棉花產量高、質量好、價格高、成本低,有利可圖,促進棉花產業的穩定發展。 3. 提高我國棉花加工質量,減少棉花資源浪費。我國棉花產業與國外相比,不僅生產的品種、品質差,產量低,成本高,而且棉花加工質量也十分低下。既影響了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又浪費了大量的棉花資源。因此,要千方百計提高棉花加工質量。一是要嚴格執行棉花分摘、分曬、分裝、分售的“四分”規定,從收購的源頭把好棉花質量關。二是要加大對棉花加工機械設備的研究及技術改造力度,還要開發與應用棉花加工新技術、新工藝,提高棉花加工質量,實現棉花加工升級,降低棉花加工損耗。三是要堅決取締小軋花機、土打包機等,不得因此消費棉花資源,降低棉花品質。 總之,通過棉花的機械化技術推廣,棉花市場的體制調整,加大政府對棉花產業的投入,改良棉花品種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國棉花產業的發展前景必定是一片光明。 程富琳天津市農業機械試驗鑒定站 300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