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
(3)(虛) 無之性、無為之性
《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無”是“道”的存在形態,是生成自然宇宙的初始的本源,無”可以認為是老子哲學重要的核心思想。 并且,由“無”而來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上德無為而無以為”的“無為”概念,又是老子哲學一重要的思想。“道”以“無為”的方式作用于天地萬事萬物,是對道的“自然”法則的表現形式深層闡述,是“道法自然”的具體說明。老子認識到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運行和相互作用,都是自然而然,和諧有序的,這種和諧有序的自然運動,都是道的“無為無不為”結果和形式。“無為”是老子關于自然宇宙根本規律的哲學概念,是老子道學思想的一種具體表現。
“無為”是一切順其自然,順應自然變化, 順應客觀規律去做,遵循事物的自然趨勢和本性而為,使事物保持其天然本性,無人為之為,無主觀臆斷,不妄為,不人為造作,一切遵循自然規律的心態和行為,進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意思,是人類人類社會發展和對待事物應當信守的行為準則。
道體是虛空的”無”, 道的本性、屬性是“自然”“無為”,人既原于道,由道而成性,由性而成人之心,則人心的本性也當是“道”的屬性、性質。那么人之性當是“無之性” “自然之性” “無為之性“。這是道家心性論的一個重要層面,尤其“無為之性”具有深遂的政道治國和人道修為指導意義。被廣泛應用到人生修養、修身養性、大道功夫修煉上。 更為重要的是“無之性”“無為之性”的概念賦予了道“自然之性”以心性的深度,故也經常“虛無自然”“無為自然”或“自然無為”連用。“無性” “無為之性”于人的心性而言,指的是“致虛極守靜篤”,內心虛靜自然,恬淡虛無,無為自然,無欲無求,無思無慮,心無掛礙,心無所住,無我的心理及精神境界狀態。莊子繼承之,提出“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無己”即“無我”,是對人的“無之性”“無為心性”的真實寫照,“滌除玄覽”“致虛極守靜篤”“歸根復命”從而復見真我本性,達到與自然宇宙虛無自然的“道”合二為一的目的。

道家老莊 “無之性” “自然之性”“無為之性”在天道上是揭示了其運行規律的本原,但是其心性論在中國古代及近代并未引起深入的應用繼承與廣泛重視而研究,又由于因為佛教文化的傳入,被佛教譯經法師所繼承。佛祖得道后講經說法49年之久,“空”“性”之論不但深邃,且非常的系統,當然佛祖時期,也沒有性空或空性之說,是后期大乘佛教空宗般若空宗形成時,發揚光大佛教的結果。 我們前文說人的“本性”是老子的德、無、無為、自然、虛靜;是莊子的真;是孔子的是仁、子思的誠、孟子的善;荀子的惡;告子非善非不善;是佛祖的空。相比之下,佛祖之論,又在傳人的繼承下,真正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人性”的本元,因為老子的“無”“虛無”多用于天道理論的闡述,用于人的本性上,只是其傳人受到佛家心性論影響后追及而已,還有老子都說“上德不德”,上德指的本性,“上德不德”這個本性不是“德”,不是“德性”,那么儒家孔孟荀子都屬于“德性”范疇之論,也當不是那個“上德”所代表的本性,只能是歸于倫理道德范疇的本性之論。人的本性是“無”“虛無”“空”比較恰當不過,但是老子道家的心性論卻沒有其后人繼承下來。當佛教文化傳入了進來后,翻譯佛教經典的譯經師又都是精通道儒文化的法師,故多用道儒文化譯釋佛經。最著名的號稱解“空”第一的譯經法師僧肇就是由玄入佛,則其自然按照老莊道家文化思維方式來理解詮釋佛經,其他譯經法師莫不如此。“無” “虛無“無為”與“空”的心性論非常的契合,空的古義本身就是無,很大程度上“空”“無”所指一致,所以在道儒文化的深刻影響下,佛教文化披上了道儒文化的外衣,老子哲學核心的“有”“無”思想也完全被傳入的佛教大乘般若空宗繼承了下來,佛道文化融合到了一起,并使佛教在中國大地得以生根并成長壯大。而在道家(道教)沒有得到繼承弘揚的老莊道家心性論文化也就淹沒在佛家心性論之中。比如佛說大波若經有一段經文是這樣的:“一切法一性非二,當知諸法一性,即是無性;諸法無性,即是一性;如是諸法一性無性,無造無作,若菩薩摩訶薩能如實知,諸所有法,一性無法,無造無作,則能遠離一切執著。” 這段運用老子道家文化翻譯的經文,佛祖說的空性之道就是無性,一切法皆以無性為自性,就是空性的本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