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青州偶園
       偶園位于青州市城里偶園街中段東側。是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馮溥的私人花園,俗稱“馮家花園”。偶園北鄰寬大的馮氏宗祠,與樓臺參差的馮宅連為一體,碧樹樓閣,相應成輝。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偶園也日漸荒蕪。1950年5月,人民政府將偶園收歸國有,命名為“人民公園”,并加以修葺、擴建,對外開放。1980年以后又辟建花卉園及附屬設施,使原來的偶園煥然一新。1983年恢復原名“偶園”,現占地面積28畝。
       偶園的建造年代,當在馮溥告老還鄉之年(約1654-1682)。光緒年版《益都縣圖志》有:“馮溥既歸,辟園于居地之南,曰:‘偶園’,輦石為山,佐以亭池林木之觀,優游其中者十年”之語。偶園的原貌,據馮溥之曾孫馮時基的《偶園記略》,除竹木花卉外,主要的建筑有:一山(人工堆砌的假山),一堂(佳山堂),二水(瀑布水、洞泉水),二門(偶園門、耆綠門),三橋(大石橋、橫石橋、瀑水橋),三閣(云鏡閣、綠格閣、松風閣),四池(魚池、蓄水池、方池、瀑水池)。石亭前的太湖池,奇巧玲瓏為一方之冠,園門上有一扁額,上書“偶園”二字。門內的四扇石屏上鐫刻著明高唐王的篆書。

       偶園的規模雖不大,但它結構嚴謹,布局得體,別具一格。滿園內亭閣棋布,怪石嶙峋,  泉水叮咚,曲徑通幽,竹柏森森,花木隱翳,進入園內使人留連忘返。四株明朝的桂花,據說是衡王府的遺物,壽齡四百多歲;3株迎春也是明代遺留下來的,雖已“老態龍鐘”,但每年冬盡春來迎霜綻開繁花累枝,在偶園內還有四塊天然的太湖石,其外形輪廓、特征分別酷似繁寫體的“福、壽、康、寧”四字。“石以丑為美”,將這四塊天然巨石,恰如其分的組成“福、壽、康、寧”,真可謂石之珍品,天下無雙。這四塊奇石已被載入《中國賞石大典》。在偶園,最富吸引力的就是偶園的假山了。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園東、南兩墻環列,乍看并無奇特之處,但頗有講究。假山在結構上分坪、峰、澗、臺四部分,每個部分都體現了各自的主題,特色顯明,整座假山繁而不亂,靜中有變,層次分明,境界高雅,以小見大,百步之內見名山之險峻。假山之上松竹隱翳,花木掩映,兼有亭、閣、洞、橋、溪、池、瀑,步移景異,真是變化萬千。彈指間攬山川秀麗于眼前,踏千山萬壑于足畔。尤其是坪、臺的運用,在其它地方幾乎是不易多見的。據園林建筑專家陳從周教授講,清康熙年間,我國的園林建筑并不少,但后來幾經翻修,大都失其原貌,目前偶園中的假山為長江以北地區唯一幸存的“康熙風格”的園林建筑了,值得重視和保護。
       現在的偶園,除去盡量保留著它原來的風貌外,還新添了珍禽異獸,奇花異草,以及用“青州怪石”制做的水石盆景,它巧奪天工,集萬里河山于尺村之間,堪稱為立體的畫,使古老的偶園錦上添花。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偶園 石景園門

