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與安徽的不解之緣
——安徽籍高官在天津的六座祠堂
在地域文化血脈的來源及傳承上,天津與安徽具有密不可分的淵源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燕王掃北使大批安徽籍士兵及其家眷在此聚居,屯墾戍邊,成為天津移民的主流之一;二、天津話的母方言是安徽,據專家實地考察驗證:天津話來自以安徽宿州為中心的廣大的江淮平原;三、清末民初時期,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批安徽籍高官群體,在天津軍政高端處于執柄掌權的主導地位。
天津老地名如李公祠大街、周公祠西街、張公祠前街、馬公祠胡同、聶公祠等,都以清末民初建造的祠堂命名。這些祠堂供奉的祠主,如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直隸布政使周馥、淮軍名將周盛傳兄弟、直隸提督聶士成、直隸總督張樹生、天津提督馬玉昆等,皆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高官。令人稱奇的是:這七位歷史人物,清一色都是安徽籍。
李公(李鴻章)祠
李公祠即李鴻章祠堂,原名李文忠公家祠,位于河北區天緯路李公祠西箭道4號,曾為天津市五十七中學校址。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由直隸總督袁世凱主持修建。李鴻章(1820~1901)安徽合肥人,道光進士,淮軍首領,先后擔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1870年繼曾國藩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管清廷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洋務派首領,開辦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創立北洋海軍。1901年死后謚號“文忠”。
李公祠占地2萬平米,是一座規模宏偉的庭院式磚木結構建筑,正門設在子牙河畔,庭院中央安放李鴻章銅像,主體建筑為連九間的大殿堂,堪稱津門古建筑中之佼佼者。祠堂原建筑雖已不復存在,但李公祠大街等老街名卻向后人指點著祠堂的方位。
周公(周馥)祠
天津兩座周公祠,但不是 一碼事。一座落河東,是直隸布政使周馥的祠堂;另一個座落紅橋,是天津總兵周盛傳的祠堂。津門二“周公”,各具文韜武略,分別在創辦新政實業、屯墾發展農業上大有作為,均為天津近代經濟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周馥(?~1920)安徽建德人,歷任天津海關道、直隸布政使、山東巡撫、兩江總督、閩浙總督等要職。協助李鴻章辦理洋務達30多年,舉凡籌建北洋海軍、開辦海軍學校、設立天津機器局、開發開平煤礦、籌建唐胥鐵路等無不參與。1901年李鴻章病故后,周馥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其子周學熙(1866~1947)歷任天津道、直隸按察使,財政總長等要職,是清末民初北方財政、實業界的著名代表。周氏父子對于實施發展天津新政,繁榮天津現代經濟,其功不可沒。周馥祠堂位于今河東區四新東道小孫莊富貴里26號,始建于1924年,占地31畝,建筑面積965平米。解放后,祠堂及所藏古籍文物均捐獻給國家。
周公(周盛傳兄弟)祠
座落在紅橋區三條石附近的周公祠,系紀念清末提督周盛傳、周盛波兄弟而建的祠堂。清政府為周氏開發小站有功而建祠紀念。周盛傳(1833~1885),清末安徽合肥人,李鴻章部淮軍“傳字營”首領,歷任廣西右江鎮總兵、湖南提督等職。其兄周盛波,為淮軍“盛字營”首領 ,歷任甘肅涼州鎮總兵、湖南提督等職。周氏兄弟以率淮軍駐守天津小站,開發改造馬廠減河兩岸的鹽堿地,屯田試驗生產小站稻而聞名。周公祠堂今已無存,河北大街附近“周公祠西街”的老地名,猶如汗青史冊,倔強而無聲地向后人昭示千秋功業。
聶公(聶士成)祠
聶公祠是清末直隸提督聶士成祠堂,座落在紅橋區博物館街5號,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占地3·2市畝,為磚木結構,清代建筑風格。聶士成(1836~1900),安徽合肥人,淮軍將領,在中法、中日戰爭中,分別在臺灣、朝鮮立有戰功。1900年6月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聶士成奉命守衛天津。參戰前曾向直隸總督裕祿表示:“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天津如失守,士成不見大帥?!睕Q心與天津共存亡。7月9日,侵略軍6000余人分兵向聶士成部發起大肆進攻,日本出動500多名騎兵從租界前來增援,聶士成被迫率部退至八里臺一帶,被敵軍重重包圍。聶士成率部與敵軍激戰三小時,身先士卒,揮刀督戰,堅守八里臺橋,身負重傷七處,腹破腸出,中炮陣亡,英勇捐軀。聶公遺體歸葬故鄉合肥,清廷追謚“忠節”。
1904年,清政府在其陣亡處(八里臺橋旁)修建“聶忠節公殉難處”紀念碑。碑文鐫刻“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濤飛海上;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蟲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橫額為“正氣凜然”。該橋被命名為聶公橋。2000年4月,天津市政府在聶公殉難處建成一座高4·18米的聶公銅像——聶士成將軍橫刀立馬抗擊敵寇的英姿,永遠定格在津門兒女的心中。
張公(張樹聲)祠
紅橋區博物館街附近有一條張公祠前街。張公祠就是直隸總督張樹聲的祠堂。張樹聲(1824~1884)安徽合肥人,淮軍名將之一,任兩江總督兼辦通商事務大臣、兩廣總督等要職。1882年4月,李鴻章因母親逝世丁憂離職,由張樹聲暫署直隸總督。其間,張樹聲以出兵迅速,一舉挫敗日本駐朝鮮公使的政變活動而獲朝廷獎勵,賞加太子太保銜。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因廣西邊防備戰不力,致使清軍在北寧戰敗,張樹聲被革職留任,辦理廣東防務。同年10月病逝。天津設立張公祠,主要是紀念他在直隸總督任上之功績。后張公祠舊址先后改為玻璃儀器倉庫、鋁品廠和市煙酒批發部。
馬公(馬玉昆)祠
河北區黃緯路中段有一條馬公祠胡同。馬公祠是清天津提督馬玉昆的祠堂。馬玉昆(?~1908)安徽蒙城人,隨左宗棠部鎮守西北十數載,在抗擊沙俄入侵、平息叛亂之余,倡辦農墾,以興地利,頗得朝廷贊賞。中日甲午戰爭中,先后在守衛平壤、遼東等戰役中率部與日軍血戰立功,1899年擢任浙江提督,轉年調任天津提督。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馬玉昆負責駐守河東陳家溝、小樹林一帶,率部奮勇作戰。天津城陷,馬玉昆退至北倉抵御。后護送慈禧、光緒逃往西安。翌年還京,加封太子太保銜。1908年卒于天津,朝廷建祠紀念。馬公祠位于黃緯路中段東側,為綠色琉璃瓦頂三進大殿。門外設石獅影壁,氣勢宏偉,舊址后為黃緯路小學。
以上六座祠堂所奉祀的七位祠主皆為安徽籍高官。天津與安徽的歷史淵源,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