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名勝傳說】之一
張飛廟的來歷
(云陽老城張飛廟)
云陽老縣城對岸有一座廟,叫張王廟。里面供著張王菩薩的泥塑鑲金神像。張王菩薩就是《三國演義》里的那個眼如銅鈴聲如洪鐘的猛將張飛。張飛是在閬中遇的難,又沒在云陽打過仗,更菲云陽籍人氏,云陽為啥修這么大個廟來供奉他呢?原來有這么一段傳說。
三國時候,蜀漢名將張飛駐守閬中的時候,吳國派了兩個奸細來暗殺他。(注1)半夜三更,張飛睡得正熟,這兩個家伙偷偷鉆進他的屋里,從張飛背后將一把大刀架在他脖子上,用盡吃奶的力氣想把張飛的頭割下來,結果連毫毛也未能動一根。這兩個家伙哪里明白,張飛是神人,別人來殺,是刀砍不進,槍奪不入的。他們踮起腳尖溜過去一瞧,只見張飛環眼圓睜,就跟醒著的一樣;鼻孔噴著白氣,鼾聲像打雷。這下兩個家伙三魂少了二魄,像遭了定根法一樣,只曉得木呆呆站在那里篩糠。
這時,張飛在睡夢中迷迷糊糊地覺得有個什么東西貼到了脖子上,麻酥酥的,好像蚊子在爬。他懵里懵懂地一巴掌向脖子拍去,正好打在刀背上,只見紅光一閃,腦殼就滾落在地上了。(注2)兩個歹人還沒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又驚又喜,就慌慌張張把頭抱出門外拋到嘉陵江里了。
張飛的頭順著江水東流,從閬中流到渝州,從渝州流到豐都,然后從豐都又向我們云陽流來。
再說,云陽城南岸的山坡上,一間茅草棚里住著一個孤苦伶仃的老漁翁,他為人特別忠厚老實。一天,他拖著久病初愈的身子,背著漁網來到銅鑼渡口的銅錢包。他撒了一網又一網,可連半個魚花子也沒撈著。此時他又餓又累,只得挨到江邊巖洞里去歇息一會兒。待他正在閉目養神之時,忽然聽到有輕微的聲響,好像有人走來。忙睜開朦朧的睡眼,竟迷迷糊糊地看見真有個白胡子老漢兒飄飄悠悠向他走過來,用紫耳木拐杖指著銅錢包對他說:“老兄,明日天亮之時,你一定要到銅錢包來撒網,張王爺要到云陽來呢。你網到一個人頭后,千萬不要扔了,你要把他好生安葬在這飛鳳山的瀑布泉旁。”說完,白胡子老漢兒就不見了。他趕忙起身想跟上前去追問,砰,腦殼一下撞在了巖壁上,原來是做的一場夢。但還是覺得有點蹊蹺,半信半疑的回到家里。
果然,第二天天剛麻麻亮,老漁翁就背著漁網去捕魚。奇怪,運氣特別好,一條一條肥魚好像自己往網里鉆。不到一桿煙的功夫,魚簍就裝滿了。突然,他一眼望見江面上有一團紅光在波濤里忽隱忽現,隨著江水緩緩流下來,到靠近銅鑼渡的地方就不流了,在一個漩渦里打轉轉兒。老漁翁猛然想起了白胡子老漢兒給他投的夢,趕忙將網撒了出去。拉起來一看,果然是張王爺的頭。那一臉的絡腮胡子像密密麻麻的鋼針,那一對鼓著的大眼珠就像銅鈴。那紅光就是人頭脖子上噴灑著的鮮血。
老漁翁把張飛的頭背到瀑布泉邊,找到白胡子老漢兒所指示的地方,打算挖個坑把人頭埋起來。他舉起鋤頭使力挖土,一鋤、一鋤,累得汗流浹背,當挖到三尺深的時候,忽聽鋤頭落地叮當一聲響,低頭一看,原來是一窖黃燦燦的金子和白花花的銀子。金銀在太陽下閃著光,刺得老漁翁眼睛都睜不開,他想,肯定是張王爺顯的圣!我一輩子靠打漁為生,要這些金銀做什么?只要張王爺保佑我們這些平民百姓有吃有穿,平安吉祥就行了。于是他決定用這些金銀為張飛修一座廟宇。他把金銀拿出來,再把張飛的頭小心翼翼地放進窖底,然后蓋上泥土。而后,他請了最好的工匠,蓋起了一座金碧輝煌的大廟,供四方百姓參拜,并鑄靈鐘一口,為民祈福報時。后人又將紀念詩圣杜甫的杜鵑亭修在廟的東側,一文一武,相映生輝。現在,人們從三峽沿江而上的時候,多遠就能望見聳立在飛鳳山下的這座張飛廟哩。有詞人泉鐘賦《轉應曲》贊曰:
古廟,古廟,
張飛英靈永照。
入夜燈火輝煌,
船行清風上江。
江上,江上,
迎來五洲觀望。
草亭,草亭,
子規啼血暮春。
兩岸杜鵑花紅,
卅里江上風清。
清風,清風,
搖蕩千古靈鐘。
注1:既是傳說,不一定與史詩相符,故沒取《三國演義》逼造白盔白甲之說。
注2:張飛既是神人,別人是殺不死的,只能是自拍誤殺而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