圖片
石景園

圖片
偶園 假山

圖片
偶園 大石橋

圖片
偶園大石橋

圖片
偶園 大石橋

圖片
偶園大石橋

圖片 
偶園大石橋 

圖片
偶園 大石橋

圖片
大石橋

圖片
偶園 大石橋

圖片 
大齊碑高4.45米寬1.60米,正方上刻“司空公青州刺史臨淮王像碑” 。

圖片
每個字都半米多長,足夠震撼。

圖片
大齊碑雪景

圖片
青州偶園大齊碑背后
 

圖片 
青州偶園近樵亭  

圖片
青州偶園
近樵亭 

圖片
遠處修葺一新的是近樵亭

圖片
近樵亭

圖片 
青州偶園近樵亭  

圖片
近樵亭
 

圖片 
近樵亭 

圖片
偶園
近樵亭 

圖片
近樵亭雪景

圖片
偶園 近樵亭

圖片
偶園 近樵亭
 

圖片
假山上的臥云亭

圖片
偶園 
臥云亭 

圖片
青州偶園假山上的臥云亭  
 

圖片
偶園主建筑佳山堂

圖片 
 
偶園 佳山堂 

圖片
佳山堂

圖片
佳山堂

圖片 
在松楓堂頂看雪后佳山堂 

圖片
偶園佳山堂
 

圖片
偶園佳山堂
 

圖片
佳山堂雪景
 

圖片
佳山堂

圖片 
偶園佳山堂養山池 

圖片
偶園佳山堂養山池側面
 
圖片 
圍墻與花門將石橋與松楓閣分為南北兩處,過石橋攀爬假山可上松楓閣頂看偶園全貌。 

 
圖片
松楓閣

 
圖片
松楓閣

 
圖片
松楓閣

圖片
偶園 曲廊

 
圖片 
偶園 文毅堂 

圖片
文毅堂

圖片
偶園 文毅堂

       青州偶園就位于偶園街中段,它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刊部尚書馮溥的一座大型私人花園,當地俗稱為“馮家花園”。關于偶園的來歷,有人認定它是由明朝衡王府的東花園改建而成的,這種說法雖然沒有歷史記載,但在青州一帶卻頗為盛行。衡王府的東花園,原位于青州衡王府的東華門外,它是明孝宗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皇帝朱見深的第七子朱佑木軍就藩青州時所修建的。明朝覆滅后,隨著富麗堂皇的衡王府被查抄、拆毀,這座衡王府的東花園,也像衡王府的其它的財產一樣,“半歸禪剎,半入侯門”。

       另外青州城鄉還傳說:“在馮溥告老還鄉之前,他把自己在北京的萬柳堂獻給了皇上,皇上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和衷心,就把原衡王府的東花園賜給了他。”從這段傳說來看,倒也合情合理。但為什么這件事在清咸豐年間的《青州府志》中沒有記載這件事呢?而是說“馮溥既歸,辟園于居地之南,筑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曰偶園。”難道說這在當地頗為流行的傳說錯了,筆者以為這倒不盡然,至少沒有其他資料顯示,這座被查抄的東花園另有其主,那是不是這座衡王府的東花園也和衡王府一樣被拆除了呢,這件事在清咸豐《青州府志》中,同樣也沒有明確的說辭。

       但就現在偶園位置來看,這里的確是位于衡王府的東華門外,在離它不遠的天主教堂院內,現仍遺存有一口名為“胭脂”的古井,據說這口古井就是當年衡王府宮女、嬪妃梳洗打扮的用水之處,這就更加證實了所謂辟園于居地之南,其實就是在衡王府東花園的基礎改建的,當然皇帝雖然把這個東花園賜給了馮溥,但這個東花園可能早已不復當年的光彩,不但園內的亭臺樓閣被破壞殆盡,就連園內奇花異草、怪石珍玩也被搜刮一空,也就是說他得到的實際上只是一個幾近荒蕪的地方,所以才有了“筑假山,樹奇石,環以竹樹。”的種種行為。如若不然,以王爺之尊,其花園何以先毀之,再辟之,這顯然是違背常理的。

