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唐太宗詩
發布時間: 2008-6-24 15:16:34 被閱覽數: 306 次 來源: 網絡
文字 〖
大中小 〗 )
唐朝的第二個皇帝——唐太宗主要是作為一個勇猛的英雄和政治家而為人所熟知。他雖以戰績顯赫而聞名,但也不乏文人氣質。當他還是秦王時,就為自己組織了智囊團,設置在文學館中,其中的十八學士在他繼位之后仍保持很高的職位,這些人包括了當時一流的學者和作家。太宗本人也是一位多產的詩人,他寫了至少五篇賦和大量的詩歌。
可是,有跡象表明,他對文學價值的理解有意識地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比如在《貞觀政要》中載有太宗對賦的評論:
比見前、后漢史,載錄揚雄《甘泉》、《羽獵》,司馬相如《子虛》、《上林》,班固《兩都》等賦,此既文體浮華,無益勸誡,何假書之史策?
但唐太宗又是六朝宮體詩的崇拜者,在《唐詩紀事》中記載了太宗試圖以這種詩體寫詩的軼事:
帝嘗作宮體詩,使虞世南賡和。世南曰:“圣作誠工,然體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詩一傳,天下風靡,不敢奉詔。”帝曰:“朕試卿爾!”后帝為詩一篇,述古興亡,既而嘆曰:“鐘子期死,伯牙不復鼓琴,朕此詩何所示耶。”敕褚遂良即世南靈坐焚之。
唐太宗現存的詩中至少有一半是宮體詩。宮體詩有兩個重要的主題:描寫愛情和反映帝王(或貴族)生活。與六朝后期的帝王不同,太宗在宮體詩中放棄了色情的主題,而僅局限于寫詠物一類詩。這些詩優美嚴謹,表現了作者在構筑精致的對句和巧妙的聯想上的注意力?!对佊辍肥且粋€很好的例子:
罩云飄遠岫,噴雨泛長河。
低飛昏lǐng@⑴腹,斜足sǎ@⑵巖阿。
泫叢珠締葉,起溜鏡圖波。
méng@⑶柳添絲密,含吹織空羅。
這首詩對雨中的山嶺、平地、樹木進行了平實的描寫,是典型的詠物格式。它顯示了近乎完美的對稱,不僅是句與句之間,而且在聯與聯之間也是如此。如首聯與頷聯交替地描寫了云、雨。究竟在詩中有多少詞語是太宗獨創的,我們不易弄清,但我們的確知道類似“遠岫”、“巖阿”這樣的詞語在較早的詩作中已經出現過。而用“lǐng@⑴腹”來形容想象中的遠處隱隱呈現的微突的山,用“斜足”來描繪懸崖上的傾盆大雨,卻是太宗首創的。
唐太宗并未將自己束縛在作宮體詩上,Stephen Owen發現太宗對他所稱的復古詩論幾乎一樣熟悉。這種復古詩論表現了儒家的基本文學觀,即偏重于教化作用,主張直抒胸臆而認為宮體詩是一種頹廢的詩體。作為一個實踐家,太宗基本上保持了文學的教化觀念,認為文學應當對社會有些好處,正如上面所引的他對賦的評論,他不贊成這種純粹浮華作品的保存。太宗顯然也以此標準來對待自己的作品,據《貞觀政要》載,當宮廷大臣鄧世隆上書準備收集他的作品時,太宗拒絕了,以為:“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則書之,足為不朽。若為無益,集之何用?”太宗接著指出梁武帝、簡文帝、陳后主和隋煬帝都有很多的文學集子,但他們并沒有保住自己的長期統治。作為這些統治者所最應該考慮的是:“為人主患無德政!文章何為?”
