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知道重慶城里1000多個地名中
漢字出現頻率最高的是哪個字嗎?
答案是“龍”字
據統計
重慶的各種地名中
僅帶“龍”字的鎮街鄉有82個之多
占到全市鎮街鄉總數的接近十分之一
帶“龍”字的行政村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11個
占全市的6.5%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是中華吉祥文化中代表最高祥瑞的神物
自古以來與“龍”相關的事物都深受人們的喜愛
重慶眾多帶“龍”字的地名也是如此
反映了對美好吉祥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因為“龍”字所代表的吉祥寓意
所以不僅用龍做地名的多
保留下來的也多
重慶城里帶“龍”字的地名幾乎沒有消失不見的
大多都從起名開始就流傳至今
朱棣攻陷南京時,侄兒建文帝逃到重慶,扮成和尚,戴個草帽沿著嘉陵江邊行走。他后面跟著一個道士發現他身上纏著一條金龍,時隱時現。此事一傳十,十傳百。這位多苦難的皇帝最后似乎并沒有離開重慶,于是重慶城中到處都有“龍”的蹤跡,所以重慶地名中帶“龍”的就越來越多。
傳說
在渝北也是如此
仿佛被無數條龍纏繞著
附近有好幾個住宅小區都帶龍字
比如龍脊苑,龍聚苑,龍景園,龍湖紫都城……
新牌坊與星光大道交叉的是川流不息的“龍華大道”
右拐是“加州紅錦大道”的“天龍路”
左拐是“錦龍大道”的“旗龍路”
一路向前,周遭皆是龍道
但是那些“龍”字地名背后的故事
你們知道么?
龍頭寺
一提起龍頭寺,許多人便會想到龍頭寺火車站,也就是現在的重慶火車北站,還有人會想到龍頭寺公園,但很少有人了解,“龍頭寺”這個地名的由來。龍頭寺正如其地名一樣,來源于一座寺廟,而這座寺廟,至今仍然存在。
它的歷史記載得不多,但根據廟里出土的佛像上刻的字來判斷,龍頭寺建廟不會晚于明朝正德年間,寺廟自建成以來,一直都叫“龍頭寺”,因為此地從前有一座山,山頂走勢宛如一條龍,山頭就像龍頭一般,因此這座寺廟便取名“龍頭寺”。
龍溪街道
龍溪這個地名是怎么來的?地方史料記載,1913年建鄉時,取境內龍頭寺、鶯溪鎮兩地名中各取一字而命名。2006年,當時重慶最大的街道渝北區龍溪街道一分為三,分成了龍溪、龍山、龍塔三個街道。龍山,是以境內古廟龍山寺得名;龍塔,則以地處龍頭寺、塔子山兩地之間而得名。
龍山街道
龍山街道是中國重慶市渝北區下轄的一個鄉鎮級行政單位,龍山街道位于龍華大道—紅石路—紅石支路中心線以西地區。管轄原龍溪街道所轄冉家壩、龍山路、花園新村、龍脊新村、余松路等5個社區和龍湖社區、金龍路社區的西部區域。
龍塔街道
龍塔街道位于重慶市渝北區西南部,轄黃泥塝、紅土地、工農、龍頭寺、魯能東路、魯能西路、紫荊路、紫園路、紫福路、龍塔10個社區。南與江北區接壤,西鄰龍溪街道,北連高新區天宮殿街道。
雙龍湖街道
雙龍湖街道辦事處系2001年4月撤銷原兩路鎮政府而成立的,在2015年8月拆分為雙龍湖街道和仙桃街道。雙龍湖位于重慶渝北區兩路主城區,與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毗鄰,210國道、金開大道、機場高速路、兩水公路縱橫交錯、貫穿全境,交通優勢凸顯。
龍興古鎮
龍興古鎮有座龍藏宮,是一個道教信徒的活動場所,據記載,建文帝喬裝成僧侶逃到此處,夜宿在隆興場(即龍興鎮),黎明起身行到鎮外橋邊,發現有追兵,便返回龍藏宮藏于神龕下石洞中,追兵到此見廟殘破滿地塵封,以為無人,建文帝因而躲過一劫。龍藏宮的脫險故事,給人的感覺是溫暖的,樸素的。
現在想起來當年鐵蹄追趕建文帝,是古鎮人冷靜,柔弱征服了這一群剛強的軍人,也許,這就是道家所謂倡導的柔弱勝剛強的道理吧。古鎮有條“迎龍街”,想必是落難天子初來乍到,這里的子民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反而開門夾道相迎,慷慨解囊,可見古鎮民風淳樸,百姓善良厚道。
來源丨國家空臨經濟示范區渝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