       那為什么清咸豐《青州府志》不干脆說這偶園是在衡王府東花園的基礎上改建的呢?要說這道理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想抹去衡王府在前明遺老遺少中的記憶,斷了他們對前朝故國的懷念之情。況且官府這么做也有有原因的,雖說這個末代衡王只是明末眾多王爺中一個,但他的被殺,卻在清朝初年,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同情,當時就為他鳴冤的文人大有人在,這其中就有康熙二年出任青州按察使的陳寶鑰,林四娘的故事就是經過他的演繹廣傳天下的。而隨后的曹雪芹,更是把青州衡王和林四娘的故事寫進了他那部流傳千古的曠世巨著——《紅樓夢》,由此不難想象,青州末代衡王的死,是多么具有影響力了。

       面對如此的社會局面,作為清朝官府編撰的地方志書,當然不能直敘這馮溥偶園就是衡王府當年的東花園,只能采用避實就虛的春秋筆法,用“辟園于居地之南”簡而代之,至于所辟之地是否就是當年衡王府的東花園,它沒有說,也不能說。面對這種未可置否的態度,筆者只能另辟蹊徑,從其他的方面另找線索。而最有可能給筆者提供線索的,就是這座偶園的主人馮溥了。那現在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馮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筆者簡單的查閱了他的履歷,發現他“明崇禎十二年(1639)中舉人,清順治四年(1647)中進士,是一個跨越兩個朝代的官員,如此的經歷,讓筆者不得不懷疑他在大明朝和衡王府都處于危難之際的時候,他這個大明朝的子民都干了些什么?

       然而,令筆者匪夷所思的是,面對改朝換代,如此難得的重要歷史機遇,作為明朝舉人的他,這幾年的生平卻一片空白,看不到他任何保家衛國,忠君為民的事跡,這不論是在他的個人履歷中,還是在《青州府志》中,都沒有任何的記載。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他清初致仕,搖身一變,成為大清朝的官員。而這一切又恰恰發生在末代衡王被殺的第二年,這也未免太巧合了吧,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他的致仕之路,與末代衡王謀反的密報是不是有莫大的關聯呢。

       這時候筆者算是明白了,清咸豐《青州府志》不能說的第二個原因,這家伙明明是大朝明的官員,危難時刻不思救主也就罷了,萬不該反過來賣身求榮,出賣主子。末代衡王的死,在很大程度上,就跟這位馮溥有關,而衡王府的覆滅,他更是罪魁禍首。也難怪有“北海世家”美譽的馮氏一族,不讓這位竊居馮氏家族第一高位的馮氏子孫入祖墳了,有如此不孝的子孫相伴,豈不讓祖上蒙羞。關于他的人品,民間還有一個“康熙娶姑姑的”傳說,雖不見得這個傳說就是史實,但從中卻不難看出他圓滑、玲瓏的處事風格,像這種人,你是不指望他能抵御外辱,殺身成仁的,反而投降滿清的行為,倒是他這種處事風格的必然反映。

       偶園的誕生,既可以說康熙帝對降臣的賞賜,也可以說是這位“馮大學士”賣身求榮的戰掠品,不管怎么樣,反正他是把衡王府的東花園搶到手了,并在此基礎上,擴建成自己的私家花園。現在,偶園中赫赫有名的福、壽、康、寧四大名石,就是當年各界社會名流為衡王祝壽的遺物,原在衡王府中綻放的迎春花,也在這場動亂中,被迫更換了主人。寫到這里,筆者終于知道為什么編撰于清咸豐年間的《青州府志》要用一個“辟”字來敷衍了事了,這古人還真是厲害,僅僅用一個字,就把他敵叛國的強盜行為,推得一干二凈。

       據傳,姽婳將軍林四娘的墓地,就葬在衡王府的東華園中,這林四娘末代衡王的一位寵姬,她以17歲的時候,遭遇衡王府劇變,消香玉損。只是不知道這位“馮大學士”在把御花園改建成私家花園的時候,把林四娘的墓地移往何處。也許,在這之前,林四娘的墓地,就被衡王的后裔遷往別處,也許,她的墓地,早就被這位被這位“馮大學士”挫骨揚灰,也許,它的墓地,仍然埋在偶園地下,在某一個不為人知角落里,發出幽幽的嘆息。

