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崇禎帝
崇禎,一位渴望拯救國家的皇帝,可也是大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數(shù)位荒唐明朝先祖的統(tǒng)治下,大明朝江河日下的大勢難擋,滿族軍隊又日益強大,國內的李自成更是慢慢壯大,縱然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想救國,可明朝還是永遠地倒下了,留給后人無數(shù)的感嘆。自此,歷史翻過了明朝的一頁,掀開了屬于清朝的一頁。
崇禎,全名朱由檢,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于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明熹宗冊封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后世稱為崇禎帝。崇禎皇帝在幼年時并不受重視,由于在他五歲時,親生母親劉氏犯了罪被杖殺,崇禎就由一位庶母西李撫養(yǎng)。之后,由于第一位庶母自己也有孩子照看不過來,崇禎又被交給了另一位庶母東李撫養(yǎng)直至長大。就這樣,崇禎度過了自己的黯然失色的童年。
幸運地是,后來被封為了信王。由于朱由校患病,并且服用“仙藥”導致奄奄一息,死時僅23歲,臨終前傳位信王朱由檢。就這樣,朱由檢登基,年號崇禎。可是,做了皇帝不一定就是一件開心的事,因為交到崇禎手上的明朝江山,是一個宦官專政、民不聊生、時刻面臨金人威脅的處境,要想拯救它一點也不容易。可是,既擔當了大任,崇禎就決心做好這個皇帝,一心復興明朝曾經的輝煌。就這樣,崇禎17年的皇帝之路開始了,當時崇禎僅僅17歲。
(圖)大明初期的版圖
執(zhí)政之初雷厲風行,鏟除魏忠賢閹黨。
明熹宗朱由校在位期間縱容乳母客氏,重用客氏相好的宦官魏忠賢,任他二人胡作非為,在朝則陷害忠良,在后宮則荼毒妃嬪,而朱由校卻不加規(guī)制。魏忠賢遍樹黨羽,自稱“九千歲”,排斥異己,尤其將東林黨人視作眼中釘,必欲除盡。朝廷上正人君子殆盡,政治黑暗已極深,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熹宗就是將這樣一個爛攤子留給了繼位的弟弟崇禎。彌留之時,還不忘叮囑崇禎帝要重用魏忠賢,然而志在振興的崇禎在三個月后就鏟除了這個大害。崇禎即位后,抓準時機鏟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后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之后下令捕捉魏忠賢,令其自殺,并下令陳尸于河間。自此,閹黨被崇禎一網打盡,盡得朝廷上大臣們的信服,俘獲了不少人心。
(圖)崇禎皇帝頒畢自嚴祖父母的圣旨
勵精圖治,重用賢臣,六下“罪己詔”請求民心。
在鏟除了魏忠賢閹黨后,崇禎平反冤獄,重新啟用天啟年間被罷黜的官員。起用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予尚方寶劍,托付他收復全遼的重任。之后,崇禎勤于政務,有一次因“偶感微恙”而臨時傳免早朝,竟遭輔臣的批評,崇禎帝連忙虛心自我檢討,曾一度使明王朝有了中興的可能。歷史記載崇禎“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晚睡早起,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勤勞的一位皇帝。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發(fā)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為了治理好這個千瘡百孔的國家,重新得到百姓的支持,遇到天災人禍、沒有做好的事情時,都向百姓下書《罪己詔》,而且每每說的都是極盡自責之能事,表現(xiàn)出自己的自責。就這樣的《罪己詔》,崇禎一共頒發(fā)了六次,可見他的確非常用心地去管理國家,懇求得到百姓的體諒與愛戴。
然而,看上去如此勤勞、努力爭取民心、重用賢臣的好皇帝,又怎會是一位亡國之君呢?崇禎即使有著以上所說的優(yōu)點,可他也有重大的缺點,加上一直以來明朝日益頹敗的時勢,崇禎終究還是無法挽救大明朝滅亡的命運。
(圖)北京明皇蠟像宮--清軍入關
生性多疑,且錯殺忠臣致官員人心渙散。
崇禎帝不僅對皇宮內的大臣和妃子疑心重重,對邊關將領更是不放心。他派出宦官前去充任監(jiān)軍、監(jiān)視。他擔心這些監(jiān)軍、監(jiān)視欺蒙,就又暗中派出“視監(jiān)視”,即層層監(jiān)視,明監(jiān)視再加暗監(jiān)視。文武大臣們都處于被監(jiān)視之中,整日提心吊膽,勇于任事的人自然就極少了。如果有誰破例為國殺敵,崇禎帝也會懷疑他用心不良。
千古奇冤的莫過于忠臣袁崇煥。他戎馬一生,為守衛(wèi)明朝東北邊疆、抵御清軍進攻,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在一次皇太極派兵進攻京城的過程中,袁崇煥千里回援京城,還沒來得及休整,崇禎便急迫地希望袁崇煥進攻清軍,可袁崇煥認為攻打外敵的時機尚未成熟。歷史證明,袁崇煥的想法是正確的。可是,崇禎卻懷疑袁崇煥是擁兵自重,要挾持自己甚至想謀權篡位,在奸臣宦官的進讒下,更是懷疑袁崇煥。皇太極得知后,馬上利用這一點,使用離間計反間崇禎和袁崇煥。剛愎自用的崇禎果然中計,冤殺袁崇煥,并將其凌遲處死,悲哉!
(圖)北京明皇蠟像宮--崇禎上吊煤山
時局動蕩,剛愎自用的崇禎根本難以扭轉。
當時明朝面臨的不僅僅是皇太極等外敵的入侵,更是面臨國內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反抗和朝廷的不穩(wěn)定。明朝后期由于常年的苛捐雜稅和自然災害,當時天下饑饉,疫疾大起,各地民變不斷爆發(fā),于是農民起義軍的力量不斷壯大;同時,北方皇太極又不斷進攻;而且明思宗求治心切,卻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前期鏟除專權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更是錯殺忠臣。種種形勢包圍之下,崇禎一己之力根本無法抵擋,雖有興國之心也有興國之努力,可是生性多疑導致用人多疑,滅亡之日終究到來了。最終,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皇帝不愿遷都和投降,上吊于煤山。
勵精圖治的崇禎,曾想以自己的勤政挽救國家,可是主要敗于自己生性多疑的性格。筆者認為,雖然時局動蕩,倘若崇禎能大膽重用賢臣,就算最后北京不保,以南明朝繼續(xù)抵抗,未嘗會輸給清朝。只可惜,崇禎以一個非亡國之君的的施政努力,卻迎來亡國的悲劇。
▌歷史大學堂 文/榕樹下的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