正如所有尚武精神的人那樣,太宗在詩中也沉湎于對自己戰功的頌揚,如《經破薛舉戰地》詩。薛舉是隋末戰亂中形成的地方割據勢力,直到死(618 年)都在他的西北根據地抵抗唐王朝。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太宗是如何在功成名就之后由一個勇士變成一位深思熟慮的皇帝: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
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
營碎落星沉,陣卷橫云裂。
一揮氛@⑷靜,再舉鯨鯢滅。
于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
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公元646 年唐軍擊敗盤踞在今新疆境內的鐵勒諸部中最強盛的一部——薛延陀,鐵勒諸部請求內附。此年9月,太宗親至靈州(即現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靈武)受降,并作詩勒石以記其事:
雪恥酬百王,除兇報千古。
太宗所創作的為人所熟知的戰爭篇章之一是《飲馬長城窟行》,這種樂府舊題最早出現在漢代,在六朝的宮體詩中也很流行這樣的舊題,隋煬帝也有即興之作。魏征把它作為雅體詩的范例。Stephen Owen懷疑太宗此詩可能是模仿隋煬帝的詩。太宗的《飲馬長城窟行》是: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云臺凱歌入。
這首詩所表現的心聲是很溫和的,以致我們甚至難于斷定它只是作為無偏倚的模仿練習,還是確實要慶賀自己的戰功。而清楚地表現太宗帝王之聲的詩歌主要是他的狩獵出游詩。太宗是一位勁頭很足的騎手和狩獵者,找獵是他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他的儒家諫官常為此警告他。他的《出獵》詩,類似具體而微的狩獵賦,包含著對武器的列舉和在結尾處為自己狩獵的辯護:
楚王云夢澤,漢帝長楊宮。
豈若因農暇,閱武出huàn@⑸嵩。
三驅陳銳卒,七萃列材雄。
寒野霜氛白,平原燒火紅。
di?。铮愧矢晗姆?,羽騎綠沈弓。
怖獸潛幽壑,驚禽散翠空。
長煙晦落景,灌木偃嚴風。
所為除民瘼,非是悅林叢。
太宗最有名的寫戰功的篇章是那些在宮廷中表演的。其中有一首《破陣樂》與他的名字緊密聯系在一起,根據一些解釋說明,這首舞曲最初名為《秦王破陣樂》,是由軍隊中的一些士兵在620年戰敗劉武周之后所作。在太宗繼位之后, 這首舞曲成為宮廷宴會和慶賀時演出的龜茲音樂全部劇目中的一部分。633年, 太宗重制《破陣舞圖》,安排舞伎重現不同的軍隊列陣,然后令呂才監督120 名身穿盔甲舉著長戟旗幡的演員表演。最后,他命令魏征、褚亮、虞世南和李百樂為此曲創作新詞,重新命名為《七德舞》。這個新的題目是受《左傳》中特別提出的七條軍事理想的啟發,即所謂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等。
《破陣樂》是優秀的“武”曲。為了有一首與之相對應的“文”曲,太宗又作了第二首舞曲《功成慶善樂》。這是太宗在632年11月出幸慶善宮時創作的。 慶善宮坐落在武功(長安以西)以南18里處的渭水邊,這是太宗的出生地。太宗模仿漢高祖和光武帝回到他們的家鄉沛和宛(南陽),召集當地父老舉行盛宴的故事,也在慶善宮設宴招待當地德高望重的父老。在歡宴中,太宗創作了這首《功成慶善樂》來慶賀新王朝的偉大功績。他命令呂才被之管弦,重新命名為《九功舞》,由64個男子隨西涼音樂而起舞,這種西涼樂曲是由龜茲和中原音樂混合而成。為了表現“文”的特性,舞者動作舒緩、平靜;歌詞莊嚴高雅,并帶有某些樂府詩所要求的古雅語言的特點:
壽丘惟舊跡,酆邑乃前基。
粵予承累圣,懸弧亦在茲。
弱齡逢運改,提劍郁匡時。
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
梯山咸入款,駕海亦來思。
單于陪武帳,日逐衛文@⑺。