       在這里,牡丹雍容華貴的特質,與其說是對幸福美滿的期待,還不如說是對往事如煙的不堪回憶。昔日,宏偉的衡王府,早已經灰飛煙滅,世事滄桑,如今,這里只剩下福壽康寧四大奇石依舊孤零零的佇立著。站在歷史的風雨里,這里縱然有再富麗堂皇的牡丹,也會變得無比的凄美,凄美的如同訴說一個充滿憂傷、哀怨的故事。故事里有太多的追憶,太多的無奈,當所有的美好成為過去,花瓣上的露珠,仿佛是衡王妃子春腮上的眼淚,一滴一滴地滴落在養育它們的土地上。

       客觀的說,這座花園主人的人品如何,倒不影響筆者對這座花園的評判,他的私家花園還算的上是名家之作,從中是不難看出這位“馮大學士”在文學藝術領域,還是有很高造詣的,至少在這一方面,他還是繼承了“北海世家”的優良傳統。偶園的原貌,據馮溥的曾孫馮時基所著的《偶園記略》介紹,它應該是宅邸、宗祠和園林三結合的建筑群,現在的偶園,只是這個建筑群體的一部分。關于偶園之偶,時下最流行的觀點是取“無獨有偶”之意, 是也不是,由于找不到任何的文字依據,筆者在這里也只能姑且存疑了。

       偶園乍看上去,它的面積并不大,但這座花園的奧妙就在于它采用了,外園和內園的雙重結構,外園和內園不同的造園手法,在增加花園在縱深和層次的同時,也使整個花園更加富于變化。這樣做的好處,不但避免了園林布局的單調,而且也使得游人在漫步其間的時候,心情可以隨著景物轉換,時不時的有一種“柳暗花明,別有洞天”的感覺。充分體現了造園者高超的設計水準。在造園風格上,偶園有著典型康熙時代的園林特征,園中的假山,假山共有三峰,沿偶園東、南兩墻環列,在結構上分坪、峰、澗、臺四部分,每部分體現各自的主題,使整個假山繁而不亂,靜中有變,層次分明。

       在偶園中,能和假山媲美的,就是衡王府遺留的四大青州怪石,這幾塊令人稱奇古老奇石,縐、丑、漏、透、瘦皆備,“疏可達馬,密不通風”,婀娜多姿,挺拔秀麗,蘊含著書法篆刻的神韻。青州怪石,早在《尚書·禹貢》中,就有記載,它以瘦、透、漏、皺而見長,以紋理奇特而著稱,在宋代文人杜綰所著《云林石譜》中,名列第二。如果游人按最佳位置去觀賞這四大怪石,就會發現這幾塊石頭,竟與我國繁體字的“福”、“壽”、“康”、“寧”既形似又神似,百觀不厭,實為極品,當時就有“一兩石頭一兩銀”的傳說,現今不用說,更是無價之寶。

       據清光緒《益都縣圖志》記載,偶園到了清末的時候,“山石樹木,大概雖存,而荒蕪殊甚。”,其園中建筑也”僅存為“一山一堂一閣。”其凄涼景象,與傾覆之下的東花園一樣,同樣是繁華不再,無情的遭到的歷史的遺棄。建國后,當地的歷屆政府經過無數次的修繕,把這里改建成人民公園,并根據馮溥后代的回憶,恢復了偶園中的大部分建筑。如今,隨著青州古城項目的不斷拓展,偶園也迎來了它的又一次新生,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偶園的原貌就會和青州古城一起,再一次呈現在世人們的眼前。



       偶園,座落在山東省青州市偶園街南首,明朝時是衡王府的東花園,到了清朝是文學殿大學士馮溥的私家花園。園內不僅有造型別致的三峰假山,韻味獨特的樓臺亭榭,更有琳瑯滿目的各種古老奇石。千姿百態,婀娜多姿,異彩紛呈,被譽為“石頭公園”。青州所產之石,皆合乎賞石之要訣,或瘦、或皺、或漏、或透,令賞石愛石者賞心悅目,愛不釋手,不惜重金求之。因而,青州偶園古代歷史名石甚多,留存至今,并包含著豐厚的文化意蘊。

