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段時間里,輪番登上熱搜的北上廣雞娃、海淀家長、天價學區房,刺激著家長們早已疲弱的神經,讓越來越多的父母陷入焦慮之中。曾經說著崇拜快樂童年的父母們恨不得掏空錢包,只為給孩子們多報幾個興趣班,生怕因為個人技能不突出就落后于“別人家的孩子”,甚至是10年后與名牌大學無緣……在2018年北京衛視拍攝的紀錄片《起跑線》中,就早已將這現象呈現在大眾面前:“你給孩子上幾個興趣班?”
面對鏡頭的湯笑嫣媽媽的回答是:
“從小到大,十幾個吧……這不多,我有朋友的孩子或者她同學從周一上到周日很多很多。”為了讓孩子不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家長們拼盡全力,才藝、擇校樣樣不落。
但真正的起跑線,卻早已淹沒在了家長愈加強烈的焦慮之中。
如果人生有起跑線,那一定是家庭教育
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教育時,認為學校無法再滿足現在的需求,于是選擇加重人生的籌碼。動輒數萬的興趣班經濟投入,也并不是無用,倒著實能讓孩子從內心里真正地放棄很多興趣。
即便是這樣,也不曾改變大多數父母堅信“出色的孩子一定出于興趣班”的看法。盒子君想說,興趣班不是人生的起點,學校教育也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其實是父母。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自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被慢慢雕琢。教育始于家庭,父母的教育理念、方法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孩子在模仿能力最強的階段,接觸的第一任也是最密切的“老師”就是父母。家長能夠給予孩子充分的陪伴,滿足孩子對專屬關注的需要,讓孩子的個性化得以保存。
同時,父母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一言一行,最終都能折射在孩子的身上。良好的家庭環境能為孩子們提供優質的生活教育,培養出更良好的行為與更完善的人格,這遠遠不是學校與興趣班在某個特定時段能達到的,這種言傳身教是終身性的。父母打好未來一切教育的基礎,才能真正地讓孩子邁出人生的第一步。
步調一致的家校合作
對孩子的培養才能事半功倍
盒子君相信,許多教師都遇到過這樣的家長:
他們堅信,只要將孩子交到學校與教師的手中,自己就可以安心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未來便能夠擁有更好的開端。但對孩子的培養,不僅僅是依靠學校與教師能夠完成的。
一方面,學生進入學校后,班主任與任課教師參與到他們的成長之中,學校教育看似與家庭教育交叉重疊,但其實兩者又有界限。
學校對學生開展德智教育,但家庭教育卻能從根本上讓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當家校互相配合,家長與學校保持“步調一致”,同時對孩子進行教育,一定能夠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教師也能夠根據學生在校的表現、家長職業不同,指導家長針對家庭與學生的特點開展更合適的家庭教育,及時糾正一部分家長不正確的教育理念,改變過往錯誤/偏激的家教態度。
教師適時適度地引導家長配合自己的教育工作。通過家庭教育,讓孩子從小明確「規矩」與「自由」的邊界,倡導孩子追求自由、保留個性的同時要學會守遵守規矩。這既便于教師在校對學生開展教育工作, 又便于孩子在今后的發展過程能夠形成優秀的品格。家長、教師、學校,這些不同的教育因子,唯有匯聚在一起,形成一種強大的優勢,才能真正地開展有效又科學的家庭教育,并成為當下或是未來學校教育的有力輔助。
良好的家庭教育
能夠培養愛好,提高孩子的軟實力
盒子君堅信,能培養孩子愛好的地方不在興趣班而應該在自己的家里。
在孩子的玩耍過程中,其實就能不經意地流露出他們對某種事物的好奇。父母通過自身的行為起到表率作用,正確地引導孩子,就能培養出他們在某一方面的興趣。
◆ 有的孩子出身音樂世家,從小在家庭環境的熏陶下,對音樂/樂器的熱愛自然比其他孩子更多。
◆ 有的父母從事文字工作,有著經常讀書的習慣,孩子在模仿父母行為時對讀書的興趣便已產生。◆ 有的孩子天生熱衷畫畫,經過父母的正確引導與支持,便能夠保持熱愛,一直堅持下去。
這一切最好的時機,都在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在孩子準備好去接受某一事物前,強制性的愛好只會增強他們的逆反心理。不僅如此,父母言傳身教時,也是提高孩子軟實力的過程:
◆ 我們的孩子自己與玩具相伴時,就是提高他們專注能力的時候;
◆ 我們的孩子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時,正確的引導就是教會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 我們的孩子不按“規則”行事時,反而是他們天馬行空,發揮想象與創造力的最佳時機;
社會呼吁減負早有多年,但孩子卻承受著各方面的施壓。或許因為沒得選擇,讓我們過分關注孩子試卷上的分數是多少,每學期得到的獎狀是多少,比其他小朋友多學到了多少…… 卻忽略了那些無形之中為孩子附加的軟實力。會獨立思考、富有創意、做事專注……比起某一階段的過人之處,更能影響未來漫漫人生路的走向。
完整的童年陪伴
讓愛不缺失,讓孩子健康地成長
有些孩子的父母為事業奔波,忙于工作,“拼著命”地想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長此以往,自己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寥寥無幾,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也與孩子“漸行漸遠”,最終成為不被理解的雙方。家長的本意雖好,卻忽略了自己在教育中占據著重要的一環。身為人師,傳道授業解惑,教給孩子的更多是課堂知識,如何成為更好的人是要靠父母言傳身教來引導的。
有的孩子才藝很多,成績很好,行程排滿的興趣班讓他們學到了優于同齡人的技能,優良的學校教育賦予他們完備的知識。但他們其中不乏有些性格孤僻、吝嗇于表達。在最需要被關注、需要被鼓勵與表揚的年紀,缺失了來自于家庭的最重要的陪伴,這樣的孩子,注定比那些父母恩愛、在愛里成長的孩子缺少童年的陽光。這是再多的興趣班、再好的教育環境都無法給到學生的。成長過程的“完整”,才能讓他們獲得足夠的幸福感,從而學會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如何表達愛、如何傾聽。
相比于其他,花錢反而變成了家長在教育中面對的最簡單的問題。更難的,是父母作為孩子在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師,如何成為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盒子君相信,抱著手機,守在電視機前的家長,一定無法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個孩子身上體現的特質一定離不開家庭的影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邁出第一步,也為未來打下真正良好的、不輸于他人的基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