端yǐ@⑻朝四岳,無為任百司。
霜節明秋景,輕冰結水湄。
蕓黃遍原隰,禾穎積京畿。
共樂還譙宴,歡比《大風》詩。
這首詩用了許多典故。唐太宗從古代帝王的家鄉談起:壽丘是古代黃帝的出生地,酆則是周文王的帝都。正如壽丘與酆一樣,武功也是一位皇帝——太宗本人的誕生地(懸孤指的是在門的左側懸掛彎弓的風俗,以此表明一個男孩的降生)。第5句中的“運改”,是指由隋到唐的改朝換代。從第7句到第14句,太宗自詡自己不僅憑借軍旅力量,而且以其高尚的品德而贏得了八荒蠻夷的自愿效忠和納貢,從而統一了全國。從第11句與12句中的“武帳”和“文@⑺”的對照中,可看出太宗想夸示自己的文德、武德。但假如太宗想要那樣對照,那么他所用的“文@⑺”是不恰當的,因為“文@⑺”之“文”,并不是和平、文明的意思,不能與“武帳”之“武”形成對照,而是指花紋圖案。但太宗可以被原諒,因為他只是采用了在江zǒng@⑼賦中已出現的相類似的句子。在第17句與18句中,唐太宗借用了《詩經》的兩首詩(譯者注:指《苕之華》與《載芟》),表現了他對儒家經典作品的諳熟。在第19句中提到魏國始祖曹操的出生地譙(今安徽的毫縣),這無疑是象征太宗的出生地武功。末句所提的《大風歌》是漢高祖在沛的宴會上所作的,顯然,太宗是拿自己的詩歌與他以前帝王的著名詩歌相比較。
另一首不很冗長的《重幸武功》,可能與上首是同時創作的。在這首詩中,太宗明顯地將自己與前幾代著名的王朝創建者等同起來:
代馬依朔吹,驚禽愁昔叢。
況茲承睿德,懷舊感深衷。
積善忻余慶,暢武悅成功。
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
白水巡前跡,丹陵幸舊宮。
列筵歡故老,高宴聚新豐。
駐蹕撫田jùn@⑽,回輿訪牧童。
瑞氣縈丹闕,祥煙散碧空。
孤嶼含霜白,遙山帶日紅。
于焉歡擊筑,聊以@⑾南風。
唐太宗的這首詩是由對馬和鳥的戀家本性的聯想而展開的。動物的感情尚且如此,更何況一個重游故土回首往事的皇帝呢!在第5句與第6句中,太宗寫自己在慶善宮和武功的游觀。第7、第8兩句,他把自己描繪成不用武力而天下大治的皇帝。在第9、第10兩句中,他用了“白水”和“丹陵”這兩個不出名的地名, 這是后漢的光武帝和賢明的堯帝的出生地,此處用以借指太宗本人的家鄉——武功。在第11與12兩句中,太宗寫了他招待武功的顯貴的宴會。新豐坐落在長安東邊,是漢初高祖仿照他的家鄉沛縣豐村所建的一個村落,故而稱“新豐”。太宗使用這個詞具有雙層含意:第一,是漢高祖的出生地沛縣的豐村。第二它被加以引申,代表了太宗的家鄉——武功。在第19句中,太宗用“擊筑”進一步使他本人與漢高祖等同起來。當高祖在沛縣的宴會上酒至半酣時,他擊筑后開始唱《大風歌》;太宗則唱了氣魄更為雄偉高遠、舜帝所作的《南風》歌,這首歌描繪了舜解除人民苦難生活的情形。
傳統上對太宗詩的評價是毀譽參半。我們已經看到明代都穆比較贊賞太宗的詩,尤其是那些帝國之聲特別強烈的詩。而明代的另一位評論家王世貞對唐太宗的詩篇卻不是那么贊賞。他指出太宗的詩缺乏英雄氣概,對花、草缺少修飾。在王世貞的評價中,太宗作為詩人遠遠被漢武帝和曹操拋在后面。這兩位批評家都認為一組總題為《帝京篇》的十首詩特別有價值。這一組詩是有意義的,首先因為它是唐代最早描繪皇都帝京的詩。其次,它表達了太宗對詩歌作用的看法,這清楚地表現在這組詩的序中:
予以萬機之暇,游息藝文,觀列代之皇王,考當時之行事,軒昊舜禹之上,信無間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漢武魏明,峻宇雕墻,窮侈極麗;征稅殫于宇宙,轍跡遍于天下;九州無以稱其求,江海不能贍其欲,覆亡顛沛,不亦宜乎!予追蹤百王之末,馳心千載之下,慷慨懷古,想彼哲人,庶以堯舜之風,蕩秦漢之弊;用咸英之曲,變爛熳之音;求之人情,不為難矣!故觀文教于六經,閱武功于七德。臺榭取其避燥濕,金石尚其諧神人。皆節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故gōu@⑿洫可悅,何必江海之濱乎!麟閣可玩,何必山陵之間乎!忠良可接,何必海上神仙乎!豐鎬可游,何必瑤池之上乎!釋實求華,以人從欲,亂于大道,君子恥之,故敘《帝京篇》以明雅志云爾!