 
圖片
偶園 假山

圖片
偶園 假山

圖片
偶園假山

圖片 
偶園假山  

圖片
偶園假山

圖片
青州偶園假山及小池

圖片
青州偶園假山及小溪

圖片
沿假山行走,曲徑通幽

圖片
園內假山,是國內目前僅存的清代康熙年間假山,系明末清初著名疊石家張南垣所建。

圖片
山道

圖片
假山溪流
圖片
偶園假山石洞

圖片
偶園假山
 

圖片
青州偶園假山
 

圖片
偶園 竹子

圖片
偶園 竹子
 

圖片
偶園 竹子

圖片
偶園 竹子

圖片 
五角楓 

圖片
大楓樹

圖片
偶園大楓樹

圖片
偶園古柏樹

圖片
古柏樹

圖片
偶園 400多歲的桂花

圖片
園里有4株明朝的桂花,距現在已有400多年。


福壽康寧石

圖片 
“寧”字石 

圖片
“福”字石
 

圖片 
 
福字石 

圖片 
“壽”字石 

圖片
康字石
康石高3.7米寬1.2米觀之瘦而多透形同鶴立

圖片
壽字石
照片描述:壽石高2.4米寬1.7米漏透兼備頑童穿梭自如
圖片
寧字石
寧石高2.3米寬1.2米為園中奇石之冠 

圖片
偶園奇石

圖片
偶園奇石
圖片
偶園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迎賓石 
圖片
偶園奇石   
迎賓石 

       《中國奇石》等多部賞石專著,都把現存青州偶園的大型奇石“福、壽、康、寧”四方奇石與江南四大奇石“皺云峰、瑞云峰、玉玲瓏、冠云峰”相提并論,足可見該組賞石在我國奇石界的地位。
        四大奇石現在仍然存放于偶園之中,其具體特征是:
       “福”石,置于牡丹園內一草亭的南側,高2.4米,寬1.63米。其體姿華貴,姿態豐盈,體寬端莊,玲瓏剔透,四周多孔,左右通風,上下貫通。若在石下生煙,則紫氣順孔出入,繚繞升騰,堪為奇觀。
       “壽”石,置于紫藤架通道東側,高3.7米,寬1.7米。其形態雍容,靈光四通,石身多孔,神韻兼之,蕩起伏的石膚,懸石壓頂的氣勢,下方奪目的透洞,給觀賞者歷經滄桑而神氣矍鑠、風骨勁健的感受。
       “康”石,豎立于松風閣西側,高3.7米,寬1.7米。石膚豐滿圓潤,石體挺拔,其姿又如同鶴立,婀娜雋秀。石體豐滿大度,紋理縱橫交錯,可謂天賜人間。
       “寧”石,位于偶園主通道南側的風竹林旁,高2.3米,寬1.2米。其石亭亭玉立,英姿綽然,為園內存石之冠。此石經常年風化,神工鬼斧,上懸下收,玲瓏奇巧。觀石賞形,給人以寧靜致遠,心曠神怡之意境。
        賞石的標準不盡相同,但自古就有“瘦、皺、漏、透”之說。四者的精髓就是富于變化,在對石體的描述上既各有側重,又是一個相互協調和整體。瘦中有皺,皺中生透,透中藏漏,漏中存皺,可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掩映,相互銜接,已達到給賞者變化多端的整體感受。“福、壽、康、寧”四大奇石,充分展示了這一鑒賞要求。
        這四方奇石為何取名“福、壽、康、寧”?細細領會這四方奇石的神韻:“福”石,姿態豐盈,體寬端莊,華貴富足之感躍然石上;“壽”石,神奇矍鑠、風骨勁健,讓人感受生命的珍貴;“康”石,豐滿圓潤,石體挺拔,呈現一種積極向上的蓬勃之氣;“寧”石,窈窕清瘦,石骨錚錚,給觀賞者以超凡脫俗,出污泥而不染的感受。
       同時,選擇正確的觀賞角度,還可看出四方奇石與中國繁體漢字“福、壽、康、寧”的形似。最佳觀察角度是:“福”石朝正南方向,“壽”石超正北方向,“康”石超正北方向,“寧”石朝東北方向。從上述方向去觀賞,再用繁體書法的四字對照,人們就會發現其外部輪廓的相似,申領意會,妙在其中了。巧的是四字中筆畫構成了多處方格“□”,其中“福”石有5處,“壽”石有3處,“康”石有2處,“寧”石有3處,另外還有多處近似方格,與四個漢字中“□”的數目、位置大致吻合。博大精深的中國書法藝術和淵源流長的中國奇石文化,在這里如此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
        偶園四奇石出自何處?歷經滄桑又如何能完好無損地保存到今?現在尚無可靠資料可以稽查。民間有多種說法。其中之一是:明衡王朱佑楎酷愛奇石和書畫,在他舉辦壽誕大典時,地方官員派人從深山老林中挖掘,也到地方著名園林搜尋,終于找到這四方奇石,作為壽禮奉獻。衡王十分寵愛,朝夕品賞,并時常向人炫耀,致使四方奇石顯赫一時。王府敗落,奇石散落民間。到了清朝馮溥建設偶園,并花重金從民間將四方奇石購回,放置在園內。
       還有傳說:馮家敗落后,其后人經濟拮據,欲賣掉這四方奇石,標價為“一兩石頭一兩銀”。外地一大戶人家久聞奇石大名,前來購買。就在成交之際,馮家又感后悔,認為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輕易放棄,便提出連底座也要過稱,一并算賬。這樣算來,抵得上“一兩石頭一兩金”了。買家只好罷手,怏怏而回,而價值連城的“福、壽、康、寧”也得以沒有離開青州。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圖片
偶園奇石

