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弗里茨·海德生平簡介
弗里茨·海德是一位美國格式塔心理學家,以發展認知平衡理論和歸因理論而著稱。
1896年2月18日,弗里茨·海德出生在奧匈帝國京城維也納,他是家里兩個男孩中的次子,
1920年在哲學家A.邁農指導下獲得奧地利格拉茨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然后受施蒂里亞省政府委托研究學徒的能力測驗,并廣泛游歷,曾赴德國柏林大學心理研究所學習,期間曾聽M.威特海默、W.苛勒和K.勒溫的講課。
1927 年應聘于漢堡大學,成為 W.斯特恩的助手。1930年赴美國,供職于馬薩諸塞州北安普敦的史密斯學院,成為格式塔心理學家K.考夫卡研究實驗室的成員,主要從事該城的克拉克聾人學校的研究工作。同年12月,他和穆爾(GraceMoore)結婚,他們一共有三個兒子。他在那里工作了 17年,研究與耳聾有關的問題。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中。
1947 年受聘于堪薩斯大學任古根海姆研究員。
1960-1961年受聘于奧斯陸大學擔任富布賴特研究員,并任斯坦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和杜克大學的訪問教授。1966年從堪薩斯大學退休以后,他繼續社會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1959年獲美國社會問題心理學研究會的萊溫紀念獎,
1965年獲美國心理學會杰出科學貢獻獎。
1988年1月2日,弗里茨·海德在美國堪薩斯州勞倫斯逝世,享年92歲。
2、海德的平衡理論(Heider's BalanceTheory)
海德的平衡理論簡介
1958年,心理學家弗里茨·海德(F.Heider)提出了改變態度的“平衡理論”,又被稱為“P-O-X理論”,P與O各代表一個人,X是第三者或態度對象。平衡理論假定P-O-X之間的平衡狀態是穩定的,排斥外界的影響,不平衡狀態是不穩定的,并會使個人產生心理上的緊張。這種緊張消除僅當他們之間的關系發生改變,恢復平衡狀態時才竟其功。綜合言之,海德爾的平衡理論考慮的是一個人會在自已的認知架構內,組合彼此間對人和對物的態度。申言之,海德爾所感興趣的一致性是在人對他們與其它人之間的關系,以及與環境之間關系的看法。
海德的平衡理論,原則上與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理論是相同的,但海德強調一個人對某一認知對象的態度,常常受他人對該對象態度的影響,即海德十分重視人際關系對態度的影響力。
例如:P為學生,X為爵士音樂,0為P所尊敬的師長。如果P喜歡爵士音樂,聽到0贊美爵士音樂,P—0—X模式中三者的關系皆為正號,P的認知體系呈現平衡狀態。如果P喜歡爵士音樂,又聽到O批判爵士音樂,P—0—X模式中,三者的關系二正一負,這時P的認知體系呈現不平衡狀態,不平衡狀態會導致認知體系發生變化。
平衡理論的用處在于使人們可以用“最小努力原則”來預計不平衡所產生的效應,使個體盡可能少地改變情感關系以恢復平衡結構。在一定的情境中,它能以簡練的語言來描述認知的平衡概念,使它成為解釋態度改變的重要理論。
海德的平衡理論的主要內容
海德認為,人類普遍地有一種平衡、和諧的需要。一旦人們在認識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諧性,就會在心理上產生緊張的焦慮,從而促使他們的認知結構向平衡和和諧的方向轉化。顯然,人們喜歡完美的平衡關系,而不喜歡不平衡的關系。
平衡理論涉及到一個認知對象與二個態度對象之間的三角形關系。例如,用符號P來表示認知的主體,用符號O與X表示二個態度對象。O與X稱為處于一個單元中的二個對象。認知主體P對構成一體的兩對象O與X的評價是帶有情緒性的,喜惡、贊成與反對。
通常,認知主體對單元中兩對象的態度是趨向一致的,如喜歡某人,則對某人的工作也很贊賞;不喜歡某人,則認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東西。
為此,當認知主體對一個單元內兩對象看法一致時,其認知體系呈現平衡狀態;當對兩對象有相反看法時, 就產生不平衡狀態。例如,喜歡某人,但對他的工作表現不能贊同。不平衡的結果會引起內心的不愉快和緊張。消除不平衡狀態的辦法將是, 贊同他的工作表現,或不再喜歡此人,這就產生了態度轉變的問題。
現將上述的P--O--X的關系列成圖解形式,以符號“+”表示正的關系,以符號“-”表示負的關系,那么,共有8種工,其中4種是平衡的結構,4種是不平衡的結構,見下圖(P-O-X關系形式):
海德八種認知狀態圖
判斷三角關系是平衡的,還是不平衡的,其根據為: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正;不平衡的結構必須三角形三邊符號相乘為負。
現舉例說明這種三角關系。今有認知主體P(女青年),態度對象為O(男青年,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當清潔工)。
對此,可能存在三種情況:
在第三種情況下,P要達到平衡的解決辦法為:
由上可見,不平衡狀態會導致認知結構中的各種變化,所以,態度可以憑借這種不平衡的關系而形成和改變。
3、海德歸因理論(Heider's attributiontheory)
歸因理論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際關系心理》中提出來的,因此,海德是歸因理論的創始人。他指出人的行為的原因可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緒、興趣、態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外部原因是指行為者周圍環境中的因素,如,他人的期望、獎勵、懲罰、指示、命令,天氣的好壞、工作的難易程度等等。
海德認為人們歸因時,通常使用不變性原則,就是尋找某一特定結果與特定原因間的不變聯系。如果某特定原因在許多條件下總是與某種結果相聯,如果特定原因不存在,相應的結果也不出現。這就可把特定結果歸結于那個特定原因。不變性原則的思想方法是科學的,用這種方法可找到某種行為或其結果的關鍵原因。
海德的“歸因理論”是關于人的某種行為與其動機、目的和價值取向等屬性之間邏輯結合的理論。
歸因的種類
歸因可分為兩類:
一是情境歸因;
二是個性傾向歸因。
情境歸因是把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歸為外部力量,如環境條件、社會輿論、企業的設備、工作任務、天氣的變化等。個人傾向歸因,是把個人行為的根本原因歸結為個人的自身特點,如能力、興趣、性格、努力程度等。
在管理工作中當員工完成任務受挫折時,管理人員要及時了解職工的歸因傾向,才能幫助職工正確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和順利進行歸因,是職工勝不驕、敗不餒,進一步嚴格要求自己,更加發奮努力。
海德的歸因理論的主要內容
歸因理論認為:人們對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主要歸結于四個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務難度和機遇。這四種因素又可按內外因、穩定性和可控性進一步分類:從內外因方面來看,努力和能力屬于內因,而任務難度和機遇則屬外部原因;從穩定性來看能力和任務難度屬于穩定因素,努力與機遇則屬不穩定因素;從可控性來看,努力是可以控制的因素,而任務難度和機遇則超出個人控制范圍。
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光是心理學家,都對各種行為的因果關系感興趣,力圖弄清周圍人們行為的前因后果。海德還區分了導致行為發生的兩種因素:一是行為者的內在因素,包括能力、動機、努力程度等。他認為行為觀察者對因果關系進行樸素分析時,試圖評估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對行為的歸因和對行為的預測兩者密切相關。海德的歸因理論開創了歸因問題的先河,他對行為原因所做的個人——環境的劃分一直是歸因的基礎,影響深遠。隨后,瓊斯和戴維斯的相應推斷理論擴充和發展了海德的歸因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們的外顯行為是由行為者內在的人格特質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行為與其人格特征是相當一致的。