這個序是太宗詩歌理想的宣言。他反對帝國的鋪張浪費;并且作為統治者,他表示竭力追隨先賢圣哲(堯舜)的風范。他要避免秦始皇、漢武帝、周穆王、魏明帝的驕奢。他聲稱反對宮體詩,認為宮體詩一味放蕩縱情,追求夸飾而放棄本質。這與太宗的求實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他表示不再遠游、求仙,而是享受京城中樸素的快樂。以上思想,貫穿在《帝京篇》十首詩歌的主題中。
為了解釋詩歌的目的,太宗用了稍異于《詩大序》和其他地方所闡明的傳統觀點:言志,即“直抒胸臆”。太宗加在“志”前面的修飾詞“雅”有多種含義:“崇高的意義”、“匡正作用”,或“真正的志”等內容。不管人們怎樣解釋“雅”、“志”,太宗認為其基本目的屬于道德范疇是無庸置疑的。下面的詩是他表明其道德目的的最好例證。(以下引用《帝京篇》十首,略)
在《帝京篇》中,太宗的詩歌達到最高水平。這些詩雖并不是偉大的作品,但卻包含許多有趣的特征。它是組織得很好的天才之作,在時空上有漸漸擴展的過程。因此,太宗在第一首中極力描繪長安。Stephen Owen認為第一段是仿效大賦中的陳詞濫調的混合物。雖然它并沒有借用其具體的詞語,但在第4到第8句中在夸張手法的運用上卻象大賦。第二首詩的開始采用帝王來敘述情節的手段,也正象宮廷文人寫漢大賦的方法。“帝王的進步”實質上與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揚雄的《甘泉賦》中所描寫的皇帝在云游過程中的妄想片段極為相似。詩中太宗將他本人描繪成勤奮學習的模范。他舍棄案牘而欣賞景色,不單單為了玩樂,而是為了消除疲勞(見第三首詩第8句)。如同在賦中一樣, 太宗的描寫集中在他的休息活動中:第三首詩描寫打獵,第四首詩表現音樂,第五首詩敘寫在帝苑中出游,第六首詩描述劃船,第七首詩寫晚憩,第八首詩寫歡宴,第九首詩寫游觀后宮。如同他的描繪那樣,他空閑的消遣,不是象其先前帝王那樣過分,而是適度地追求“中庸和諧”。因此,在第四首詩中,他在宮中禁止了在他看來有如宮體詩的鄭、衛之聲。他聲明要作“雅音”。在第五首中,太宗為自己在帝苑中嬉游辯解,太宗重申了在序中的意見——在京城苑囿中欣賞美景要比遠游好。在第九首詩中,太宗很聰明地拒絕了人們要他遠游求仙的要求,他愿生活在許多天仙般的宮女當中。
盡管太宗一再聲明反對頹廢放蕩,但他的詩體實質上卻沒能從宮體詩中擺脫出來。只有在第十首詩中出現的許多道德說教,可以看出他力圖接近他所尋求的“雅體”,在這首詩中,他以一位沉思往古的皇帝面目出現。他可能接受教訓,知道驕奢淫逸是充滿危險的。如同許多漢大賦最后的結束語一樣,太宗在第十首中聲明他自己是一位與人民要求相聯系,善于納諫的皇帝。但不管怎樣,太宗試圖學習夏商周的賢主,其態度是嚴肅的。《帝京篇》和太宗全部的詩篇清楚地展示了他是如何與困難作斗爭的。雖然他的創作并沒有實現其理想,但他的努力并不是完全沒有魅力的。
【責任編輯】寇養厚
【外 字】字庫未存字注釋:
@⑴原字為嶺字的繁體字
@⑵原字為灑字的繁體字
@⑶原字為江字的左邊右加蒙
@⑷原字為江字的左半部右加診字的右半部
@⑸原字為車字右加繯字的右
@⑹原字為雕字的繁體字
@⑺原字為木字右加蓖的下部
@⑻原字為戶字下加衣
@⑼原字為總字的繁體字
@⑽原字為田字右加俊字的右半部
@⑾原字為認字的左半部右加永字
@⑿原字為溝字的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