圖片
偶園
奇石

春夏秋冬石

       偶園內的四尊觀賞石,分別題為《春》、《夏》、《秋》、《冬》。是康熙宰相馮溥命名并收藏的青州玲瓏石。馮溥居偶園十年間,除作詩會友,即廣收奇花異卉與珍稀觀賞石。《春》、《夏》、《秋》、《冬》,即是馮溥精心搜求所得的心愛之物。四石一直珍藏于偶園,1989年建李清照紀念祠時,將《夏》移入“歸來堂”院內。
       有詩云:“飛書走筆意沖盈,大美無言卻有形。春夏秋冬蒼造字,乾坤玄妙藏神靈。”四尊賞石,造型典雅,極富神韻。雖形體各異,但以透孔為元素,構成統一系列,令人凝神體味,百讀不厭。尤是其名稱,如神來之筆,為玲瓏石平添一道優雅詩意,更增一道審美張力。《春》、《夏》、《秋》、《冬》,是詩與石的完美融合;是文化與自然的妙緣結晶。因而成為觀賞石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獅子石
       偶園松風閣北側,默然矗立一石。石高約五尺,色調灰黑,其形怪異,配有基座。石面上發現有數行文字,經辨認,為銘文三行,另有一行署款。銘文曰:“惟石名獅,明師負荷。介我廣居,棹楔之左。與爾定盟,似無不可。百千萬祀,永懷不墮。我籍名師,名獅自我。珍重珍重,安妥安妥。”署款是:“萬歷九年辛巳八月望日,新誠信璽銘。”
        此石既無玲瓏之姿,又無清秀之色,儼然屬于頑拙之類。然而,它具有曠野之氣,雄奇之質,一經人為題刻,更多了一層文化氣息和神秘色彩。經查證,該石為衡藩新樂王府舊物,是與新樂王有緣之石,所刻銘文即出自新樂王之手。
        明朝成化年間,皇子朱佑楎被封為衡王。弘治十二年,朱佑楎來青州就藩,是為第一代衡王,薨后賜謚號“恭”。恭王的長子朱厚燆以世子繼承王位,余子皆封郡王。衡恭王第三子朱厚熑被封為新樂王。厚熑的長子朱載璽,是第二代新樂王,嘉靖三十六年襲封,萬歷二十一年薨逝,賜謚“康憲”,在位36年。
       朱載璽倜儻博雅,善文辭、書法,喜交游,是位比較賢德的郡王。當時,朱載璽得到一石,看其凸凹有致,像一頭蹲坐著的雄獅。他十分高興,令人將石置放于王府庭院的東側,為石取名為“獅石”,亦稱“獅子石”,并在石上題寫了銘文。銘文為4字句韻文,共48個字,其語句意思不難理解,著重體現了作者與獅石的關系,抒發了對獅石的無限感情,最后意味深長的祝愿,情真意切,希望獅子石永遠珍重、安妥。
        銘文落款是“新誠信璽銘”。這種署名實屬罕見,令人費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原來,這位王爺出于含蓄的用意,沒有直寫其名或字號,而是拼用了4個字。朱載璽,字信父,號誠軒,是新樂王。他分別采用了新樂王的“新”、號誠軒中的“誠”、字信父中的“信”、名載璽中的“璽”字,組成了“新誠信璽銘”的落款。
