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以電子計算機網絡和通信技術為主體的信息技術迅猛崛起,以驚人的速度深刻而廣泛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思維模式和思維觀念.在現代的知識經濟社會,教育、人才、科技早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與此同時,我國把科教興國、實施素質教育作為迎接科技革命和經濟挑戰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在這種情況下,關于教育是什么和怎么教育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一個教育成功的國家將是不會失敗的國家。而在現代的意義下討論教育的本質觀有利于我們更清楚的認識教育的核心問題,以便在更高的層次上把握教育的本意和正確地開展教育工作。本部分從教育本質的意義和關于教育本質的理論爭議出發,深入淺出地闡明了現代教育的本質觀的相關內容,以期望在現代教育本質觀的指引下,把我們的教育辦的更好。 一、教育的本質的重要意義 教育的本質,也即“教育是什么”的問題。全部教育學,特別是教育原理或教育哲學。都是從不同角度討論什么是教育即教育的本質。現代社會,教育幾乎同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密切相關。但論及教育的本質,即便是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人,也未必能深入地把握它。實際上,教育本質雖然屬于抽象的哲學問題,但總是同每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息息相關的。在現實中,對教育本質的不同認識導致各種不同的教育觀。人們一旦與教育發生關系,便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多種教育觀念的影響,并以此為指導去處理各種具體的教育問題。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全面、深入地把握教育本質更為重要和必要。因為這不僅直接影響教育目標的確定,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的選擇,教育評價標準、尺度的確立,而且關系到教育發展戰略的選擇和各項教育方針政策的制定。 二、關于教育本質 我們認為,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探討首先必須明確本質概念,否則就失去了探討和爭論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我們應該先從本質人手。 1.關于本質 本質是對存在的規定,本質和存在是同一級的概念,可以說存在即本質:它是事物質的規定性,是此物區別于彼物的主要標志。黑格爾說:“某物的存在,必有其充分的根據,這就是說,某物的真正本質,不在于說某物是自身同一或異于對方,而在于表明—物的存在即在他物之內,這個他物即是與它自身同一的,即是它的本質。根據就是內在存在著的本質,而本質實質上即是根據。”事物的本質是惟一的,其他屬性都是本質的派生。對于事物的本質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界說和規定: (1)從事物存在的質和別的屬性的關系來規定。本質是事物的根本屬性,它最集中最突出地體現了事物的質,它是此物區別于彼物的決定性因素,它具有類的普遍性(適用于同類的一切事物),是事物的類特征,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反映,是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同時事物的本質也是由本身固有的矛盾的特殊性決定,這種特殊性就是事物的本質特征。 (2)從本質和現象的關系來規定。本質作為事物存在的根據,不是直接的、外顯的而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本質就是現象中的一般,是該物存在的根據。簡言之,作為事物的本質特點,必須滿足兩點要求。第一,它必須是事物諸屬性中最一般的屬性,是一類事物共同具有的屬性,它能夠從根本上將此物與彼物區別開來,成為此物之所以為此物的根據,即黑格爾所認為的“本質是存在的根據”。第二,它必須是對象諸規定中最基本的規定,居于決定其他屬性的地位,能充當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能合理地說明其他的規定。 2.關于現代教育的本質 從上面對本質的認識可以得出,教育的本質應是教育固有的基本屬性,是一切教育中都存在的普遍特點,它不僅是教育區別于藝術、哲學、宗教、科學以及物質生產的根據,也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征之一。 從原始社會一直到現在.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理性的升華,人文精神的發展。 人從傳統的社會中解放出來成為人生活的目的,成了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教育不僅是傳播人文精神,培養人的知識技能的工具,而首先是提高人的主體素質,豐富人的主體性,弘揚人的主體價值,發展其本質的手段。由此我們認為:教育是人類以承傳文化精神和知識技能手段,培養、建構人的主體素質,發展人的主體性,完善其本質的一種社會實踐。建構人的主體素質,豐富人的主體性,完善人的本質的特征是教育的本質特征,它是教育存在的依據。而現代教育的本質并不能脫離這些。其基本含義可以概括如下: (1)教育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教育存在不是一般意義的存在,而是社會的實踐存在,是作為主體性活動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它不僅是人們長期生產勞動實踐的產物,而且它本身就是人類的一種社會實踐方式,一種以運用文化知識為工具來發展人自身的實踐活動。 (2)教育的目的是建構人的主體素質,培養、發展和完善人的本質。人既是教育的對象和出發點,又是教育的目的。人之所以既是教育的出發點又是教育的目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本質是人的本質展開延伸的必然結果。教育對人主體素質的建構,其實質是培養人的主體生產力素質。主體生產力是指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動自主的創造能力,它是整個社會生產力體系的核心,任何人的活動都是以一定的主體生產力而作用于社會的,人的主體生產力主要表現在人從事生產生活活動的思想力(認識能力)和實踐創造力兩個方面。教育的主要目的任務就在于此。 (3)教育過程是教育參與者的實踐過程。任何實踐都是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對象化過程,但在教育過程中施教者(教師)和受教者(學生)是一個互為主體和客體的二重主客體關系。施教者作為主體活動的教育過程是一個培養人才、傳播文化的過程;受教者作為主體活動的過程是一個習得文化技能、開啟自身潛能的社會化過程,也是人類文明再生的過程。 (4)教育實踐活動是建構主體生產力素質,開啟人的潛能,培養人的主體性活動,它具有精神生產活動的特點。在這一點上它與宗教、哲學、藝術等實踐活動一樣遵循社會意識形態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但以建構人的主體素質,培養人的主體生產力的目的性卻使教育有別于物質生產,也有別于宗教、哲學、科學、藝術活動等人類社會實踐活動,而具有自身的獨特規律。 (5)教育是社會生產力之母。發展生產力首要的是發展主體生產力,教育是培養主體生產力的重要途徑。主體生產力是一切生產力之所以產生的基礎,離開主體生產力,人類的一切生產力就不可能產生,主體生產力是一切生產力體系中最積極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應包括科學的理論知識是生產力,科學的文化教育是生產力的思想;沒有科學的思想理論,科學的文化知識,就不可能有科學的技術;從這個意上講,教育才是引起整個社會生產力體系運動的第一推動力.也正是這樣教育才是整個社會發展的第一戰略產業,21世紀將是人類從工業文明步人教育科技文明的新時期<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