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和十六國歷史概述
東晉(公元317年-420年),始于元帝司馬睿,終于恭帝司馬德文,共11帝。西晉滅亡后,與東晉同時存在的北方的北魏,東晉被劉裕創建的宋滅掉后,形成南北朝的局面。
東晉王朝是由西晉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來的小朝廷,事實上東晉的統治范圍卻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在此期間,中國北方一直由趙、前秦等外族統治者控制,東晉雖然偏安于江南,但在歷代帝王在位的時候都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公元三一一年,大將祖逖出兵收復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憂郁而死。公元三八三年,謝安在淝水之戰中擊敗苻堅后,立即收復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東晉北伐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
由于東晉安于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與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東晉的手工業水平比西晉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另外,自曹魏以來,中國的文學發展一直處于大步前進的時期,其中以東晉年間的文人最為著名。東晉出現了山水詩人謝靈運、田園詩人陶淵明等人,為將來隋、唐的詩文盛世創造了前提條件。
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為鮮卑、羌等少數民族控制著,在歷史稱之為“五胡十六國”。使中國正式成為具有相似生活習慣的多民族國家。
東晉帝王譜
元帝(司馬睿) 公元276年--322年 元帝司馬睿,瑯邪王司馬覲的兒子。晉懷帝任命他為鎮東大將軍,都督揚州江南軍事,西晉滅亡后,司馬睿稱帝,建都建康(南京),史稱東晉。 元帝即位后,矛盾四伏。在位6年死,時年47歲。
明帝(司馬紹) 公元298年--325年 司馬紹,元帝長子,從小就聰明伶俐,即位后,鞏固了東晉的統治。324年王敦叛亂,明帝親自化裝刺探王敦軍情,后平叛.死于325年,時年27歲。
成帝(司馬衍) 公元321年--342年 成帝司馬衍,明帝長子。即位時5歲。死時22歲。
康帝(司馬岳) 公元322年--344年 康帝司馬岳,明帝的兒子,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時年23歲。
穆帝(司馬聃) 公元343年--361年 穆帝,康帝子,即位時才2歲,死于361年,時年19歲
哀帝(司馬丕) 公元341年--365年 司馬丕,成帝長子,迷信黃老之術,常服長生不老之藥,服食過量而死,時年25歲。
廢帝(司馬奕) 公元342年--368年 司馬奕,成帝子,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將軍桓溫所廢,死于386年,時年45歲。
簡文帝(司馬昱) 公元321年--372年 司馬昱,元帝的幼子,初封會稽王,371年,被桓溫擁立為帝。在位1年死,時年53歲。
孝武帝(司馬曜) 公元352年--396年 孝武帝,簡文帝第三子。383年,與前秦有“淝水之戰”,在謝安領導下,大敗前秦軍。謝安死后,社會矛盾逐漸尖銳。加上,孝武帝“溺于酒色”,時政治腐敗。孝武帝死于396年,時年45歲。
安帝(司馬德宗) 公元382年--418年 安帝,孝武帝長子,即位后,發生內亂,國勢日衰,安帝沒有什么政治才能,信奉五斗米教的孫恩趁民心***動,于東方起事。他們在短短的十幾天中就發展到數十萬人,直至公元四零二年,才被徹底消滅。這次起義大大削弱了晉朝的力量,418年,被劉裕所殺。時年37歲。
恭帝(司馬德文) 公元386年--421年 恭帝,安帝同母弟,在位2年,被廢,421年被殺,時年36歲。
[編輯]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 (304-589)。西晉在曹魏統一北方,進而晉武帝滅孫吳統一中國之后,本可以繼續秦漢統一之格局,但是司馬王朝走的是門閥政體之局.這樣一來,社會個階級的矛盾和對立,動搖了晉王室的基礎.晉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亂,和其它的外患導致中原淪陷,邊垂不保,群雄混戰,生靈涂炭.司馬王室南遷。爾北方的黃河流域則成為各少數民族的逐鹿之地,直至東晉滅亡,中原從未被東晉所收復,國家未為統一,此時期為"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曾在中國北部境內建立政權的五個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十六國指前涼、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漢。
此外,還有代國、冉魏、西燕、吐谷渾等都在十六國之外。共有二十國。
五胡世代居住在中國的西北部,因對抗晉政府的腐敗和官員的貪污殘暴,而叛變晉王朝。他們所建立的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各自征戰,民不聊生。
五胡十六國興替的歷史相當繁亂,這里僅述其大勢。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戒,這百來年的歷史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既人們常說的“胡亡氐亂”。永嘉(307-313)之亂后“五胡”所建立的多個政權一度為氐族前秦政權所統一,但淝水一戰失敗后頃刻之間便土崩瓦解。第二階段更是禍亂不息,前秦滅亡后北方重又分裂,關中、關東、隴右政局紛亂,民族之間的斗爭又出現一個高潮,社會動蕩比以前更厲害。直到北魏統一北方,才結束“五胡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