       衡府的王爺們條件優越,多有閑情逸致,如琴棋書畫、游山玩水等等。朱載璽喜歡玩石,竟然與石“定盟”,即結為“師友”、視之為“親人”。他這樣做好像有點怪,是否頭腦有了毛病?中國古代,王公權貴、文人士大夫愛石、玩石者不乏其人,有的到了癡迷的程度,如米芾拜石就是一例。他們以石為友,與石對話,在石上題詩紀念,把石頭當作有生命的人來對待。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在一塊奇石上題詩,為其石取名為“醉道士”。作為文人對奇石的一種癡愛,有其淵源,其中趣味,一般人是難以理解的。
       獅子石曾有一度殊遇,更有多次變遷。萬歷初年,大明王朝還處于強盛階段朱載璽過著承平的日子,盡享王爺的榮華,獅子石也身價倍增。然而,對于獅子石以后是否安妥,朱載璽卻見不到,也是無法保障。清初,衡王府被抄,府中古玩,半入侯門,有的被藏匿,有的下落不明。所有奇石也被人取走,各自東西。獅子石身影流逝,不知去向。
       清朝的道光年間,獅子石忽然重現青州城,這一奇聞,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金嶺鎮一位秀才叫畢元亮,得知此事,與朋友前來觀看,作詩一首并序,序曰:“道光五年三月,郡城居民楊姓掘地得石,狀類獅,背有題銘,仿佛可讀,蓋衡府故物也。偕友人往觀,各題長句。”其詩寫到:
    突目昂頭一獸蹲,泥涂未沒舊題痕。
    因沉綠野今猶在,曾置名園獨受恩。
    玉馬銅駝應共恨,西陵北寺向誰論。
    殷勤欲問當時事,惜爾無憑不解言。
      益都生員馮鈐《蕉硯錄》書中對此事有專門記載,其描述大致如下:
      “楊玉,家住西營之后所,距衡王府的后宰門數十步遠。有一天,楊玉的母親夜做一夢,夢見一位青年女子,妝扮艷麗,向楊母說道:‘我已經跟你們多年,現在,我準備嫁人了。’楊母一看,此女甚是美貌,正感詫異,恍惚答應的時候,忽然醒了,原來是南柯一夢。次日,楊玉伐院中的大槐樹,刨樹的根部時,在土中挖出了一‘石獅’。只見此石,形狀怪異,氣質雄壯,拂去泥土后觀察,石面上還刻有銘文。”馮鈐當時親見此石,分析斷定是新樂王府的故物。
       獅子石出土而重新面世,臨時置放在楊家的茅屋檐下。馮鈐非常關心此事,記述道:“此石將欲出世,先托夢于人,必然有識之者,將石安置于合適的地方。”但數載之后,仍未見其變動。馮鈐又說:“此石猶如處女,尚未有聘者,現正在等待呢。姑且將此奇石記錄下來,看發展情況,將來做個驗證吧。”
        馮鈐,字孝明,號麗石,是馮溥的玄孫,一生未仕,著有《蕉硯錄》等書。他在書中記此事時,獅子石仍“以不字之貞,有待而行”,尚不知將歸何處。孰料,此石合當有緣,竟歸宿于馮氏的偶園。在這過程中,不知又有多少故事發生,馮鈐恐不能想到,更不能驗證了。
        獅子石走出王府深宮,走出貧民陋宅,現置偶園,大眾欣賞,適得其所也。


十三賢石

       馮時基《偶園紀略》稱:“‘一草亭’亭前,金川石十有三,游賞者目為‘十三賢’”。“十三賢石”在佳山堂之西北角,與牡丹園相鄰。

       明朝,青州重視教育,尊崇賢達,從而開始祭祀“十三賢”。于是在明成化五年(1469年)在青州的松林書院,建設“名賢祠”祭祀寇準、曹瑋、王曾、龐籍、李迪、范仲淹、富弼、歐陽修、趙抃、張方平、吳奎、程琳、孔道輔等十三位名人,用來教育青州學子以圣賢為榜樣,勤奮讀書,修身養性,建功立業。到了明朝中葉,又分別設“名宦祠”和“鄉賢祠”祭祀人員進一步擴大,并將二祠移至府學。
       馮溥十分崇尚這些青州名人,在修建偶園時,將自己心愛的石頭十三塊,放入偶園之中,并起名曰:“十三賢石”以此顯示自己崇尚賢人,教育后人的意圖。展示賞石文化的豐富內涵。在馮溥的帶動下,清朝時期的青州,也成為賞石文化的鼎盛時期,賞石、玩石、藏石之風盛行,賞石文化也越來越多的由花園、庭院進入殿堂之上,出現了“室無石不雅,園無石不秀”之說。尤其是富麗堂皇之家,更是需求精美奇石來點綴,奇石身價也因此大增,出現了“一石換一宅”的典故。
       馮溥藏歷史名石,有沁園春詞一首為證:“頑中寓秀,奇巧天成,源于自然。有福壽康寧,瘦皺漏透;古樸典雅,氣度不凡。千姿百態,阿娜多姿,繚繞升騰為奇觀。有神韻,廣想象空間,有妙到玄。
       奇石精通文化,豐厚意蘊天賜人間。完美觀賞石,精神氣質;意境靈魂,回味超然。深厚底蘊,博大精深,賞石文化世空前,藏奇石,有無限雅興,名不虛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稀奇!“康熙風格”園林偶園的鎮園之寶!
從私園到公園 ——青州偶園變遷記   賈珺
山東有兩座著名園林,一座屬于明代衡王府,一座屬于清代濰縣首富
青州地產名石③——富甲天下“北太湖”
山東這座園林 有四大“國寶”奇石 假山堪稱國內獨例卻少有人知!
偶園中有四大奇石,為何叫福壽康寧,數石頭上的“口”字就知道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高碑店市| 阳曲县| 许昌市| 通榆县| 宁都县| 泗水县| 逊克县| 太康县| 波密县| 凤庆县| 滕州市| 闵行区| 手游| 大足县| 凌云县| 蒙阴县| 甘南县| 肥乡县| 西华县| 连州市| 江源县| 阿合奇县| 罗城| 普宁市| 南溪县| 蓝田县| 高淳县| 焦作市| 田林县| 会泽县| 肇庆市| 天全县| 泊头市| 镇原县| 云和县| 徐汇区| 湟源县| 天台县| 九江市|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